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07)
- 2023(17364)
- 2022(14870)
- 2021(13966)
- 2020(11628)
- 2019(26724)
- 2018(26194)
- 2017(50195)
- 2016(26945)
- 2015(30216)
- 2014(30135)
- 2013(29826)
- 2012(27201)
- 2011(24382)
- 2010(23761)
- 2009(21555)
- 2008(20599)
- 2007(17247)
- 2006(14809)
- 2005(12644)
- 学科
- 济(112839)
- 经济(112725)
- 管理(77425)
- 业(71586)
- 企(58638)
- 企业(58638)
- 方法(52931)
- 数学(46108)
- 数学方法(45548)
- 中国(30346)
- 农(30172)
- 财(28686)
- 业经(24419)
- 地方(23951)
- 学(22724)
- 贸(20911)
- 贸易(20899)
- 农业(20581)
- 易(20355)
- 环境(20082)
- 和(18495)
- 制(18028)
- 理论(17278)
- 务(16967)
- 财务(16897)
- 财务管理(16860)
- 技术(16025)
- 企业财务(15897)
- 划(15767)
- 银(15226)
- 机构
- 大学(375723)
- 学院(374105)
- 济(155678)
- 经济(152648)
- 管理(151103)
- 理学(132454)
- 理学院(131038)
- 管理学(128800)
- 管理学院(128140)
- 研究(125141)
- 中国(93337)
- 京(78835)
- 科学(76715)
- 财(67828)
- 所(60738)
- 农(57115)
- 中心(56967)
- 研究所(55929)
- 财经(55696)
- 业大(54930)
- 江(51345)
- 经(51101)
- 范(49569)
- 北京(49439)
- 师范(49152)
- 经济学(47714)
- 院(46130)
- 农业(44546)
- 经济学院(43204)
- 财经大学(41768)
- 基金
- 项目(267193)
- 科学(212148)
- 基金(196527)
- 研究(196018)
- 家(170945)
- 国家(169600)
- 科学基金(146858)
- 社会(125770)
- 社会科(119151)
- 社会科学(119120)
- 基金项目(104410)
- 省(102973)
- 自然(95274)
- 自然科(93073)
- 自然科学(93050)
- 自然科学基金(91344)
- 教育(89817)
- 划(86618)
- 资助(80625)
- 编号(78976)
- 成果(62364)
- 部(59808)
- 重点(59756)
- 发(57162)
- 创(55362)
- 课题(53631)
- 国家社会(52379)
- 创新(51754)
- 教育部(51691)
- 科研(51353)
- 期刊
- 济(160373)
- 经济(160373)
- 研究(107444)
- 中国(66547)
- 学报(56817)
- 科学(53905)
- 管理(53243)
- 农(50912)
- 财(50449)
- 大学(43988)
- 学学(41448)
- 教育(39173)
- 农业(36078)
- 技术(32271)
- 融(28190)
- 金融(28190)
- 经济研究(26647)
- 财经(26233)
- 业经(26170)
- 经(22493)
- 问题(20765)
- 业(19000)
- 资源(18179)
- 图书(17842)
- 技术经济(17609)
- 科技(17494)
- 理论(16932)
- 版(16810)
- 统计(16796)
- 贸(16585)
共检索到5279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丛建辉 石雅 高慧 赵永斌
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统碳排放责任界定无法核算要素供给端的碳排放责任,导致资本、资源输出型省域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亟待引入"收入者责任"视角以丰富"双碳"目标下的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文章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方法(MRIO)构建多维碳排放责任核算模型,核算和分析了"收入者责任"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的时空变化与部门特征,并同其他两类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格局,资源和资本输出型省域碳排放责任相对更高,这也与其减排潜力或减排能力相匹配;从时间维度看,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因产能扩张、产业转移引起的要素供给重构等因素而在各省域间出现不平衡变动;部分省域的金融部门和能源供应部门,因产业链关联引致下游省域碳排放而应承担较高的碳排放责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将"收入者责任"纳入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资源型省域有补偿的高碳减排责任路径、建立基于生产要素关联的省际协同减排机制、强化能源与金融业等要素供给部门的碳减排责任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丛建辉 石雅 高慧 赵永斌
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统碳排放责任界定无法核算要素供给端的碳排放责任,导致资本、资源输出型省域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亟待引入"收入者责任"视角以丰富"双碳"目标下的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文章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方法(MRIO)构建多维碳排放责任核算模型,核算和分析了"收入者责任"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的时空变化与部门特征,并同其他两类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格局,资源和资本输出型省域碳排放责任相对更高,这也与其减排潜力或减排能力相匹配;从时间维度看,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因产能扩张、产业转移引起的要素供给重构等因素而在各省域间出现不平衡变动;部分省域的金融部门和能源供应部门,因产业链关联引致下游省域碳排放而应承担较高的碳排放责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将"收入者责任"纳入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资源型省域有补偿的高碳减排责任路径、建立基于生产要素关联的省际协同减排机制、强化能源与金融业等要素供给部门的碳减排责任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罗胜
我国省际间广泛而密切的经济联系不仅对各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还对各地区的碳排放量产生巨大影响。该文基于基本模型,从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视角,建立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和技术调整的消费者责任三种原则的核算方法以及碳减排责任分摊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省域碳排放核算与责任分摊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呈现出"东—中—西"空间梯度碳排放的格局;各地区在不同原则下的碳排放量存在着显著差异,生产者责任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有利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者责任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有利于能源富集省份和经济较落后省份,技术调整的消费者责任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不偏不倚,并没有显著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TCBA核算优...
关键词:
隐含碳排放 MRIO 核算原则 责任分摊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丛建辉 常盼 刘庆燕
本文以京津冀及周边晋、陕、蒙等资源型省份为阐述重点,立足于自主编制的特色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借助MRIO分析方法,基于"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和"收入者责任"三维责任视角的碳排放责任界定模型,重新核算了中国分省碳排放责任,并对比分析了三维视角下各省人均、地均、部门排放量和碳强度水平。研究发现:中国不同类型省市区在三维责任视角下应承担的减排责任差异较大;各省人均排放量、地均排放量和碳强度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本文据此提出中国在未来分省碳排放责任界定时要综合考虑各类视角、针对仅采用一种视角核算的弊端需做出前瞻性政策安排等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责任 收入者责任 MRIO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晓春 吴子珺 孙群 周瑛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碳排放政策体系的保障,因此分析中国碳排放政策,对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采用文本挖掘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MC指数模型,对中国碳排放“1+N”政策体系中的代表性减碳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均值为6.38,整体处于可接受状态;碳排放政策样本中的完美政策与不良政策最少,可接受政策最多,优秀政策次之;各项政策在政策时效、作用层面和政策功能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政策激励不足、发布机构单一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旷世芳 韩倩 陈凯 任畅翔 贺薪颖 曾鸣
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我国碳排放量需进行合理控制。基于总量控制的省域碳排放目标设定是我国碳减排的实现途径之一。本文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对省域碳排放总量设定的影响,首先,基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构建碳排放额度分配指标体系。其次,依据我国近年来碳排放强度、经济总量计算得出2030年全国碳配额总量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法与OWA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总量进行设定。最后,基于我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30年各省份碳排放配额均相对提升,但提升幅度因经济、产业、能源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各省区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双碳”目标下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的配额分配方案;进行碳排放配额分配时,设定目标要预留空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猛猛 刘红光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点议题,而厘清碳排放责任是其中的难点。对不同视角下碳排放责任核算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究每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厘清碳排放责任和合理分配碳排放空间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现有文献对碳排放责任的核算多从单一角度进行,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生产责任法会导致"碳泄漏"问题、消费责任法和收入责任法会削弱其他责任主体减排动力;(2)共担视角下的核算方法发展迅速,但还未形成统一的科学性考量准则,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1)拓展多原则融合的碳责任核算体系;(2)创新多视角共担的碳责任核算方案;(3)探索碳责任核算与排放权分配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碳排放责任 核算 方法 碳排放权 综述
[期刊] 改革
[作者]
毛涛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工业领域应加快低碳转型步伐,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用行政、市场、社会化管制措施,中国营造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业低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存在认识偏差、制度体系不健全、部分领域积重难返等问题,还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度挖掘企业减碳潜力。更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以正确的认识、健全的制度、重点的突破,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步伐。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供应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亚飞 刘静
数字贸易是数字技术与贸易融合的时代产物及数字经济的重要形态,充分发挥数字贸易的碳减排效应,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研究同时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端”和“消费端”纳入数字贸易与碳排放分析框架,讨论数字贸易对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基于2011至2020年中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及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应,该效应在地区之间呈现出北方强于南方、中西部强于东部的异质性特征;生产端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贸易通过产出规模效应会削弱碳减排效应,而通过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增强碳减排效应;在消费端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增强效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削弱效应。
关键词:
数字贸易 碳减排效应 动态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励汀郁 熊慧 王明利
2030年和206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畜牧业是我国主要的碳排放源,如何在保障畜禽产品持续稳定供应的同时减少碳排放,事关居民美好生活所需,也事关“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奶牛产业为例,基于全产业链视角,运用生命周期法测算2008—2020年奶业碳排放,并设计优质饲草日粮减排情景。研究发现,在奶牛日粮中以3公斤、6公斤和9公斤苜蓿干草代替部分精料饲喂低、中、高产奶牛,可减少27%单位原奶碳排放;以人均牛奶消费量翻番、国内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为目标,在优质饲草模式下,奶业可在2036—2037年碳达峰,较当前模式达峰时间提前11年,峰值减少25.5%,此外,该模式下,草地碳汇可有效中和碳排放。优化饲草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饲草畜牧业是“双碳”目标下奶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奶牛产业 碳排放 碳达峰 生命周期评价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华 杜昊
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交易试点的减排效应、机制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持续、有效地从总量、效率与公平方面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水平,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能源强度降低、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进步有效实现试点城市的碳减排。(3)碳排放权交易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从区域来看,减排效应大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从工业特征和环保政策偏好来看,老工业基地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碳减排效果更好。(4)西部地区的碳减排效应主要源于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转型,绿色技术进步方面东部地区效果较强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挤出效应;老工业基地减排效应主要依赖于能源强度改善,非老工业基地则通过各种机制协同作用实现;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非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均能通过各种机制协同减排,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实现减排水平的突破。本文为中国因地制宜地发挥碳排放权交易作用,进而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向永辉
基于生产者责任原则,提出了行业能耗碳理念并构建了行业能耗碳指标;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提出了行业责任碳理念并构建了行业责任碳指标。证明了两者均为性质优良的碳排放考核指标。利用上述两种指标,核算并比较了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的行业碳排放。结果表明:中国的行业碳排放呈现出5种典型特征,其中能耗碳型关键行业的碳排放以能耗碳较多且能耗碳责任碳率较大为特征,能耗碳型一般行业以能耗碳责任碳率较大为特征,责任碳型关键行业以责任碳较多且责任碳能耗碳率较大为特征,责任碳型一般行业以责任碳能耗碳率较
关键词:
碳排放 能耗碳 责任碳 碳排放责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向永辉
基于生产者责任原则,提出了行业能耗碳理念并构建了行业能耗碳指标;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提出了行业责任碳理念并构建了行业责任碳指标。证明了两者均为性质优良的碳排放考核指标。利用上述两种指标,核算并比较了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的行业碳排放。结果表明:中国的行业碳排放呈现出5种典型特征,其中能耗碳型关键行业的碳排放以能耗碳较多且能耗碳责任碳率较大为特征,能耗碳型一般行业以能耗碳责任碳率较大为特征,责任碳型关键行业以责任碳较多且责任碳能耗碳率较大为特征,责任碳型一般行业以责任碳能耗碳率较
关键词:
碳排放 能耗碳 责任碳 碳排放责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向永辉
基于生产者责任原则,提出了行业能耗碳理念并构建了行业能耗碳指标;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提出了行业责任碳理念并构建了行业责任碳指标。证明了两者均为性质优良的碳排放考核指标。利用上述两种指标,核算并比较了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的行业碳排放。结果表明:中国的行业碳排放呈现出5种典型特征,其中能耗碳型关键行业的碳排放以能耗碳较多且能耗碳责任碳率较大为特征,能耗碳型一般行业以能耗碳责任碳率较大为特征,责任碳型关键行业以责任碳较多且责任碳能耗碳率较大为特征,责任碳型一般行业以责任碳能耗碳率较大为特征,普通行业以能耗碳与责任碳比较接近为特征;这些特征在研究期间均较为稳定。建议根据不同类型行业的碳排放特征有侧重地考核其碳排放责任,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碳减排政策。
关键词:
碳排放 能耗碳 责任碳 碳排放责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文举 陈真玲
制定公平有效的省级初始碳配额分配方案,是中国统一碳市场健康稳定运行的基石。公平原则方面,本文将碳减排责任区分为历史排放责任和省际转移责任。其中历史排放责任主要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接近的年份作为责任核定基期,从而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而转移责任主要通过与区域发展规模、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相契合的"合理碳排放"与实际碳排放的差异来表征。效率原则方面,本文建立了考虑区域之间分配博弈的零和DEA模型,通过多次调整得到所有地区效率最大化时的初始配额分配方案。同时,通过熵值法将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的分配方案耦合形成综合配额分配方案,并通过比较分析3种不同配额分配方案的地区减排成本效应差异,甄选出兼顾责任与目标、公平与效率的省级初始碳配额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6年间中国省际间贸易造成了大量的地区碳转移,转移的方向主要从能源生产地向能源需求地、从经济高值和中值地区向经济低值地区流动。由于历史排放过高,经济高值地区和一些能源产业密集地区应该承担更多减排责任;(2)在综合考虑历史排放责任和地区转移责任的初始配额分配方案中,经济高值地区的配额盈亏表现出异质性,而经济低值地区则表现出同质性,这表明经济高值地区的减排责任由于能源结构和发展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经济低值地区则统一表现为需要承担较少的减排责任;(3)基于公平原则的配额分配方案将会导致"鞭打快牛"而损失效率,从而导致地区发展成本过高;而基于效率原则的配额分配方案虽然成本较低但也会产生"马太效应"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地区发展不平等;只有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综合配额分配机制,才能既减缓地区发展不平等,又能实现全国平均减排成本最小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建立公平有效的初始碳配额分配机制、实现国家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激发统一碳市场活力、推动地区协同减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