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34)
- 2023(8495)
- 2022(6763)
- 2021(5987)
- 2020(4510)
- 2019(9825)
- 2018(9326)
- 2017(17974)
- 2016(9487)
- 2015(10178)
- 2014(10047)
- 2013(10060)
- 2012(9075)
- 2011(8049)
- 2010(7834)
- 2009(6646)
- 2008(6367)
- 2007(5769)
- 2006(4758)
- 2005(4171)
- 学科
- 济(42008)
- 经济(41979)
- 管理(31713)
- 业(29929)
- 企(24825)
- 企业(24825)
- 方法(15514)
- 数学(13169)
- 数学方法(13020)
- 农(11961)
- 业经(11843)
- 环境(11265)
- 中国(10688)
- 产业(10343)
- 地方(9570)
- 学(9244)
- 财(8320)
- 农业(7712)
- 技术(7587)
- 制(7291)
- 划(7183)
- 贸(6942)
- 贸易(6940)
- 易(6764)
- 和(6481)
- 银(6477)
- 银行(6468)
- 销(6357)
- 供销(6355)
- 融(6342)
- 机构
- 学院(135328)
- 大学(130620)
- 济(57604)
- 经济(56590)
- 管理(52330)
- 理学(45759)
- 理学院(45298)
- 研究(45291)
- 管理学(44593)
- 管理学院(44346)
- 中国(32214)
- 科学(27888)
- 京(26339)
- 财(24317)
- 农(22184)
- 所(22026)
- 业大(20462)
- 中心(20382)
- 研究所(20256)
- 财经(19875)
- 江(19710)
- 经(18065)
- 经济学(18004)
- 农业(17383)
- 院(16990)
- 范(16461)
- 经济学院(16341)
- 师范(16266)
- 北京(16031)
- 州(15683)
- 基金
- 项目(97596)
- 科学(78574)
- 研究(71599)
- 基金(71314)
- 家(62593)
- 国家(62109)
- 科学基金(53895)
- 社会(47301)
- 社会科(45218)
- 社会科学(45210)
- 省(40338)
- 基金项目(37255)
- 自然(34074)
- 自然科(33280)
- 自然科学(33272)
- 划(33213)
- 自然科学基金(32695)
- 教育(31915)
- 资助(27757)
- 编号(27429)
- 发(23489)
- 重点(22380)
- 创(21697)
- 部(20823)
- 成果(20438)
- 创新(20227)
- 国家社会(20112)
- 课题(19927)
- 发展(19130)
- 性(18917)
共检索到1893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罗良文 马艳芹
“双碳”目标下增强产业链韧性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基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引领,绿色政策、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夯实要素基础、提供发展动力。然而,产业链韧性提升过程中存在堵点和卡点,体现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产业链不安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不强健、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产业链不通畅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产业链不均衡。鉴于此,应从宏观层面上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中观层面上推进区域、产业的协作创新,微观层面上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为实现“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动力和保障。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龙小燕 李明
作为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和制造业大国,我国碳减排行动备受全球关注。“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绿色发展,对税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文章以“双碳”目标为背景,界定碳减排税收体系的内涵,从生态、结构、产业、技术等维度阐释碳减排税收体系助力“双碳”目标的作用机理。当前,碳减排税收存在相关优惠政策零散、税种协同性不足、覆盖面较窄且形式单一、缺少抑制碳减排专门税种、税制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以“单一税种”向“税收体系”转型为目标,通过修订和完善碳减排相关税种、改善碎片化税收优惠、借鉴国际经验设立碳减排专门税种、健全碳减排税收征管体系等举措,推进我国碳减排税收体系构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晓东 刘洋 周柯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关键环节。产业链韧性表现为产业链的抵御风险能力与恢复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应有序推进补链、延链、固链、强链等。数字经济时代,新要素、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新动力。目前,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还存在着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产业链不完整、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产业链不稳、基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不强等问题。鉴于此,应依托数字经济大力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加快打造新型数字示范平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注重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向更完整、更稳定、更强健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早日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江英 隋广军 杨永聪
自贸试验区作为保障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载体,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自贸试验区既是国内大循环中推动市场规则与国际高标准对接的改革试验田,又是增强国内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参与国际循环的开放桥头堡,对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进程具有关键作用。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存在较多现实约束问题。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应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产业向高附加值跃升;加强大湾区产业融合,辐射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引领数字技术发展,构建大湾区产业创新链体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颜齐 何洋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大食物观是党中央基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和国民营养健康诉求作出的创新性论断和战略性调整。尽管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现实要求与多重危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发起挑战,使得粮食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风险与发展的优化空间。粮食产业链韧性是大食物观对粮食安全提出的更高发展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必须对大食物观视域下的粮食产业链韧性进行现实研判。现实状况下的粮食产业链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国际贸易格局变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动态变化与国民健康对于宏量营养素需求四重冲击与挑战,将大食物观解构为资源、市场、消费、科技四个方面,从粮食产业链内含的空间链、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四个维度出发,大食物观视域下提升粮食产业链韧性的路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大资源观下粮食空间链顶层设计提升产业链恢复力、大市场观下粮食价值链价值联结提升产业链抵抗力、大消费观下粮食供需链供需整合提升产业链重构力、大科技观下粮食企业链革新转化提升产业链更新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聪聪
基于超大规模市场在产业链韧性中的优势体现,本文以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流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利于流通产业链韧性的增强,该结论在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流通产业链韧性的增强存在滞后性,受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等外部性因素的影响明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通过提升市场化水平和市场整合水平增强流通产业链韧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洁萌 陈林昊
本文选择2010-2021年我国2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多期DID方法,剖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流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应。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流通产业链韧性具有正向影响。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中西部城市与资源型城市流通产业链韧性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由机制分析结果可知,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创新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增强流通产业链韧性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曾繁荣 李佳蓉 陶春华 张资政
在我国“双碳”目标背景下,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双碳”目标助力,应当全面计量包括生态环境资源投入在内的企业资源投入与消耗,更好地发挥会计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基于我国“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背景,深入剖析了“双碳”目标下会计的使命,提出“双碳”目标下会计需要面临的挑战,包括碳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碳信息披露、碳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以及碳资产管理等,并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角度提出“双碳”目标下会计创新发展的途径,包括规范碳会计核算、提高碳信息披露质量、完善碳成本核算、加强碳审计和创新碳金融等新方法和新思路,旨在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参考和评价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进富 李婷婷 张颖颖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已成为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具备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在产业链韧性提升过程中扮演着支撑者、引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以比亚迪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探究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能力维度和产业链韧性提升路径。研究发现:(1)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包括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产业协作整合能力、数字转型赋能能力3个维度;(2)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通过促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配套、产业链数字化转型3条路径提升产业链韧性,技术创新引领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强链、补链,产业协作整合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实现稳链、固链,数字转型赋能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实现延链、优链,从而显著提高产业链风险抵御能力、冲击恢复能力、链条升级能力。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与产业链韧性相关研究,为链主企业提升生态主导力和增强产业链韧性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许彩慧 张开
在全球产业链低碳化、区域化、短链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链体系正发生深度演变,中国“双碳”战略引发了新一轮能源革命,产业链绿色转型正是抢抓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新机遇的主动作为。文章立足于绿色产业链的科学内涵,研究全球产业链绿色转型大趋势,探寻中国产业链绿色转型存在的重要机遇,分析“双碳”窗口期下中国产业链绿色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中国产业链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选择,这对于稳妥有序地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统一,优化产业生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为中长期中国产业链安全治理明确了方向和重点。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动态评估机制及治理体系缺乏,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策略是:通过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动态评价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加速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姜长云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现有研究,可以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界定为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或外部冲击时,产业链供应链免于断裂并能较快恢复原状的能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往往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息息相关。要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政策思维,科学把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方法论,找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着力点,注意发挥深化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培育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兴奋点。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朱宏任
围绕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与大家分享以下看法。一要高度重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越
当前,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直接关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与挑战进行系统研判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第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利用国际循环“延链”“稳链”;第二,构建“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积极寻求破解国际围堵的有效路径;第三,破除国内大循环堵点、卡点,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赋能“补链”“强链”;第四,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缺乏动态评估机制及治理体系,面临断链风险等。鉴于此,笔者认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策略是:通过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动态评价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导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