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36)
2023(10689)
2022(8404)
2021(7776)
2020(6023)
2019(14052)
2018(13393)
2017(25117)
2016(13219)
2015(14931)
2014(14616)
2013(14538)
2012(13718)
2011(12478)
2010(12472)
2009(11727)
2008(10769)
2007(9339)
2006(8510)
2005(8271)
作者
(35586)
(29513)
(29353)
(28229)
(18695)
(14080)
(13316)
(11674)
(11437)
(10554)
(10354)
(9931)
(9602)
(9544)
(9480)
(9115)
(8775)
(8592)
(8553)
(7971)
(7492)
(7256)
(6864)
(6793)
(6759)
(6738)
(6467)
(6217)
(6042)
(5855)
学科
(55799)
经济(55737)
管理(35810)
(31469)
(30485)
银行(30479)
(29266)
(28870)
金融(28870)
(26067)
企业(26067)
中国(25710)
方法(22973)
数学(20118)
数学方法(19971)
(18512)
(14723)
环境(14380)
(13650)
(12861)
贸易(12847)
(12645)
业经(12414)
中国金融(11578)
(11171)
地方(10912)
(10553)
制度(10550)
理论(10509)
业务(9956)
机构
大学(184745)
学院(181929)
(88109)
经济(86547)
研究(66828)
管理(65618)
中国(64432)
理学(55128)
理学院(54561)
管理学(53885)
管理学院(53569)
(41638)
(39408)
科学(34755)
财经(33121)
中心(32572)
(32010)
经济学(30877)
(30402)
研究所(28964)
(28153)
经济学院(27864)
银行(27175)
(26221)
(26029)
北京(25963)
(25483)
(25224)
财经大学(25127)
金融(24828)
基金
项目(116575)
科学(92903)
研究(89799)
基金(87169)
(75023)
国家(74461)
科学基金(63942)
社会(59909)
社会科(57119)
社会科学(57107)
基金项目(44277)
(42261)
教育(41286)
自然(37531)
自然科(36687)
自然科学(36678)
(36245)
资助(36198)
自然科学基金(36050)
编号(34174)
成果(28495)
(27660)
重点(27118)
国家社会(26676)
(26457)
中国(25778)
(25221)
课题(24820)
教育部(24657)
创新(23737)
期刊
(91760)
经济(91760)
研究(64224)
(44641)
金融(44641)
中国(39872)
(30854)
管理(25298)
(24186)
学报(23920)
科学(23774)
教育(21360)
大学(19423)
学学(18117)
财经(17548)
经济研究(16068)
技术(15400)
(15156)
农业(14847)
(12505)
国际(12374)
问题(12041)
世界(11404)
业经(11221)
理论(9149)
(9087)
技术经济(8265)
实践(7830)
(7830)
(7822)
共检索到296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樊亚平  周晶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凸显,我国恰处于复杂大变局的严峻大考之下,绿色经济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清洁美丽的期许及无碳目标的愿景日益强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明确要全方位、多点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的各项工作,以期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基础上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一手抓生态文明,一手抓经济发展,不仅对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绿色金融理论提出了新时代下的新要求,也彰显出绿色经济转型总体部署的战略定力。厘清中国特色绿色金融理论的生成逻辑,诠释该理论在新阶段新形势新发展格局下的现实境遇,探析创新发展路径,为全球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遥  任玉洁  
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恶化与气候变暖等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成为全球共识。绿色金融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引领者之一。中国于2020年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也将催生巨大的绿色投融资资金需求,绿色金融的作用有待更进一步发挥。从绿色金融的概念出发,并通过进一步阐述绿色金融的国际进展,形成绿色金融发展三阶段的特点分析,明确当前《巴黎协定》已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此全球宏观大背景下,立足“双碳”目标对经济社会传统发展方式与新兴发展力量的影响,结合对绿色金融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及市场定价方面的主要功能的分析,从政策、市场、生态融合发展等角度分析了要实现“双碳”目标,将对绿色金融发展所提出地更高需求;并在对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现状进行梳理后,深入分析了“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作用空间及深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从政策、市场、配套建设、国际合作等角度对未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以绿色金融助力中国“双碳”目标按期实现提供支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丁娜  
落实“双碳”的目的是为能对现有的气候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涉及到交通、电力等多个行业发展。为能尽快落实“双碳”目标,补充在行业发展转型中的资金缺口,这就需要推动商业绿色金融发展,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文章首先分析了“双碳”目标下重点行业,然后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明确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稳海   武晓敏   赵桂玲  
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研究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2008—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总维度还是分维度,绿色金融均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其中绿色投资的碳减排效应最大,绿色证券次之,绿色信贷最小;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具有中介作用,环境规制与金融市场化均增强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果;东部组、科技发达组和高耗能组相对中西部组、科技欠发达组和低耗能组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因此,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现绿色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制定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尤为重要。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庞加兰  王薇  袁翠翠  
基于双碳目标的提出与国家金融学的理论背景,选取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数据,运用熵值法估算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与能源结构优化指数,实证分析绿色金融对于能源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指标呈现波动式增长,能源结构逐年优化;绿色金融发展通过融资规模的中介效应和技术进步的调节效应对能源结构优化产生正向影响,其中融资规模的中介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应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化体系建设、提升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加快技术进步以促进各地区能源结构优化,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景景   熊学振   吴天龙   张璟  
当前中国正处在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为探寻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路径,本文选取数字化成效明显但路径不同的欧盟、美国、日本为典型案例,重点阐述其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应用策略及其运行情况。研究发现,欧盟兼顾成员国差异性和数字市场统一性、实施多元协同路径,美国整合技术研发、人才培育、电子商务构建精准导向的数字链条矩阵,日本则把数字化建设重心放在应对老龄化和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智慧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同时,各国家和地区在完善顶层政策设计、支持技术精准研发、鼓励部门参与合作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值得借鉴。本文基于经验分析和中国现状提出重点关注数据基础、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三个领域的建设。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江涛  黄海燕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是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紧要问题,也是双碳目标政策下的现实追求。粤港澳大湾区追求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增长,提升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生态效应是关键。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九市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而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发展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安排能通过降低第二产业污染排放提升生态效应,绿色金融对促进第二产业环保改造和技术升级有很强的边际效应。未来大湾区各城市要在规划好各自产业绿色转型的基础上,协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大湾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践行双碳目标,加快美丽湾区建设步伐。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孟禹   郭凯   张莹莹  
本文基于2006年-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和验证了绿色金融助力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碳排放水平下,绿色金融助力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以助力经济低碳转型;在当前的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下,绿色金融可以同时通过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助力经济低碳转型。但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存在区域异质性,在高碳排放地区能源结构的调节机制没有发挥出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为负向,在低碳排放地区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发挥了正向的调节机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要想保证国内经济稳步可持续发展态势,就必须调整国民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而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活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柱,目前相关政策已逐步完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在绿色金融制度、绿色金融评估、绿色金融产品等方面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因此,本文从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系统、拓宽绿色金融综合服务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建议,有助于金融机构精准识“绿”、用心助“绿”、耐心护“绿”,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欧阳宇俍  王遥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基于“双碳”发展目标与绿色资源配置背景,本文通过分析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的作用机理,论述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构建影响达峰进度的因素分析模型,实证分析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的影响,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支持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结合达峰情况,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等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杨丽萍   陆岷峰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契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大趋势,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历史任务,这必须靠强大的数字绿色金融作为支撑。目前应用到绿色金融中的数字技术主要有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和元宇宙等。由于数字技术在绿色金融中的应用,会打破原有的绿色金融生态,改变其发展模式、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等,存在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不到位、服务对象的数字基础较为薄弱、绿色金融数据相对孤立、数字技术运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实现数字技术较好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应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客户优选数字化、完善绿色金融数字化风控体系、深化绿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绿色金融数字化管理和打造数字绿色金融数字生态。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欧阳文杰  陆岷峰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双碳”目标下的内在要求,而数字金融已经成为助推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依据我国30个省份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结合非径向距离函数、系统GMM估计等方法,对我国数字金融与绿色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增长。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能对绿色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但是覆盖广度的作用不明显。通过改善金融机构信贷行为和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数字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数字金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能够发挥更好的影响,说明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缩小区域间的绿色经济差距。因此,新时期加快数字金融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还能够促进金融资源向绿色行业优化配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宏海  熊文娟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经济社会的系统性革命,将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绿色低碳将成为我国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双碳”目标下的碳减排路径分析
关键词: 绿色转型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姚江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重承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商业可持续的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路径,到2025年,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产融合作机制基本成熟,有力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产业与金融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晶梅   钟晴柔   张立岩  
绿色经济增长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根本保障,而产业集聚对于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及中国绿色经济收敛起到重要作用。论文将产业集聚分为专业化、无关多样化和相关多样化三种模式,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中国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显示:(1)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呈现上升趋势,无关多样化呈下降趋势。(2)产业集聚有助于推动绿色经济收敛,绿色纯技术效率为主要影响路径。(3)无关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相关多样化具有抑制作用;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4)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均促进了八大地区的绿色经济收敛,南部沿海、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收敛速度最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