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4)
2023(6729)
2022(5518)
2021(4978)
2020(3835)
2019(8625)
2018(8466)
2017(16732)
2016(9076)
2015(9835)
2014(9751)
2013(9630)
2012(8780)
2011(8170)
2010(8360)
2009(7473)
2008(7381)
2007(6699)
2006(6181)
2005(5548)
作者
(24965)
(20664)
(20603)
(19860)
(13129)
(9888)
(9349)
(7933)
(7865)
(7626)
(7035)
(6812)
(6610)
(6600)
(6562)
(6469)
(6305)
(6176)
(6001)
(5972)
(5271)
(5151)
(4934)
(4811)
(4747)
(4727)
(4628)
(4475)
(4207)
(4074)
学科
管理(34441)
(32925)
经济(32896)
(27380)
(21478)
企业(21478)
环境(16018)
(15460)
方法(11254)
(10050)
(9793)
贸易(9791)
(9640)
数学(9497)
数学方法(9318)
(9175)
(8795)
中国(8794)
(8584)
业经(8226)
农业(7970)
生态(7651)
地方(7314)
(7161)
资源(7123)
(6841)
规划(6376)
(6254)
财务(6241)
财务管理(6232)
机构
学院(128611)
大学(123049)
(54791)
经济(53626)
管理(51127)
理学(43605)
理学院(43182)
研究(42947)
管理学(42577)
管理学院(42338)
中国(33272)
(25740)
(25526)
科学(25235)
(20970)
(20744)
(20299)
中心(20210)
财经(19548)
研究所(18843)
业大(18124)
(17618)
(16853)
师范(16747)
北京(16326)
(16108)
农业(15920)
(15888)
经济学(15702)
经济管理(14434)
基金
项目(83818)
科学(67163)
研究(65039)
基金(60584)
(51992)
国家(51563)
科学基金(44678)
社会(41048)
社会科(38947)
社会科学(38939)
(33776)
基金项目(31210)
教育(28989)
自然(28220)
(28031)
自然科(27408)
自然科学(27402)
编号(26931)
自然科学基金(26904)
资助(24378)
成果(21361)
(19575)
重点(19091)
课题(18937)
(18414)
(17535)
国家社会(16570)
(16561)
创新(16283)
发展(16163)
期刊
(64728)
经济(64728)
研究(37607)
中国(24464)
(19338)
(19264)
管理(18744)
科学(15956)
学报(15442)
教育(14488)
农业(13686)
(13485)
金融(13485)
业经(12756)
大学(12162)
学学(11535)
技术(11068)
经济研究(9749)
财经(9044)
问题(8245)
(7762)
(7400)
(7396)
资源(7053)
国际(6238)
技术经济(6011)
现代(6011)
商业(5940)
世界(5896)
科技(5691)
共检索到195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欧阳振益  谢花林  乐文年  
本文基于“双碳”视角,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立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生态农产品供给、生态修复与价值提升、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 生态产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晓春  吴子珺  孙群  周瑛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碳排放政策体系的保障,因此分析中国碳排放政策,对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采用文本挖掘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MC指数模型,对中国碳排放“1+N”政策体系中的代表性减碳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均值为6.38,整体处于可接受状态;碳排放政策样本中的完美政策与不良政策最少,可接受政策最多,优秀政策次之;各项政策在政策时效、作用层面和政策功能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政策激励不足、发布机构单一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黎毅   漆银  
文章以我国三批低碳试点城市为例,基于2006—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DID模型探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总就业及不同产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总体上能显著提升城市就业水平,但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差异,其对于第二、第三产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显著,采用多种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是影响就业的两个重要传导机制,其中产出效应有利于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而要素替代效应则会阻碍第三产业就业水平提升;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不同规模、区位和资源类型城市中对就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胡锋  
农业兼具碳排放和碳汇双重属性,既能通过碳减排助力碳达峰,又能借助碳增汇贡献碳中和。深度挖掘农业碳减排潜力并激励农业碳汇产出是实现农业碳中和,进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加强农业碳汇法治保障,巩固和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并促进农业碳汇价值实现。具言之,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协同立法模式并加强农业碳汇相关立法的内部衔接与协调;采取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监管体制,建立农业碳汇交易“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机制;明晰农业碳汇产权归属,从国家制度框架、地方政策体系及具体规则设计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碳汇市场交易机制;适度发挥司法能动功能,建立农业碳汇司法救济机制;健全农业碳汇生态保护补偿、社会多方参与等配套实施机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曾伟  熊俊杰  赵伟哲  李佳  王文烨  姜飞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提高智慧社区新能源消纳成为当前社区低碳发展的重点。本文从能源体制改革、相关技术发展、用户成本等角度出发,分析新能源技术在智慧社区中的发展状况,指出现有新能源技术在智慧社区应用中存在的弊端;通过对传统新能源消纳模式、智慧社区能源供求相关性等进行分析,总结影响智慧社区新能源消纳的关键因素;综合考虑不同时段下市电价格、新能源设备出力特点、社区能源供求关系的差异性等,提出一种改变智慧社区新能源消纳的时序方法,通过转移各时段新能源出力,以增强社区能源供求相关一致性,提高新能源的利用价值;最后,通过两个社区案例对所提新能源消纳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增强了负荷曲线与新能源出力曲线相关性,提高了社区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和削峰填谷能力,提高了居民用能的经济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何可   张俊飚  
乡村生态建设既是乡村振兴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双碳”目标为背景,在梳理乡村生态建设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乡村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当前乡村生态建设仍然存在能源结构不优、农业生产不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意识不强和减排增汇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和挑战。因此,应该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入手,构建适应“双碳”目标的乡村生态建设实现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史丹  李鹏  
"双碳"目标是中国当前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通过构建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重点量化分析工业对"双碳"目标的贡献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总体上能够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对应的峰值为120亿吨左右,但仅依靠能源效率和温和的绿色技术进步不足以实现碳中和目标,还需要辅之以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第二,在强政策情景下,工业整体于2029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相对于2020年碳排放下降61%,其实际减排量占减排总量的55%左右。将高耗能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中国提前于2028年实现碳达峰,对应的峰值更低,且推动智能化转型能够增强这一效应。第三,对工业具体行业的模拟结果显示,"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部门受到的冲击最大,多数制造行业产出受到负面冲击,各区域之间以及内部呈明显分化趋势。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与较早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省份将率先实现碳达峰,是全国碳减排的主要贡献来源。第四,实现"双碳"目标,除必要的能源效率、绿色技术进步外,还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逐年提升的碳价,短期内征收碳税的减碳效应更加显著,但长期内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效果更为突出。预计2060年全国碳价超过2000元/吨,且需要针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别性碳定价。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在加大节能增效力度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加强绿色自主技术创新、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工业智能化转型,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环境承载能力,有序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面。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编者  
“双碳”目标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专题从碳资产管理角度介绍了财政新政策如何在企业中落地,以及跨国企业融入碳减排战略的经验借鉴等,详解企业应如何增强碳资产管理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伟  郭丽  
在全球绿色贸易呼声日趋高涨的背景下,我国适时提出“双碳”目标,为我国未来出口贸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2000-2019年我国出口贸易数据,定量评估了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到碳约束后,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下降明显,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行业由18个下降到10个。碳排放量与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呈现显著负向相关性,其中对低技术行业部门的不利影响最为突出。基于此,我国应该持续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引导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优化我国能源消耗结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车树林   石奇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仅靠碳交易政策很难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开征碳税是大势所趋。为此,构建环境—动态随机一般均衡(E-DSGE)模型,模拟分析“双碳”目标下碳税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对不同政策冲击下的异质性福利损失进行估计。研究发现:第一,碳税政策有助于中国实现低碳转型,但会伴随一定的过渡风险,短期内出现政策性衰退。相较于永久性碳税政策,渐进式碳税政策更加有效,有助于缓解碳税政策冲击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二,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下,金融摩擦会明显放大碳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通过引入逆周期资本充足率或动态存款准备金率宏观审慎政策规制,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摩擦问题,但仅靠宏观审慎政策在解决气候外部性方面表现不佳,无法保证“双碳”目标的实现。第三,通过将碳税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同时纳入政策工具箱,尤其是采用“渐进式碳税政策+逆周期资本充足率宏观审慎政策”这种政策搭配设计,不但减排效果显著,还可以明显降低过渡风险,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福利。因此,中国应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出从碳排放源头征收的碳排放税,并考虑纳入逆周期资本充足率或动态存款准备金率宏观审慎政策规制,助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武普照   魏甜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能源产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战场,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是其重要的实现路径及战略选择。本文梳理了相关文献,并对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和相关金融政策进行了整理,重点分析了金融科技和绿色信贷影响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本文以2012~2021年A股能源相关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设定数字化转型程度(DCG)为被解释变量,金融科技水平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为核心解释变量,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探索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绿色信贷对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提高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增加绿色信贷能够显著促进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第二,政府干预在促进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这表明金融科技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增加绿色信贷余额等方式助力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最终致力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夏鹏  王德杰  胡卉明  
本文从生态产品的基本属性出发,通过梳理国内实践探索,对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自然资源工作实际,分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捷   苏雷   张立俊  
“双碳”目标的确立为我国经济绿色转型指明了新的方向,是我国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重要决策。农业农村作为“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领域,其贡献力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农村实现“双碳”的实质就是坚持农业生态文明之路、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现阶段农业农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是固碳减排,减少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全面发挥“双碳”目标导向作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作用。针对当前农村碳排放交易机制优化、强化农村绿色生活理念、夯实创新型低碳技术服务、调整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协同发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春生   赵建英  
在“双碳”时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多元化实现路径备受关注。其核心观点并非只是环境保护,而是将生态产品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面思考。首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可以通过市场化机制来推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绿色发展,建立健全市场交易机制,使生态产品在市场中得到有效定价和流通。如建立碳交易市场,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同时提供碳减排服务,以实现碳排放的交易和价值实现。其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可以通过社会化机制来推动。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和志愿者的参与不可或缺。通过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引导公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价值,进而推动其实现路径的多样化。再次,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在生态产品开发、推广和利用等方面积极参与。最后,政府还应加大对生态产品的立法、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其合法合规运作,进一步保障其价值实现。在多元化实现路径上,需要多方参与合作,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合力,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蕾   贾艳芳  
本研究构建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生态系统模型,同时识别并解析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内在关系,研究采用了模糊决策实验室分析法(FUZZY DEMATEL)和解释结构模型(ISM)相结合的集成方法,为“双碳”目标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生态系统受多维度的综合影响,涵盖了6个主要方面的24个具体因素。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涉及农业龙头企业的领导作用、低碳包装、跨境低碳化实践和公共服务的广泛应用4个关键领域。此外,还有13个中间因素,如消费者责任意识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它们连接着生态系统的底层与顶层。最后,政治环境、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理念和粮食安全等7个因素,作为系统的本质因素,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