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85)
- 2023(17024)
- 2022(14548)
- 2021(13786)
- 2020(11357)
- 2019(25679)
- 2018(25432)
- 2017(48046)
- 2016(25864)
- 2015(28931)
- 2014(28280)
- 2013(27805)
- 2012(25447)
- 2011(23197)
- 2010(23019)
- 2009(21001)
- 2008(20101)
- 2007(17496)
- 2006(15263)
- 2005(13372)
- 学科
- 济(104613)
- 经济(104512)
- 管理(78196)
- 业(73275)
- 企(61897)
- 企业(61897)
- 方法(44740)
- 数学(38391)
- 数学方法(37975)
- 中国(31352)
- 农(27125)
- 财(23836)
- 业经(23715)
- 地方(22835)
- 技术(22007)
- 学(21671)
- 贸(20832)
- 贸易(20817)
- 易(20276)
- 环境(19103)
- 制(18703)
- 农业(18276)
- 和(17676)
- 理论(17124)
- 银(16703)
- 银行(16662)
- 划(16586)
- 行(16015)
- 融(15659)
- 金融(15657)
- 机构
- 大学(359545)
- 学院(358650)
- 济(147447)
- 经济(144460)
- 管理(143476)
- 理学(124372)
- 研究(123529)
- 理学院(122963)
- 管理学(121031)
- 管理学院(120358)
- 中国(92847)
- 京(77014)
- 科学(75346)
- 财(64040)
- 所(60831)
- 研究所(55703)
- 中心(54844)
- 农(52590)
- 财经(51854)
- 江(50815)
- 业大(50398)
- 北京(49053)
- 范(48344)
- 师范(47964)
- 经(47293)
- 院(45461)
- 经济学(44276)
- 州(41404)
- 农业(40943)
- 经济学院(39883)
- 基金
- 项目(248060)
- 科学(197003)
- 研究(184961)
- 基金(180468)
- 家(156919)
- 国家(155661)
- 科学基金(134094)
- 社会(117445)
- 社会科(111342)
- 社会科学(111317)
- 省(95987)
- 基金项目(95390)
- 自然(85693)
- 教育(84498)
- 自然科(83727)
- 自然科学(83707)
- 自然科学基金(82199)
- 划(81234)
- 编号(75002)
- 资助(73255)
- 成果(60539)
- 重点(55786)
- 创(55051)
- 部(54925)
- 发(54192)
- 课题(52072)
- 创新(50764)
- 国家社会(48505)
- 教育部(47405)
- 科研(46749)
- 期刊
- 济(159560)
- 经济(159560)
- 研究(107125)
- 中国(70655)
- 管理(54582)
- 学报(52849)
- 科学(51855)
- 农(47547)
- 财(46625)
- 教育(43600)
- 大学(40244)
- 学学(37535)
- 农业(33747)
- 技术(31591)
- 融(29704)
- 金融(29704)
- 经济研究(26535)
- 业经(26209)
- 财经(24631)
- 经(21169)
- 问题(20128)
- 科技(19903)
- 图书(19608)
- 业(18925)
- 技术经济(17954)
- 贸(17416)
- 理论(16513)
- 坛(16371)
- 论坛(16371)
- 现代(16191)
共检索到525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利梅 王珍珍
“双碳”目标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及推动构建生态共同体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可以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战略支撑作用。本文从科技创新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科技创新对各地区“双碳”目标实现的战略价值作用,以及当前我国各地区在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所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双碳”目标下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难点和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科技创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军军 张梦江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本文全面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趋势和特征,分析了各省份碳排放脱钩弹性,并利用空间相关指数对碳排放强度和弹性系数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区域碳减排效果有很大差异,部分省份没有完成国家碳减排目标,但有部分省份实现了碳排放脱钩,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了基础。各省份之间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正空间相关性,但碳排放弹性系数不存在空间相关性。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完善节能降碳政策体系,建设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做好碳减排的区域合作,推进区域绿色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碳减排 碳脱钩 空间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武林 王谦
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坚持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为此,中国始终努力从理论和行动上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自身力量。“双碳”战略下,中国要全力推进三大产业中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消除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等方面的主要障碍,重点通过强化区域节能降碳合作、加强从源头到生产再到消费的全程节能减碳、完善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进中国区域生态环境优化进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晖莉 陈伟雄 张宝英
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双碳”战略下中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既面临产业优化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机遇,也存在严峻外部环境下稳定经济增长、传统产业升级压力加大的挑战。为此,中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产业链与供应链韧性。应以需求侧管理为重点,以消费需求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以调整投资结构推进产业优化,以优化贸易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产业转型升级 区域经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茂兴
主持人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之间的关系,加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理论研究与思想武装。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双碳”目标也必将对我国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碳中和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业强 胡浩
首先简要评述了区域科技创新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影响因子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分级构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体系,积极打造新型国家区域科技创新空间格局。进而通过差别化的区域科技创新引导政策,实施不同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重视多元创新驱动环境的培育,提高科技创新低值区域的科技扶持和相关政策、资金、人事的支持力度,缩小区域间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的地域差异,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多支撑。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空间格局 地区差异 经济发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天喜 孙涛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创新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的成效。但创新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个过程,成功的创新是一个可以延伸的过程。本文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0~2012)获奖项目为分析对象,探索长吉图发展战略下的地方政府创新的路径选择,寻求基于经验分析与行政创新延伸的有机结合。研究认为,地方政府创新应以效能、协调、合作、稳定和可持续为核心,从行政管理能力、经济规划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和区域发展能力等五个方面寻求创新之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吴林海
本文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分析高技术时代创新活动的基本特征 ,并提出集成创新理论观。在此基础 ,界定了创新能力的概念 ,分析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 ,提出了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关键词:
科技园区 区域创新能力 理论分析框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建霞 吴玉鸣
构建和制定能够长期而持久地促进和提升区域知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战略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创新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西部12个地区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区域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进而提出着眼于构建和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长期教育创新战略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於流芳 尹继东
鉴于创新要素流动受到省域户籍、财政等政策的影响,以省域为研究载体,研究省域协同创新主体间互动可以动态反映在同一基础条件下创新驱动经济的协同过程。以复合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科技服务子系统的协同创新联盟复合系统理论模型,基于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2009-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协同创新联盟复合系统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比较各省复合系统中子系统有序度、协同度以及各个协同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现不同地区创新优势不同,各地协同创新联盟核心创新主体应有差异;政府是否参与协同创新应有所选择;湖北省复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协同创新 复合系统 协同度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庞瑞芝 王宏鸣
在“数字中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中,从创新子系统与经济发展大系统的视角,构造基于松弛值测算的网络数据包络模型(SBM)测度中国省际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效率,并进一步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β收敛方法揭示不同区域间的效率差异以及时序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整体较高;(2)相比于传统经济,大多数省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有所提升,且这一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成果产业化阶段;(3)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受到成果产业化的制约,60%以上省份的成果产业化效率低于创新研发效率;(4)2018年以后区域间差异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数字经济加快了各区域的收敛速度。为深入揭示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提升中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冰 丛桂宇 田胜男
企业绿色创新既需要环境规制政策引导,又需要有较强战略柔性与之相协调。引入战略柔性、区域差异性的调节作用,并采用分组回归检验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区域差异性影响,深入探索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双元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企业绿色管理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前者的积极影响更显著;战略柔性正向调节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绿色管理创新间的关系,且对后者的调节作用更大;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呈现“东、中部各领风骚,西部较弱”的区域差异性特征: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绿色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中部、东部地区较强,在西部地区较弱。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朱箭容 王子敏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历了起步阶段、鼓励发展阶段和系统发展阶段。随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步入到发展的第三阶段,我们需要把握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回归的理念之维、从自由探索导向向市场需求导向转变的方法之维、从单向鼓励向系统规范演变的制度之维等三个改革维度,进一步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高校强化创新动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形成符合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关键词:
创新驱动战略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改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群慧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由此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大部分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科技贡献率较低。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对增长速度的过度崇拜和投资驱动的过度依赖,形成了不利创新驱动的制度性藩篱。在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以后,中国正面临着投资报酬递减、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等一系列制约经济增长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走上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道路。
关键词:
创新驱动战略 路径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