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03)
2023(12731)
2022(10716)
2021(10186)
2020(8293)
2019(19463)
2018(19280)
2017(37168)
2016(20123)
2015(22702)
2014(22595)
2013(22503)
2012(20652)
2011(18785)
2010(18196)
2009(16417)
2008(15663)
2007(13235)
2006(11542)
2005(10100)
作者
(56650)
(46839)
(46545)
(44350)
(29854)
(22330)
(21080)
(18593)
(17886)
(16589)
(16047)
(15920)
(14831)
(14633)
(14458)
(14341)
(14019)
(13737)
(13389)
(13202)
(11544)
(11535)
(11123)
(10572)
(10503)
(10391)
(10323)
(10129)
(9311)
(9238)
学科
(83125)
经济(83038)
管理(57320)
(51444)
(42346)
企业(42346)
方法(38548)
数学(34024)
数学方法(33696)
中国(24003)
(20570)
(18562)
(17837)
业经(17825)
(16884)
贸易(16876)
环境(16756)
(16496)
地方(15194)
(13897)
(13789)
农业(13515)
(12636)
理论(12136)
技术(12087)
(11949)
银行(11914)
(11421)
(11404)
财务(11343)
机构
大学(284823)
学院(280855)
(119052)
经济(116818)
管理(113882)
理学(99315)
研究(98668)
理学院(98243)
管理学(96764)
管理学院(96271)
中国(73313)
(61344)
科学(59736)
(50318)
(48595)
研究所(44750)
中心(43221)
(42173)
财经(41514)
业大(41030)
北京(39323)
(38099)
(37380)
(36868)
师范(36577)
经济学(36413)
(36125)
农业(33055)
经济学院(32906)
财经大学(31168)
基金
项目(198459)
科学(157077)
研究(146334)
基金(146156)
(127478)
国家(126506)
科学基金(108619)
社会(93194)
社会科(88401)
社会科学(88378)
基金项目(77612)
(74323)
自然(70146)
自然科(68509)
自然科学(68494)
自然科学基金(67265)
教育(66145)
(63816)
资助(60292)
编号(58294)
成果(47037)
(44963)
重点(44309)
(42681)
(41173)
课题(39983)
国家社会(38947)
教育部(38755)
创新(38466)
科研(37919)
期刊
(123730)
经济(123730)
研究(84716)
中国(50080)
学报(43277)
管理(41488)
科学(41447)
(37693)
(35444)
大学(32849)
学学(30767)
教育(30034)
农业(27186)
技术(23562)
(21693)
金融(21693)
经济研究(20726)
财经(19734)
业经(18593)
(16885)
问题(16187)
图书(14852)
(14812)
技术经济(13827)
理论(13769)
(13738)
科技(13720)
世界(13072)
资源(12725)
现代(12448)
共检索到4019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毛涛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工业领域应加快低碳转型步伐,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用行政、市场、社会化管制措施,中国营造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业低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存在认识偏差、制度体系不健全、部分领域积重难返等问题,还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度挖掘企业减碳潜力。更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以正确的认识、健全的制度、重点的突破,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步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庞岳红  
我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是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共同作用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双碳目标战略实施之初,工业企业在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改或科技方面的投入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但研究发现这些投入将有助于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自主创新、两化融合和提高收益,从而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应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自主创新为手段,以两化融合为依托,走绿色低碳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姗姗   许彩慧  
近年来,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前沿端口,国际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正发生深度演变,全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正逐步形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抢抓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新机遇的主动作为,立足于全球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要素及作用传导机理,探究中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国内外双重机遇和挑战,提出新发展格局下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现实逻辑。从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改革低碳绿色政策机制角度对中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具体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枫  潘麒  汪亚楠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是由政府引导、企业决策、社会公众参与的重要部署。本文采用2012—201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根据文本分析法界定214个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词,通过双重差分法评估绿色低碳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研究发现,绿色低碳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创新投入和缓解融资约束是其中的重要作用机制。从异质性效应来看,绿色低碳转型对民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效果明显优于国有企业。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可以为政府制定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和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琦  范鑫坤  
党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提出的“双碳”目标,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物流业是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行业,随着物流规模不断扩大,“降碳”刻不容缓。本文计算了2013-2019年全国30个省域物流业碳排放量,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法探究我国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导致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的因素按影响程度依次为:能源消耗量、产业规模和货物周转量;第二,物流业基础设施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第三,物流业能源消耗量是促使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基于此,提出实现我国物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路径。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谭泽涛  刘旭明  徐子健  周士钦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以工程建设企业的低碳转型策略为研究对象,以节能降碳理念为指引,主要从项目执行、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三个方面对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升级展开研究探索。全方位地阐述了碳排放管理、技术路线低碳化、低碳采购管理体系、施工资源碳足迹跟踪管理、新兴低碳行业拓展,以及市场开发与项目执行和技术研发协同发展等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对工程建设企业的转型提供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孟禹   郭凯   张莹莹  
本文基于2006年-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和验证了绿色金融助力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碳排放水平下,绿色金融助力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以助力经济低碳转型;在当前的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下,绿色金融可以同时通过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助力经济低碳转型。但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存在区域异质性,在高碳排放地区能源结构的调节机制没有发挥出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为负向,在低碳排放地区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发挥了正向的调节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晓春  吴子珺  孙群  周瑛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碳排放政策体系的保障,因此分析中国碳排放政策,对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采用文本挖掘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MC指数模型,对中国碳排放“1+N”政策体系中的代表性减碳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均值为6.38,整体处于可接受状态;碳排放政策样本中的完美政策与不良政策最少,可接受政策最多,优秀政策次之;各项政策在政策时效、作用层面和政策功能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政策激励不足、发布机构单一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江深哲   杜浩锋   徐铭梽  
本文构建并校准了一个包含内生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以及其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能源生产技术的进步通过改变各产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而产业结构转型从能源需求侧减少了高排放化石能源的使用。结果显示,2009~2020年宏观产业结构转型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转变并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其累计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2020年中国年排放量的10%。同时,本文求解了“双碳”目标下最大化居民福利的碳税安排,发现内生税率随经济增长而快速上升,具有显著的发展阶段依赖性。在发展阶段早期实行较低的碳税税率可以维持更高的资本回报率,有利于资本积累、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宏海  熊文娟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经济社会的系统性革命,将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绿色低碳将成为我国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双碳”目标下的碳减排路径分析
关键词: 绿色转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亚飞  刘静  
数字贸易是数字技术与贸易融合的时代产物及数字经济的重要形态,充分发挥数字贸易的碳减排效应,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研究同时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端”和“消费端”纳入数字贸易与碳排放分析框架,讨论数字贸易对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基于2011至2020年中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及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应,该效应在地区之间呈现出北方强于南方、中西部强于东部的异质性特征;生产端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贸易通过产出规模效应会削弱碳减排效应,而通过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增强碳减排效应;在消费端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增强效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削弱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程娜   桑一铭   李博文  
因经济发展对碳基技术、传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适配制度和社会嵌入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而引发的“碳锁定”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创新意愿、政府环境规制、受教育程度对“碳解锁”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中国“碳解锁”水平较低且存在回落现象,区域间“碳解锁”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北地区“碳解锁”路径较其他地区选择余地更小。应从技术、经济、制度和社会四个维度入手,构建区域差异化的“碳解锁”机制,建立“多主体—多路径”的区域治理体系,进而推动绿色技术革新,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编者  
“双碳”目标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专题从碳资产管理角度介绍了财政新政策如何在企业中落地,以及跨国企业融入碳减排战略的经验借鉴等,详解企业应如何增强碳资产管理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县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严峻,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对外贸易的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焦点。以“双碳”目标下中国对外贸易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及政策优化为核心,梳理相关概念,对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形势进行分析,论证中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实证,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首先,需要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速推进清洁能源转型,以减少碳排放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其次,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体系的完善对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应建立绿色低碳贸易标准,逐步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确保绿色低碳产品的市场准入和贸易流动。此外,推进绿色低碳产品进出口货物目录的优化,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目标市场也是关键。通过市场调研和推广,扩大适合的目标市场,并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低碳技术合作和创新,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为助力外贸转型升级,应打造绿色贸易发展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桢   郑帅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低碳建设已成为乡村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辽宁省低碳乡村建设中仍面临用能结构传统、住宅节能标准低、人居环境质量差、低碳意识薄弱、低碳农业和碳汇经济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由此,本文着眼于乡村能源供给、节能改造、环境整治、村民意识、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提出适合我省低碳乡村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