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28)
- 2023(11296)
- 2022(9147)
- 2021(8020)
- 2020(6503)
- 2019(14863)
- 2018(14917)
- 2017(28544)
- 2016(15044)
- 2015(16908)
- 2014(16968)
- 2013(16771)
- 2012(15537)
- 2011(14229)
- 2010(14476)
- 2009(12969)
- 2008(12578)
- 2007(11299)
- 2006(10184)
- 2005(9404)
- 学科
- 济(76543)
- 经济(76489)
- 管理(42470)
- 业(40229)
- 企(31750)
- 企业(31750)
- 方法(28472)
- 数学(25198)
- 数学方法(24664)
- 地方(22476)
- 中国(22172)
- 农(19151)
- 业经(18195)
- 环境(15520)
- 学(13252)
- 地方经济(13075)
- 农业(12859)
- 产业(12695)
- 贸(12581)
- 贸易(12568)
- 技术(12435)
- 发(12376)
- 易(12089)
- 融(11593)
- 金融(11592)
- 银(11355)
- 银行(11342)
- 制(11206)
- 行(11097)
- 财(11073)
- 机构
- 学院(217924)
- 大学(213034)
- 济(93941)
- 经济(92089)
- 管理(84461)
- 研究(75859)
- 理学(72199)
- 理学院(71421)
- 管理学(69976)
- 管理学院(69585)
- 中国(57421)
- 京(46065)
- 科学(45463)
- 财(39411)
- 所(37777)
- 中心(34117)
- 研究所(34093)
- 江(33839)
- 农(33540)
- 财经(30826)
- 业大(30562)
- 北京(29392)
- 范(29262)
- 师范(28966)
- 经济学(28373)
- 院(27906)
- 经(27710)
- 州(27303)
- 农业(25771)
- 经济学院(25407)
- 基金
- 项目(144691)
- 科学(115416)
- 研究(107438)
- 基金(103450)
- 家(89552)
- 国家(88864)
- 科学基金(77325)
- 社会(68901)
- 社会科(65762)
- 社会科学(65750)
- 省(60003)
- 基金项目(53615)
- 教育(49121)
- 划(49028)
- 自然(48580)
- 自然科(47504)
- 自然科学(47499)
- 自然科学基金(46588)
- 编号(43165)
- 资助(42707)
- 发(38172)
- 成果(33569)
- 重点(33213)
- 课题(31442)
- 创(31422)
- 发展(31020)
- 展(30492)
- 部(30488)
- 创新(29376)
- 国家社会(28416)
- 期刊
- 济(108302)
- 经济(108302)
- 研究(65314)
- 中国(48732)
- 管理(34842)
- 农(31861)
- 科学(29888)
- 学报(29139)
- 财(28177)
- 教育(27107)
- 技术(23319)
- 大学(22990)
- 农业(22151)
- 学学(21607)
- 融(20862)
- 金融(20862)
- 业经(20074)
- 经济研究(17840)
- 财经(14621)
- 问题(13979)
- 统计(12868)
- 经(12796)
- 技术经济(12467)
- 业(12346)
- 策(12273)
- 商业(11573)
- 科技(11416)
- 决策(10708)
- 贸(10438)
- 现代(10112)
共检索到336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天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论文旨在从产业空间结构的视角探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利用2004—2019年省级数据测算低碳经济增长指数,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显著促进低碳经济增长。(2)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研发溢出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渠道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能源结构效应更有助于低碳模式塑造。(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低碳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影响,东部地区的低碳水平更为显著。因此,要充分把握产业协同集聚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渠道,通过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速实现我国的低碳发展目标。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产业协同集聚 低碳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天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论文旨在从产业空间结构的视角探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利用2004—2019年省级数据测算低碳经济增长指数,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显著促进低碳经济增长。(2)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研发溢出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渠道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能源结构效应更有助于低碳模式塑造。(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低碳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影响,东部地区的低碳水平更为显著。因此,要充分把握产业协同集聚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渠道,通过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速实现我国的低碳发展目标。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产业协同集聚 低碳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天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论文旨在从产业空间结构的视角探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利用2004—2019年省级数据测算低碳经济增长指数,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显著促进低碳经济增长。(2)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研发溢出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渠道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能源结构效应更有助于低碳模式塑造。(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低碳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影响,东部地区的低碳水平更为显著。因此,要充分把握产业协同集聚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渠道,通过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速实现我国的低碳发展目标。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产业协同集聚 低碳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天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论文旨在从产业空间结构的视角探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利用2004—2019年省级数据测算低碳经济增长指数,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显著促进低碳经济增长。(2)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研发溢出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渠道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能源结构效应更有助于低碳模式塑造。(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低碳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影响,东部地区的低碳水平更为显著。因此,要充分把握产业协同集聚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渠道,通过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速实现我国的低碳发展目标。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产业协同集聚 低碳经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小斐 仇保兴 司思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垃圾的产量与日俱增。在“双碳”战略背景下,2023年2月,上海市发布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分析了我国全面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了治理模式转型的建议:一是针对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的问题引入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完善综合治理体系;二是治理模式与技术手段的软硬件升级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三是基于以往解决城市垃圾管理问题只倚重终端垃圾处理技术的思路,强调了社区协同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结合国内外研究,梳理出“无废城市”垃圾管理以智慧社区为城市管理基本单元载体的网络合作模式,并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构建智慧管控系统的网络关系。最后总结上海市以智慧社区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建设“无废城市”的经验。
关键词:
无废城市 垃圾分类 智慧社区 城市治理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杨丽萍 陆岷峰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契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大趋势,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历史任务,这必须靠强大的数字绿色金融作为支撑。目前应用到绿色金融中的数字技术主要有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和元宇宙等。由于数字技术在绿色金融中的应用,会打破原有的绿色金融生态,改变其发展模式、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等,存在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不到位、服务对象的数字基础较为薄弱、绿色金融数据相对孤立、数字技术运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实现数字技术较好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应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客户优选数字化、完善绿色金融数字化风控体系、深化绿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绿色金融数字化管理和打造数字绿色金融数字生态。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志翠 朱炳钦 马雪梅
“双碳”目标下,沿边地区产业数字化发展与对外开放存在紧密的协同发展关系。一方面,沿边地区产业数字化发展为高质量对外开放赋予新内容;另一方面,沿边开放向纵深推进也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文章通过梳理产业数字化与沿边对外开放之间协同发展的关系,全面深度剖析沿边地区产业数字化与对外开放的协同发展的路径,并通过具体数据及指标构建,衡量沿边地区产业数字化、对外开放水平及两者协同发展成效,深度概括产业数字化与绿色对外开放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畅通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加强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的“产业数字化”贸易对话、构建沿边地区数字化贸易平台、提高政策落实效力等对策建议,以推进沿边地区产业数字化与低碳对外开放深度协同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启兵
当前,我国各省市区都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问题。常州低碳经济示范区在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以纯低碳理念为发展目标、重点引进低碳产业高新企业、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业高新化为主、以低碳生活为理念规划园区布局及主动与科研院所联姻等措施,走出了一条低碳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也为我国其他地区低碳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低碳 经济示范区 核心竞争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晶梅 钟晴柔 张立岩
绿色经济增长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根本保障,而产业集聚对于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及中国绿色经济收敛起到重要作用。论文将产业集聚分为专业化、无关多样化和相关多样化三种模式,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中国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显示:(1)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呈现上升趋势,无关多样化呈下降趋势。(2)产业集聚有助于推动绿色经济收敛,绿色纯技术效率为主要影响路径。(3)无关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相关多样化具有抑制作用;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4)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均促进了八大地区的绿色经济收敛,南部沿海、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收敛速度最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晶梅 钟晴柔 张立岩
绿色经济增长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根本保障,而产业集聚对于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及中国绿色经济收敛起到重要作用。论文将产业集聚分为专业化、无关多样化和相关多样化三种模式,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中国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显示:(1)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呈现上升趋势,无关多样化呈下降趋势。(2)产业集聚有助于推动绿色经济收敛,绿色纯技术效率为主要影响路径。(3)无关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相关多样化具有抑制作用;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4)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均促进了八大地区的绿色经济收敛,南部沿海、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收敛速度最快。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谭泽涛 刘旭明 徐子健 周士钦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以工程建设企业的低碳转型策略为研究对象,以节能降碳理念为指引,主要从项目执行、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三个方面对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升级展开研究探索。全方位地阐述了碳排放管理、技术路线低碳化、低碳采购管理体系、施工资源碳足迹跟踪管理、新兴低碳行业拓展,以及市场开发与项目执行和技术研发协同发展等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对工程建设企业的转型提供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俊飚 何可
“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的深度参与,推动农业低碳发展已成为农业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前沿。本文从农业低碳发展的基本现状、潜力评估、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了现有研究在农业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有机农业碳减排效果、小农户减排责任等方面所存在的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与可拓展的研究领域,认为“双碳”目标下的农业低碳发展研究应聚焦于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上的作用识别、农业碳排放和碳汇测算体系的科学构建、低碳农业认证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低碳发展价值的多元实现机制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湾
“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约束条件,也为当前和今后粮食生产低碳发展指明方向,东北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和水稻主产区之一,粮食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忽视,低碳发展将是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必经之路。本文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入手,通过低碳发展现状着重阐述技术创新瓶颈、思想意识薄弱和政策不完善三方面问题并分析其内在原因,针对性围绕重塑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全面普及提升低碳意识、完善低碳生产政策体系提出推动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低碳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打造低碳农业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东北地区 粮食生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显辉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日趋复杂,能源、环境和流通经济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双碳”战略的迫切之举。本文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广义嵌套空间计量模型,探析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纳入绿色技术创新这一调节变量研究二者间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驱动效应,且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模式转型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生的联动效应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雄化
“双碳”议题下深圳新能源产业大有作为。将推动传统能源比重不断下降和新能源比重不断上升,利用以风电、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自主生产的清洁电力,以及氢能和燃料电池,使其逐步演变为主体能源,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将依托数字科技、金融、市场和制度优势,发展清洁电力、氢能、燃料电池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的路径。将提高发展新能源的思想认识,打造新能源发展先行示范区,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集群,促进湾区新能源产业一体化发展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制胜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