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10)
2023(10699)
2022(9185)
2021(8611)
2020(7069)
2019(16563)
2018(16204)
2017(30697)
2016(16808)
2015(19433)
2014(19589)
2013(19758)
2012(18582)
2011(17229)
2010(17074)
2009(15826)
2008(15785)
2007(14313)
2006(12539)
2005(11160)
作者
(51117)
(43004)
(42865)
(41084)
(27051)
(20673)
(19546)
(16821)
(16253)
(15117)
(14854)
(14352)
(13635)
(13615)
(13571)
(13519)
(12911)
(12740)
(12381)
(12378)
(10696)
(10657)
(10337)
(9837)
(9763)
(9711)
(9497)
(9338)
(8730)
(8547)
学科
(76908)
经济(76748)
管理(47484)
(40655)
方法(36362)
(32298)
企业(32298)
数学(31088)
数学方法(30832)
中国(22738)
(20976)
环境(19031)
(18472)
(17312)
(15778)
贸易(15771)
(15414)
业经(15208)
(14754)
地方(13910)
农业(13282)
(13234)
(12030)
(11455)
银行(11421)
理论(11242)
(11019)
金融(11016)
(10986)
(10200)
机构
大学(256004)
学院(252458)
(110750)
经济(108688)
研究(93732)
管理(93270)
理学(80243)
理学院(79226)
管理学(77778)
管理学院(77327)
中国(71155)
科学(58185)
(55572)
(48380)
(48291)
(45513)
研究所(44354)
中心(42282)
财经(39001)
业大(38746)
(36431)
农业(35930)
北京(35816)
经济学(35475)
(35465)
(33823)
师范(33471)
(33297)
经济学院(32114)
科学院(29024)
基金
项目(169317)
科学(133444)
基金(125345)
研究(120808)
(110736)
国家(109919)
科学基金(92714)
社会(79325)
社会科(74308)
社会科学(74283)
基金项目(66121)
(63718)
自然(59607)
自然科(58132)
自然科学(58114)
自然科学基金(57102)
(55196)
教育(54971)
资助(51808)
编号(46552)
重点(39307)
(38751)
成果(38105)
(37194)
(34128)
国家社会(33520)
科研(32993)
教育部(32802)
课题(32747)
中国(32489)
期刊
(119618)
经济(119618)
研究(73765)
中国(48800)
学报(43159)
(40664)
科学(39655)
(36906)
管理(32196)
大学(32158)
学学(30312)
农业(27900)
教育(22989)
(21009)
金融(21009)
技术(20606)
经济研究(19835)
财经(19698)
业经(17285)
(17037)
问题(16183)
(16032)
(14899)
资源(13714)
世界(13333)
(12895)
技术经济(12861)
国际(12743)
统计(12520)
科技(11033)
共检索到373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宁宁   云立新   党晓虹   林奕冉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如何同步实现“稳增长”和“碳减排”,成为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重的焦点问题。论文基于碳氧平衡系数测算分析我国社会—生态复合系统2000—2020年排碳耗氧量、固碳释氧量以及碳氧平衡状况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2000年我国碳氧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随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排碳耗氧量剧增,同时,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固碳释氧量下降,导致碳氧处于失衡状态。进一步的碳氧平衡省际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省际碳氧平衡差异明显,东部和中部大多数省份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处于碳氧失衡状态。测算分析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碳氧平衡时空格局,可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及不同区域间生态补偿和碳排放交易提供指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宁宁   云立新   党晓虹   林奕冉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如何同步实现“稳增长”和“碳减排”,成为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重的焦点问题。论文基于碳氧平衡系数测算分析我国社会—生态复合系统2000—2020年排碳耗氧量、固碳释氧量以及碳氧平衡状况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2000年我国碳氧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随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排碳耗氧量剧增,同时,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固碳释氧量下降,导致碳氧处于失衡状态。进一步的碳氧平衡省际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省际碳氧平衡差异明显,东部和中部大多数省份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处于碳氧失衡状态。测算分析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碳氧平衡时空格局,可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及不同区域间生态补偿和碳排放交易提供指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璐  章锦河  王群  张宏磊  陈静  周晶  
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碳氧平衡与否是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集成了城市碳氧平衡的测度方法,计算了2010年南京市经济系统的排碳耗氧量和生态系统固碳释氧量,结果表明:1排碳、耗氧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63.19%,57.33%)与交通运输(33.44%,39.61%)两大部门,耕地(60.51%,66.63%)和林地(24.34%,26.78%)是固碳释氧最主要的载体;2碳平衡系数为33.40,氧平衡系数为7.83,城市经济子系统对城市生态子系统已造成巨大压力;3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1.239kg/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49kg/美元),但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721kg/...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宽  郭沛  裴璇  
文章基于MODIS遥感数据测算2001—2019年中国省级生态碳汇,采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多维度分析中国生态碳汇的时空格局,并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探究生态碳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态碳汇水平逐步提升。总体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存在收敛态势;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异在区域间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区域间净差异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其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生态碳汇所属层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相邻年份内难以实现跨级转移。生态碳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同时,存在高-高、低-低、高-低、低-高四种空间集聚类型。纵向财政失衡是当前制约生态碳汇提升的重要因素,不仅抑制本地生态碳汇,同时对周边地区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曾鹏   文贤馗   谈竹奎   杨涛   唐瑀  
我国电力系统正朝着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为促进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电力系统内部个主体系统协调融合、协同发展。采用耗散理论和Brusselator模型,量化分析电力系统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演化协同关系,明晰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各主体的发展形态并给出了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建议,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玮  董文静  高歌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2~2020年全球风电设备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和社团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全球风电设备贸易网络联系密切,并存在小世界特征;个体上,各产品贸易网络节点中心性差异较小,其中,中国风电设备产业贸易地位逐渐提高,并在各产品贸易网络中居核心地位;空间上,风电设备贸易网络中心不断向东亚转移,形成了欧洲、北美洲和东亚三足鼎立的空间格局;各产品贸易网络社团板块演变特征表明,玻璃纤维贸易网络较为均衡,而风电设备零件和风力发电机贸易网络不均衡特征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晓春  吴子珺  孙群  周瑛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碳排放政策体系的保障,因此分析中国碳排放政策,对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采用文本挖掘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MC指数模型,对中国碳排放“1+N”政策体系中的代表性减碳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均值为6.38,整体处于可接受状态;碳排放政策样本中的完美政策与不良政策最少,可接受政策最多,优秀政策次之;各项政策在政策时效、作用层面和政策功能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政策激励不足、发布机构单一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期刊] 改革  [作者] 毛涛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工业领域应加快低碳转型步伐,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用行政、市场、社会化管制措施,中国营造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业低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存在认识偏差、制度体系不健全、部分领域积重难返等问题,还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度挖掘企业减碳潜力。更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以正确的认识、健全的制度、重点的突破,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步伐。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欧阳振益  谢花林  乐文年  
本文基于“双碳”视角,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立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生态农产品供给、生态修复与价值提升、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 生态产品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编者  
“双碳”目标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专题从碳资产管理角度介绍了财政新政策如何在企业中落地,以及跨国企业融入碳减排战略的经验借鉴等,详解企业应如何增强碳资产管理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卉彤  王妙平  
本文对1995-2007年我国30省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类型的时空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11个省区1997-2007年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的研究时序内(1995-2007年),我国30省区的碳排放总量和排放类型都呈现出明显的、一致的阶段性,即1995-2001年的变化不大,2002-2007年的碳排放量急速增长、碳排放类型发生显著变化。在造成碳排放量急速增长、碳排放类型发生显著变化的三因素(人均消费、人口总数、碳排放强度)中,人均消费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度最大,对碳排放量的解释作用最大;人口总数、碳排放强度次之。因此,结合"十二...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胡文森  李永杰  
火力发电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转换方式之一,也是碳减排主体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火电行业碳减排潜力,从能源安全角度研判碳减排存在的风险与挑战,提出建立规范的绿色型电源、灵活的调节型电源、高效的综合型电源、低碳的环保型电源、可靠的兜底型电源、智慧的数字化电源等碳管理综合防控策略,为火电行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路路   刘洁   张玉瑾  
以低碳交通为背景,以城市低碳交通推行前、后期为节点,构建以居民信息完备度为界点的政府与居民初期最优均衡的动态博弈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为指标层的CM-CV组合赋权低碳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哈尔滨为例,动态测算2016—2021年低其碳综合效益指数和生态综合指数(ECI)。结果表明,低碳交通推行初期,无论居民处于何种信息状态,[{积极,不积极},参与]都是最优均衡;低碳化实施后期的所选年间,哈尔滨城市低碳建设各效益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自然效益”,自然效益处于潜力发展期l;整体上哈尔滨的ECI<0.8,仍处于生态建设发展期,而分项中,大多指标评价结果小于标准现状值,与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相一致。最后,提出鼓励居民采取低碳选择、继续推行低碳投入,尤其是提升低碳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及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交通低碳区域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冯薇  赵荣钦  谢志祥  丁明磊  肖连刚  孙锦  杨青林  刘天昊  尤增涛  
研究目的: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土地利用管制和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实践指导。研究方法:碳收支核算、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黄河流域碳收支时空差异明显,碳汇量相对稳定,净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态势,这表明区域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加;(2)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中游碳排放效率明显高于上游与下游;(3)碳排放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包括4种集聚类型,其中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区面积呈扩张态势。研究结论:黄河流域碳收支状况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未来应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土地利用管制,推动流域协同减排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继霞   王华春   樊骋琳  
科学测度和分析“双碳”目标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出发,基于碳汇、碳排放和面源污染视角构建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混合超效率SBM-DEA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结果表明:(1)中国省级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的区域分布格局。(2)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是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内基尼系数超过全国总体基尼系数。(3)除粮食主产区外,全国及其他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或多级分化现象。(4)除粮食主产区存在发散特征外,全国、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状况、城镇化率等对不同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