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03)
2023(12768)
2022(10487)
2021(9470)
2020(7502)
2019(16677)
2018(16207)
2017(30231)
2016(16546)
2015(18263)
2014(17619)
2013(17059)
2012(15363)
2011(13958)
2010(14013)
2009(12804)
2008(12715)
2007(11646)
2006(10379)
2005(9362)
作者
(46491)
(39037)
(38651)
(36564)
(24570)
(18524)
(17268)
(14803)
(14683)
(13808)
(13345)
(12941)
(12483)
(12422)
(12144)
(11805)
(11493)
(11462)
(11128)
(11090)
(9676)
(9455)
(9373)
(8824)
(8700)
(8687)
(8654)
(8646)
(7768)
(7722)
学科
(63217)
经济(63140)
管理(58843)
(53938)
(46623)
企业(46623)
方法(23520)
数学(19492)
数学方法(19214)
(18977)
业经(18169)
中国(18061)
(17650)
(17248)
技术(16178)
环境(15546)
(13268)
地方(13169)
农业(12585)
(12187)
(12051)
贸易(12040)
(11981)
(11836)
银行(11804)
(11747)
(11332)
技术管理(11102)
理论(11043)
(10698)
机构
学院(232744)
大学(229134)
(95939)
经济(93940)
管理(90352)
研究(77987)
理学(77692)
理学院(76854)
管理学(75657)
管理学院(75196)
中国(58605)
(47647)
科学(46067)
(45087)
(38077)
(38050)
(36550)
中心(35246)
财经(34987)
研究所(34286)
业大(34034)
(31578)
(29580)
农业(29547)
北京(29356)
师范(29285)
经济学(28905)
(28853)
(28307)
经济学院(25929)
基金
项目(157255)
科学(125620)
研究(117948)
基金(113685)
(99197)
国家(98335)
科学基金(84967)
社会(76469)
社会科(72705)
社会科学(72685)
(64038)
基金项目(59878)
教育(54478)
自然(52980)
(52911)
自然科(51747)
自然科学(51736)
自然科学基金(50842)
编号(46992)
资助(44194)
成果(37806)
(36320)
重点(36109)
(35423)
(34887)
(34449)
课题(34103)
创新(34000)
国家社会(32003)
教育部(29840)
期刊
(109377)
经济(109377)
研究(67943)
中国(51360)
管理(37358)
(35776)
(35570)
学报(34375)
科学(33355)
教育(28391)
大学(27091)
学学(25597)
农业(24166)
技术(21759)
(21000)
金融(21000)
业经(19000)
财经(17357)
经济研究(16907)
(15084)
问题(13767)
(13338)
科技(12817)
技术经济(11952)
(11320)
(11279)
现代(10934)
(10412)
论坛(10412)
商业(10252)
共检索到351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磊   姜克筑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此作为加速推进国家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部署,“双碳”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耦合共生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双碳”战略进行核心技术绿色创新探寻新空间,“双碳”战略实施为新质生产力系统构建绿色经济政策体系铸就新基底。通过解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共生环境等要素,本文从四个维度提出“双碳”战略与新质生产力的共生路径:聚合共生单元,激发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动力;创设共生模式,推动“双碳”战略与新质生产力的互惠共进;强化共生界面,打通绿色低碳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传输协同渠道;营造共生环境,构建绿色经济政策体系的制度优势,以此实现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产力系统性跃升的齐路并进。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星   李向前   金陶胜  
会计数据要素属于新型生产要素,加速会计数据要素的开发、流通和利用,对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从理解数智化时代会计数据要素内涵出发,探讨数智化时代会计数据要素的重要地位及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系统阐述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即通过自身发挥作用以及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发挥作用两种方式,逐渐渗透至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环节,提升各环节生产效率,进而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创造新质劳动对象、培育新质劳动力,从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然后,根据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从企业、行业和国家层面探索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最后,从推动高质量的会计数据要素供给、打破会计数据要素流通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加强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此打通会计数据要素在质量、合规、流通及应用等层面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柳毅  赵轩  边怀良  
【目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产业升级和低碳转型两大挑战,而数字化转型是应对重重挑战的最佳途径。【设计/方法】基于技术社会形成理论从传统制造业基础支撑力、数字产业发展保障力、绿色产业生态资源承载力三个维度构建耦合发展评价模型;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产业共生集聚度指标,并运用熵值法测算长江三角2013~2019年传统制造业、数字产业与绿色产业的耦合度与共生集聚效应。【结论/发现】目前IT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布局结构对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与绿色产业的耦合聚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长三角传统制造业需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加大低碳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投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实现“低碳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双转型。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树斌   侯博文   李彦昭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特征、新趋势。然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解析、系统构成、动力机制等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指导框架。从系统论视角,依据“理论阐释—要素机制—创新逻辑—路径突破—政策启示”的分析逻辑对新质生产力系统进行解析。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从系统论要素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的构成特征;从系统论结构视角,探明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的动态机制;从系统论功能视角,阐述新质生产力系统创新体系的四个维度及其功能目标。此外,在系统环境效应下,基于“输入—系统—输出”执行逻辑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二四八”模式;进而立足系统控制目标,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路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健   张颖   王丹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保障。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农村发展呈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及劳动者智能化等特征,实现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交易流通方式和融资方式的革新,促进传统农村经济从低技术、高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向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益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当前,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还存在传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滞后、缺乏有效保障机制等障碍性因素。应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生产力三要素跃迁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以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引发广泛关注。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做出全面部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时代场景中,面对教育强国建设重要历史使命,关于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期,我们聚焦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关系研究。
关键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荣长玲  
企业物流指的是企业内部的物品流动,智慧物流和共享物流是企业物流较为常用的两种模式,二者的耦合实现路径有助于企业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智慧物流和共享物流之间的关系,从运输环节、储存环节、装卸搬运环节、包装和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环节、配送环节六个方面阐述了智慧物流与共享物流的耦合机制,并从物流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物流信息共享服务、物流专业人才四个方面分析了其耦合效果的影响因素。最后,文章研究了实现智慧物流以及共享物流的路径,为企业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美平  
1.以自组织共生单元创新为主来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高级有序)状态演进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打破封闭、半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引进负熵。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恰好是一个自组织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冯永琦   林凰锋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水平的质变跃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鉴于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开辟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举措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数据要素和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统一性为基础,探讨了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从理论逻辑看,数据要素不仅能够直接赋能生产力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还能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催生的众多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从现实挑战看,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数据要素价值难以充分释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以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滞后等问题。最后,从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数据要素倍增效应等视角提出了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夏方舟   张松培  
以土地要素为切入点,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内涵,剖析和刻画土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基本路径,为切实提升土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效果提供参考。提高劳动者“新素质”、创新劳动资料组合“新模式”、培育产业“新业态”、推动“新技术”革命性升级、全面深化改革“新动能”分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基础条件、核心支撑、关键动力、重要保障。土地要素通过满足新型空间诉求、平衡不同质态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技术革新突破、提升适应治理水平的作用机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利用土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包括“吸引可达、流动支持、创造配置”“传统迭代、新型支撑、平衡协调”“精准供应、融合利用、五链协同”“知识支撑、创新网络、技术引导”“适应保障、刚弹统筹、短板弥补”等。未来,应当以土地要素为关键抓手,充分优化利用土地要素激发劳动者“新素质”、支撑劳动资料组合“新模式”、发展产业“新业态”、推动“新技术”革命性升级、深化土地要素制度改革赋予“新动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严金明   蒲金芳   夏方舟  
研究目的:剖析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挖掘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土地要素的需求,探讨创新配置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施路径与实现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遵循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逻辑、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适应的结构演进逻辑、土地要素需求侧和供给侧结构性匹配的市场竞争逻辑、新质生产力需要适配新型生产关系的机制保障逻辑;(2)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具象化为4类基本模式,数字虚拟化生产模式需要数字产业支撑空间、特殊需求保障空间和宜居宜工复合空间,绿色低碳化生产模式需要循环利用生产空间、清洁能源供给空间和产业污染处理空间,智能制造化生产模式需要集约高效生产空间、灵活动态调整空间和多维功能融合空间,网络链接化生产模式需要物流仓储配送空间、自由功能组团空间和多元主体共享空间;(3)创新配置土地要素需要以数量精准保障新质生产力需求、以空间统筹协调新质生产力布局、以时序动态适应新质生产力变化,并以规划引导机制、市场决定机制和社会共治机制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结论:创新配置土地要素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在空间上落位的关键,更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手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认知,在复杂性、多变性和动态性发展过程中不断细化生产模式,精准识别不同生产模式的具体实际需求,才能持续优化创新配置土地要素的实施路径与实现机制,从而有效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凤英  
新质生产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提供智力保障,两者处于高度耦合的关系之中。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不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推进,而且有助于推动创新链与人才链、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共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上两者的耦合,既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是面向新技术革命与发展的多重逻辑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两者的耦合发展通过结构上的体系建设共塑、过程上的人才培养互动以及动力上的科技供给共生等机制来实现。为促进两者的高度耦合,需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变革;同时需优化新质人才供给体系,加强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育;此外还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的新技术生态环境,打造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的实践场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江泽茹  
黄河流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熵权法测算2011—2022年黄河流域城市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Moran’s I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利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2023—2028年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中部、东部城市优于西部;(2)黄河流域城市整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山东、河南部分城市表现为高-高集聚,甘肃部分城市表现为低-低集聚;(3)2022年,郑州、济南、西安3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均已达到协调状态,未来3个城市的耦合协调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大部分西部城市耦合协调程度仍处于失调状态且发展缓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凤英  
新质生产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提供智力保障,两者处于高度耦合的关系之中。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不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推进,而且有助于推动创新链与人才链、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共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上两者的耦合,既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是面向新技术革命与发展的多重逻辑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两者的耦合发展通过结构上的体系建设共塑、过程上的人才培养互动以及动力上的科技供给共生等机制来实现。为促进两者的高度耦合,需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变革;同时需优化新质人才供给体系,加强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育;此外还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的新技术生态环境,打造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的实践场景。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徐玲  
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从新质战斗力到新质生产力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飞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环境;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以新型举国体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体系;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加大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强化金融“供血”功能,全面优化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加速构筑算力竞争优势,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算力基础;以绿色科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