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04)
- 2023(10626)
- 2022(8876)
- 2021(7820)
- 2020(6160)
- 2019(13914)
- 2018(13222)
- 2017(25732)
- 2016(14076)
- 2015(14922)
- 2014(14774)
- 2013(14413)
- 2012(13223)
- 2011(12036)
- 2010(11934)
- 2009(10506)
- 2008(10101)
- 2007(8881)
- 2006(7957)
- 2005(6761)
- 学科
- 济(56447)
- 经济(56378)
- 管理(43643)
- 业(38709)
- 企(29390)
- 企业(29390)
- 方法(23018)
- 数学(21092)
- 数学方法(20871)
- 中国(19519)
- 农(16652)
- 财(15382)
- 环境(14513)
- 贸(12463)
- 贸易(12461)
- 地方(12403)
- 易(12131)
- 业经(11672)
- 学(11426)
- 农业(11253)
- 制(9814)
- 策(9463)
- 划(9406)
- 务(8743)
- 财务(8729)
- 财务管理(8716)
- 技术(8626)
- 银(8516)
- 银行(8482)
- 企业财务(8322)
- 机构
- 学院(198861)
- 大学(196554)
- 济(86605)
- 经济(84900)
- 管理(77815)
- 研究(69098)
- 理学(68232)
- 理学院(67480)
- 管理学(66448)
- 管理学院(66102)
- 中国(50104)
- 科学(42855)
- 京(40147)
- 财(38492)
- 农(37836)
- 所(34170)
- 业大(32721)
- 研究所(31417)
- 中心(31340)
- 财经(30936)
- 农业(30103)
- 江(28931)
- 经(28365)
- 经济学(27151)
- 院(25499)
- 经济学院(24824)
- 范(24613)
- 北京(24448)
- 师范(24282)
- 财经大学(23009)
- 基金
- 项目(142076)
- 科学(113566)
- 基金(106121)
- 研究(98696)
- 家(94612)
- 国家(93861)
- 科学基金(80900)
- 社会(66382)
- 社会科(63255)
- 社会科学(63240)
- 基金项目(56505)
- 省(55194)
- 自然(53738)
- 自然科(52579)
- 自然科学(52563)
- 自然科学基金(51624)
- 划(47353)
- 教育(44509)
- 资助(42127)
- 编号(37230)
- 重点(32119)
- 发(31338)
- 部(31310)
- 创(29915)
- 国家社会(28361)
- 创新(27970)
- 成果(27893)
- 科研(27400)
- 计划(26872)
- 教育部(26711)
共检索到281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黎毅 漆银
文章以我国三批低碳试点城市为例,基于2006—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DID模型探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总就业及不同产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总体上能显著提升城市就业水平,但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差异,其对于第二、第三产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显著,采用多种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是影响就业的两个重要传导机制,其中产出效应有利于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而要素替代效应则会阻碍第三产业就业水平提升;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不同规模、区位和资源类型城市中对就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寰 何广 肖义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路径促进绿色发展,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晓春 吴子珺 孙群 周瑛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碳排放政策体系的保障,因此分析中国碳排放政策,对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采用文本挖掘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MC指数模型,对中国碳排放“1+N”政策体系中的代表性减碳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均值为6.38,整体处于可接受状态;碳排放政策样本中的完美政策与不良政策最少,可接受政策最多,优秀政策次之;各项政策在政策时效、作用层面和政策功能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政策激励不足、发布机构单一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郭丰 任毅 柴泽阳
在数字经济时代,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实现减污降碳的重要手段,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工作。因此,基于2009—2020年中国2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这一结论经过共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3)异质性结果表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东中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力度较强和数字经济发展越好的城市中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在其碳减排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建议扩大“宽带中国”在西部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的试点范围,因地制宜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战略,更大力度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巍 姚海东
将2010年起陆续推出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作一项“准实验”,利用2000~2019年中国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的方法,研究其对于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显著降低了10%;政策在东部地区效果显著。同时,森工城市和非资源城市在成为试点后减排效果显著;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城市减排。因此,应继续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覆盖范围,同时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过程中注意保障其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华 杜昊
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交易试点的减排效应、机制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持续、有效地从总量、效率与公平方面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水平,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能源强度降低、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进步有效实现试点城市的碳减排。(3)碳排放权交易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从区域来看,减排效应大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从工业特征和环保政策偏好来看,老工业基地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碳减排效果更好。(4)西部地区的碳减排效应主要源于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转型,绿色技术进步方面东部地区效果较强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挤出效应;老工业基地减排效应主要依赖于能源强度改善,非老工业基地则通过各种机制协同作用实现;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非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均能通过各种机制协同减排,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实现减排水平的突破。本文为中国因地制宜地发挥碳排放权交易作用,进而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欧阳振益 谢花林 乐文年
本文基于“双碳”视角,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立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生态农产品供给、生态修复与价值提升、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
生态产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钱丽 汪美鑫 肖仁桥
低碳试点政策是促进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以2009-2021年中国26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多种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低碳试点政策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低碳试点政策促进试点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且对零碳与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更显著;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在高行政等级、大规模人口、低资源依赖、高数字化水平和高环境规制城市表现更显著。第二,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强化政府管制、完善市场制度和加强社会监督促进碳中和技术创新,其中,政府管制的传导作用最显著,其次是市场制度,而社会监督的作用最弱。第三,低碳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来自邻近地区的间接效应占比高达77%,且产业结构优化会增强低碳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毛涛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工业领域应加快低碳转型步伐,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用行政、市场、社会化管制措施,中国营造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业低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存在认识偏差、制度体系不健全、部分领域积重难返等问题,还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度挖掘企业减碳潜力。更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以正确的认识、健全的制度、重点的突破,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步伐。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供应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曹静 任梓彤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实践经验。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量,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依然成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和资源禀赋异质性,其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更明显;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降低城市碳排放量。因此,应进一步优化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因地制宜地完善各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更好地实现碳减排效果,构建区域间减碳协作机制,从而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经验支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迪 周丰年 王雪芹
低碳试点是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不仅有利于低碳试点地区更好地推进低碳工作,而且对于低碳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低碳试点政策能否实现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第二批低碳试点政策为例,基于2012—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有效降低样本自选择及政策内生性等问题导致的处理效应偏差。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机制识别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主要是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实现碳强度的下降,且产业升级的效果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但通过城市绿地碳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尚未实现。基于此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应进一步推广低碳试点政策,积极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提升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张浩
低碳城市建设和生态效率提升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波特假说”和“遵循成本假说”理论,文章利用2007—2018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ID方法实证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水平,这一结论在分别进行PSM-DID检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多种情景下依然稳健;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的正向作用较强;从影响机制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生态效率提升;进一步地,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其对相邻城市的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车树林 石奇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仅靠碳交易政策很难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开征碳税是大势所趋。为此,构建环境—动态随机一般均衡(E-DSGE)模型,模拟分析“双碳”目标下碳税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对不同政策冲击下的异质性福利损失进行估计。研究发现:第一,碳税政策有助于中国实现低碳转型,但会伴随一定的过渡风险,短期内出现政策性衰退。相较于永久性碳税政策,渐进式碳税政策更加有效,有助于缓解碳税政策冲击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二,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下,金融摩擦会明显放大碳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通过引入逆周期资本充足率或动态存款准备金率宏观审慎政策规制,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摩擦问题,但仅靠宏观审慎政策在解决气候外部性方面表现不佳,无法保证“双碳”目标的实现。第三,通过将碳税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同时纳入政策工具箱,尤其是采用“渐进式碳税政策+逆周期资本充足率宏观审慎政策”这种政策搭配设计,不但减排效果显著,还可以明显降低过渡风险,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福利。因此,中国应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出从碳排放源头征收的碳排放税,并考虑纳入逆周期资本充足率或动态存款准备金率宏观审慎政策规制,助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县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严峻,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对外贸易的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焦点。以“双碳”目标下中国对外贸易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及政策优化为核心,梳理相关概念,对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形势进行分析,论证中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实证,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首先,需要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速推进清洁能源转型,以减少碳排放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其次,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体系的完善对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应建立绿色低碳贸易标准,逐步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确保绿色低碳产品的市场准入和贸易流动。此外,推进绿色低碳产品进出口货物目录的优化,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目标市场也是关键。通过市场调研和推广,扩大适合的目标市场,并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低碳技术合作和创新,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为助力外贸转型升级,应打造绿色贸易发展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石明 尤朝春
低碳试点政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然而不同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效果差异尚不明确。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3批低碳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不同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改善环境质量的差异化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低碳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水平,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第二,层级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减污效应优于主动扩散模式;第三,层级扩散与主动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提升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城市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异质性。研究结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低碳试点 扩散模式 空气污染 政策评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