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23)
2023(15121)
2022(12906)
2021(12107)
2020(9841)
2019(22836)
2018(22710)
2017(43150)
2016(23378)
2015(26351)
2014(26438)
2013(26346)
2012(24603)
2011(22576)
2010(22371)
2009(20214)
2008(19569)
2007(16941)
2006(15126)
2005(13600)
作者
(67937)
(56243)
(55932)
(52996)
(35967)
(26887)
(25356)
(22200)
(21543)
(20073)
(19234)
(19212)
(17933)
(17801)
(17361)
(17349)
(16758)
(16379)
(16079)
(15941)
(14088)
(13901)
(13444)
(12788)
(12620)
(12574)
(12453)
(12330)
(11314)
(11212)
学科
(102122)
经济(102022)
管理(64520)
(60400)
(47989)
企业(47989)
方法(41466)
数学(36007)
数学方法(35656)
中国(31859)
(27087)
地方(24868)
业经(22292)
(21395)
(21307)
(20147)
贸易(20131)
(19547)
环境(19132)
农业(18218)
(17451)
(16367)
(16267)
银行(16225)
(15729)
金融(15728)
(15715)
技术(15211)
(15131)
理论(14614)
机构
大学(334344)
学院(331864)
(139441)
经济(136633)
管理(129970)
研究(120520)
理学(111723)
理学院(110432)
管理学(108742)
管理学院(108151)
中国(90852)
(73513)
科学(73166)
(60903)
(60841)
研究所(55509)
(53483)
中心(53043)
财经(48626)
业大(48156)
北京(47616)
(47552)
(45516)
师范(45115)
(44401)
(43783)
经济学(42086)
农业(41621)
(38857)
经济学院(37867)
基金
项目(225680)
科学(177862)
研究(167140)
基金(163810)
(142929)
国家(141750)
科学基金(120969)
社会(105454)
社会科(99976)
社会科学(99952)
基金项目(86580)
(86247)
自然(77409)
教育(75788)
自然科(75588)
自然科学(75571)
自然科学基金(74208)
(73613)
资助(67717)
编号(67493)
成果(55211)
(52180)
重点(50734)
(50411)
课题(47246)
(46648)
创新(43568)
国家社会(43556)
教育部(43204)
科研(42720)
期刊
(155961)
经济(155961)
研究(103994)
中国(67285)
学报(51138)
(49424)
科学(49068)
管理(49057)
(42990)
教育(39613)
大学(38735)
学学(36139)
农业(35024)
(30534)
金融(30534)
技术(28739)
经济研究(25541)
业经(25239)
财经(23279)
问题(20312)
(19960)
(18707)
图书(18399)
(16704)
技术经济(16285)
科技(16191)
世界(16008)
理论(15993)
资源(15212)
现代(14963)
共检索到501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程娜   桑一铭   李博文  
因经济发展对碳基技术、传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适配制度和社会嵌入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而引发的“碳锁定”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创新意愿、政府环境规制、受教育程度对“碳解锁”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中国“碳解锁”水平较低且存在回落现象,区域间“碳解锁”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北地区“碳解锁”路径较其他地区选择余地更小。应从技术、经济、制度和社会四个维度入手,构建区域差异化的“碳解锁”机制,建立“多主体—多路径”的区域治理体系,进而推动绿色技术革新,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杨博  蔡兰英  
在“双碳”目标下,随着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等碳业务的会计处理也要逐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规范。本文通过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界定和对现行《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尽早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的具体会计准则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晓华  郭春丽  易信  陆江源  王利伟  
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主要通过改变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长期经济增长,通过改变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差异化需求影响需求结构,通过容量限制、技术促进、产业衍生、安全损失等效应影响产业结构,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变资源禀赋影响区域经济格局,通过改变供给结构和消费行为影响人民生活。随着发展阶段跃升和发展质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依赖度加速下降、工业碳排放进入高位调整期后再次“攀高峰”、投资和出口碳排放强度远大于消费需求、碳排放区域分化明显、居民生活碳排放上升等趋势特征。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经济增长将在下行中实现动力再造,产业结构在多目标协同中转型升级,需求结构在低碳发展中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在深度调整中重塑格局,居民生活方式在低碳转型中改变改善,但也给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地区协调发展、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风险挑战。未来一个时期,要正确处理好短期与中长期、供给与需求、中央与地方、国际与国内、减碳与安全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发展安全隐患,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张怡  刘金硕  
当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国内社会面临的重要议题,中国也正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目标。在中国大力推行碳减排背景下,建筑行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将发挥关键作用。目前,中国建筑行业面临普遍的碳排放总量大、用能技术和效率低等问题,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考虑建材生产、运输等建筑上下游产业,我国建筑领域年碳排放占总碳排放比例超过40%。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增建筑涉及建筑行业生产、流动和消费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本文探讨绿色建筑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逻辑,并分析借鉴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国际举措,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成效基础上总结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毛涛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工业领域应加快低碳转型步伐,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用行政、市场、社会化管制措施,中国营造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业低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存在认识偏差、制度体系不健全、部分领域积重难返等问题,还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度挖掘企业减碳潜力。更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以正确的认识、健全的制度、重点的突破,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步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俊飚  何可  
“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的深度参与,推动农业低碳发展已成为农业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前沿。本文从农业低碳发展的基本现状、潜力评估、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了现有研究在农业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有机农业碳减排效果、小农户减排责任等方面所存在的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与可拓展的研究领域,认为“双碳”目标下的农业低碳发展研究应聚焦于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上的作用识别、农业碳排放和碳汇测算体系的科学构建、低碳农业认证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低碳发展价值的多元实现机制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湾  
“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约束条件,也为当前和今后粮食生产低碳发展指明方向,东北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和水稻主产区之一,粮食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忽视,低碳发展将是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必经之路。本文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入手,通过低碳发展现状着重阐述技术创新瓶颈、思想意识薄弱和政策不完善三方面问题并分析其内在原因,针对性围绕重塑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全面普及提升低碳意识、完善低碳生产政策体系提出推动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低碳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打造低碳农业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县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严峻,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对外贸易的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焦点。以“双碳”目标下中国对外贸易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及政策优化为核心,梳理相关概念,对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形势进行分析,论证中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实证,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首先,需要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速推进清洁能源转型,以减少碳排放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其次,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体系的完善对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应建立绿色低碳贸易标准,逐步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确保绿色低碳产品的市场准入和贸易流动。此外,推进绿色低碳产品进出口货物目录的优化,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目标市场也是关键。通过市场调研和推广,扩大适合的目标市场,并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低碳技术合作和创新,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为助力外贸转型升级,应打造绿色贸易发展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刘任欢  
全球变暖理论和低碳发展理论盛行以来,国际社会围绕气候问题展开了多轮谈判,各国纷纷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也于2020年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作为碳排放大户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绿色建筑也越来越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就如何实现湖南省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园  张天娇  周昊明  
基于中国A股上市平台企业2010—2020年数据,采用爬虫文本分析技术测度企业与供应链成员的减排合作水平,实证检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研究发现:开展供应链减排合作能够对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产生促进作用;当企业所在地区是低碳试点城市时,这种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此外,供应链减排合作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水平、增加绿色研发投入带来价值提升,进而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供应链减排合作带来的效益可以沿供应链溢出到平台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和客户,促进多方价值创造,实现平台企业价值引领与繁荣经济。为引导平台企业实现供应链低碳转型,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应完善平台企业供应链减排合作内外部制度环境;积极推进碳信息披露改革,将供应链减排合作纳入ESG披露体系;促进平台企业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带动地区及周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彩芳  张菁  
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效用模型,实证检验“双碳”目标下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在不考虑碳排放的前提下,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将碳排放纳入到两者关系的分析框架后,流通产业发展的绿色赋能效应出现质的变化。第二,在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时,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赋能效应显著;随着碳排放的增加,其绿色赋能效应表现为短期的衰减。文章最后提出要加强新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现代绿色流通的管理模式创新、重视现代流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及促进流通企业的绿色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谢空  谢伊宁  
介绍当前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技术本土化水平、完善市场化运作、人才培养体系和完善激励政策重视产业链协同等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建筑业超低能耗发展提供支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欧阳宇俍  王遥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基于“双碳”发展目标与绿色资源配置背景,本文通过分析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的作用机理,论述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构建影响达峰进度的因素分析模型,实证分析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的影响,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支持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结合达峰情况,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等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要想保证国内经济稳步可持续发展态势,就必须调整国民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而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活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柱,目前相关政策已逐步完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在绿色金融制度、绿色金融评估、绿色金融产品等方面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因此,本文从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系统、拓宽绿色金融综合服务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建议,有助于金融机构精准识“绿”、用心助“绿”、耐心护“绿”,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絮  
农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碳”目标下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了当下的热点之一。在详细分析“双碳”战略下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目标与特征要求的基础上,详细探讨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分散、市场驱动力量不足、技术设备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并从规模经营、发展机制、技术创新和人才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