- 年份
- 2024(9457)
- 2023(13844)
- 2022(11757)
- 2021(10654)
- 2020(9131)
- 2019(21391)
- 2018(21008)
- 2017(40254)
- 2016(21709)
- 2015(24573)
- 2014(24805)
- 2013(24445)
- 2012(22554)
- 2011(20339)
- 2010(20022)
- 2009(18230)
- 2008(17865)
- 2007(15811)
- 2006(13431)
- 2005(11639)
- 学科
- 济(91706)
- 经济(91608)
- 管理(63689)
- 业(57619)
- 企(47916)
- 企业(47916)
- 方法(44651)
- 数学(39586)
- 数学方法(39042)
- 中国(24583)
- 财(22980)
- 农(22933)
- 学(20586)
- 地方(18666)
- 业经(18639)
- 环境(17558)
- 贸(15642)
- 贸易(15638)
- 农业(15326)
- 易(15143)
- 制(15116)
- 务(14751)
- 财务(14690)
- 和(14685)
- 财务管理(14647)
- 理论(14580)
- 企业财务(13881)
- 划(13189)
- 技术(12640)
- 银(12184)
- 机构
- 大学(313714)
- 学院(312090)
- 济(125620)
- 经济(122849)
- 管理(122039)
- 理学(106189)
- 理学院(105015)
- 研究(104677)
- 管理学(102979)
- 管理学院(102428)
- 中国(76794)
- 科学(67387)
- 京(66383)
- 农(55704)
- 财(55325)
- 所(52830)
- 业大(50439)
- 中心(49324)
- 研究所(48515)
- 江(45832)
- 财经(44837)
- 农业(44362)
- 北京(40976)
- 经(40804)
- 范(40459)
- 师范(39927)
- 院(38479)
- 经济学(38430)
- 州(36307)
- 经济学院(34877)
- 基金
- 项目(218740)
- 科学(172154)
- 基金(159402)
- 研究(153903)
- 家(140932)
- 国家(139829)
- 科学基金(119887)
- 社会(97069)
- 社会科(92051)
- 社会科学(92019)
- 省(86614)
- 基金项目(84903)
- 自然(80570)
- 自然科(78722)
- 自然科学(78695)
- 自然科学基金(77222)
- 划(73831)
- 教育(71756)
- 资助(65505)
- 编号(61251)
- 重点(50150)
- 部(48186)
- 成果(48030)
- 发(47221)
- 创(45407)
- 科研(43087)
- 课题(42652)
- 创新(42538)
- 计划(42099)
- 教育部(40842)
- 期刊
- 济(129415)
- 经济(129415)
- 研究(84584)
- 中国(56093)
- 学报(52155)
- 农(47916)
- 科学(47575)
- 财(43487)
- 管理(42546)
- 大学(39070)
- 学学(37036)
- 农业(32657)
- 教育(30371)
- 技术(28923)
- 融(23018)
- 金融(23018)
- 财经(21170)
- 业经(20961)
- 经济研究(20806)
- 问题(18593)
- 经(18225)
- 业(18075)
- 统计(16466)
- 技术经济(15790)
- 版(15545)
- 策(14973)
- 资源(14810)
- 科技(14354)
- 理论(13873)
- 商业(13765)
共检索到441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路路 刘洁 张玉瑾
以低碳交通为背景,以城市低碳交通推行前、后期为节点,构建以居民信息完备度为界点的政府与居民初期最优均衡的动态博弈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为指标层的CM-CV组合赋权低碳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哈尔滨为例,动态测算2016—2021年低其碳综合效益指数和生态综合指数(ECI)。结果表明,低碳交通推行初期,无论居民处于何种信息状态,[{积极,不积极},参与]都是最优均衡;低碳化实施后期的所选年间,哈尔滨城市低碳建设各效益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自然效益”,自然效益处于潜力发展期l;整体上哈尔滨的ECI<0.8,仍处于生态建设发展期,而分项中,大多指标评价结果小于标准现状值,与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相一致。最后,提出鼓励居民采取低碳选择、继续推行低碳投入,尤其是提升低碳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及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交通低碳区域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旷世芳 韩倩 陈凯 任畅翔 贺薪颖 曾鸣
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我国碳排放量需进行合理控制。基于总量控制的省域碳排放目标设定是我国碳减排的实现途径之一。本文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对省域碳排放总量设定的影响,首先,基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构建碳排放额度分配指标体系。其次,依据我国近年来碳排放强度、经济总量计算得出2030年全国碳配额总量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法与OWA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总量进行设定。最后,基于我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30年各省份碳排放配额均相对提升,但提升幅度因经济、产业、能源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各省区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双碳”目标下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的配额分配方案;进行碳排放配额分配时,设定目标要预留空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国杰 郝文升
低碳生态城市不仅以低碳发展为主要特征,更加注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基于这个思想,构造了自然生态、经济低碳、社会幸福三维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模型,并依此建立了包含生态指数、低碳指数、幸福指数三维目标的多层指标体系。最后,借助空间向量思想提出了一种在度量生态指数、低碳指数、幸福指数和发展度、持续度、协调度的基础上,用发展有效等价值科学测度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天津低碳生态城市评价,证明该方法科学可行。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谢传胜 徐欣 侯文甜 许凤茹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是开拓新型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的有利契机,需要建立评价机制来辅佐相关政策的制定。模糊粗糙集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处理不确定性、不精确性的数学理论,可以仅利用数据本身的信息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约简,在处理决策信息系统的离散属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为此,本文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并用实例佐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综合评价 模糊粗糙集 发展路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蕊 陈显荣 金璟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会对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农业作为重要的碳排放源,减少农业碳排放,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5-2020年西部地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业系统的碳排放量测算,利用泰尔指数探究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存在非均衡性,农业生产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匹配程度有强化趋势,农业生产活动碳排放正在得到逐步改善。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再逐步减少的态势,农业生产与降低农业碳排放尚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基于此,要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在农耕地集中区域,建立绿色生产的标准化农业区域及规模化生产的标准体系;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关海玲 孙玉军
从低碳、生态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生态、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人文宜居生态四维目标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并比较了2009年、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结果表明:2009—2010年期间,各省市的总排名及各主因子得分排名的变动原因不同;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省份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较高,其中北京、上海的排名始终在前2位;中、西部地区省区的发展水平偏低。
关键词:
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 生态城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黎毅 漆银
文章以我国三批低碳试点城市为例,基于2006—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DID模型探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总就业及不同产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总体上能显著提升城市就业水平,但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差异,其对于第二、第三产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显著,采用多种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是影响就业的两个重要传导机制,其中产出效应有利于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而要素替代效应则会阻碍第三产业就业水平提升;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不同规模、区位和资源类型城市中对就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改革
[作者]
毛涛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工业领域应加快低碳转型步伐,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用行政、市场、社会化管制措施,中国营造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业低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存在认识偏差、制度体系不健全、部分领域积重难返等问题,还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度挖掘企业减碳潜力。更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以正确的认识、健全的制度、重点的突破,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步伐。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供应链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婷婷 赵洁
本文以企业绿色转型为视角,从绿色经营管理、绿色生产转型、绿色创新转型、绿色排放转型四个维度,构建企业绿色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2012—2019年数据为样本,考察政府补贴政策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转型;政府补贴的资源属性和信号属性均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环境规制在政府补贴与企业绿色转型关系中起反向调节作用,且该作用存在门槛效应;政府补贴对于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的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第二,提高政府补贴政策透明度,加强与转型金融政策的协同运用,发挥政策杠杆效应;第三,合理设置环境规制强度,避免政府补贴政策效果受到削弱;第四,根据企业异质性分类施策,积极发挥政府补贴对各类企业绿色转型的正向影响。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伍红 王昊
实现“双碳”目标,节能减排是一个重要手段,与节能减排密切关联的小汽车消费税与成品油消费税存在征收环节、价内征收、对节能技术的运用重视不够等问题。为实现“双碳”目标,发挥消费税节能减排的作用,应优化征收环节、实行价外征收、税率设计兼顾节能技术的运用,提高成品油税率,促进节能减排,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关键词:
“双碳”目标 节能减排 消费税 征收环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晓春 吴子珺 孙群 周瑛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碳排放政策体系的保障,因此分析中国碳排放政策,对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采用文本挖掘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MC指数模型,对中国碳排放“1+N”政策体系中的代表性减碳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均值为6.38,整体处于可接受状态;碳排放政策样本中的完美政策与不良政策最少,可接受政策最多,优秀政策次之;各项政策在政策时效、作用层面和政策功能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政策激励不足、发布机构单一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萍 李梦龙 银艳艳
本文基于2018年浙江、河南、陕西三省1020份农户“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生活能源”专项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法研究“双碳”目标下劳动力转移对农户低碳用能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家庭人均收入与农户低碳认知在劳动力转移对Ⅰ兼户、Ⅱ兼户和非农户低碳用能影响路径中起中介作用,且中介作用略有差异。因此,本文建议政府针对不同生计农户采用不同的帮扶措施,加大低碳、节能宣传力度,并增强能源转型的引领作用,切实保障农村能源低碳转型。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萍 李梦龙 银艳艳
本文基于2018年浙江、河南、陕西三省1020份农户“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生活能源”专项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法研究“双碳”目标下劳动力转移对农户低碳用能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家庭人均收入与农户低碳认知在劳动力转移对Ⅰ兼户、Ⅱ兼户和非农户低碳用能影响路径中起中介作用,且中介作用略有差异。因此,本文建议政府针对不同生计农户采用不同的帮扶措施,加大低碳、节能宣传力度,并增强能源转型的引领作用,切实保障农村能源低碳转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守先 梁本凡
对现有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与修改,通过权重赋值,使各离散指标有机整合成一体,形成了我国第一套定量、可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中国110座城市,对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综合排序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科学性高、实用性强,对指导我国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低碳发展 综合指标 权重赋值 排位解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顾庆康 林乐芬
制造业大省的制造业低碳转型关系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局。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数据,分析样本省份制造业及其子行业的碳减排成效,并实证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省份制造业总体实现了制造业发展与碳减排目标的协同推进,但碳减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各子行业差异较大。实证发现,煤炭消费占比高是限制制造业碳减排的主要因素;提高产业发展质量、获得绿色技术专利、加大绿色金融支持等有助于促进制造业碳减排;行业人均资产是影响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是否涵盖高技术产业、煤炭消费占比、内部研发支出是影响非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推进制造业碳达峰应遵循“瞄准重点领域—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创新—强化环境规制—加大财金支持”的路径。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制造业 碳减排 碳排放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