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01)
2023(16121)
2022(13914)
2021(13126)
2020(10710)
2019(24511)
2018(24065)
2017(45879)
2016(24694)
2015(27641)
2014(27059)
2013(26720)
2012(24447)
2011(22270)
2010(21919)
2009(19957)
2008(19075)
2007(16332)
2006(14215)
2005(12418)
作者
(69221)
(57536)
(57153)
(54351)
(36623)
(27515)
(25921)
(22614)
(21775)
(20312)
(19569)
(19512)
(18138)
(17984)
(17836)
(17735)
(17184)
(16943)
(16443)
(16365)
(14154)
(14153)
(13714)
(13035)
(12868)
(12684)
(12655)
(12501)
(11439)
(11315)
学科
(102102)
经济(102003)
管理(70649)
(64543)
(53253)
企业(53253)
方法(44956)
数学(39232)
数学方法(38830)
中国(29085)
(26042)
(22950)
地方(22299)
业经(21839)
(21468)
(20556)
贸易(20545)
(19976)
环境(19297)
农业(17480)
(17097)
(16769)
(15637)
理论(15329)
技术(14883)
(14861)
银行(14824)
(14227)
金融(14224)
(14220)
机构
大学(346791)
学院(345771)
(142691)
经济(139821)
管理(136710)
研究(119739)
理学(119156)
理学院(117769)
管理学(115844)
管理学院(115214)
中国(88578)
(73879)
科学(73691)
(61702)
(59026)
研究所(54315)
中心(52752)
(51721)
财经(50688)
业大(49453)
(47648)
(46970)
北京(46754)
师范(46596)
(46304)
(44212)
经济学(43581)
农业(40487)
经济学院(39421)
(38909)
基金
项目(242567)
科学(192485)
研究(178172)
基金(177934)
(155438)
国家(154236)
科学基金(132633)
社会(113945)
社会科(108131)
社会科学(108108)
基金项目(94388)
(92549)
自然(85663)
自然科(83680)
自然科学(83662)
自然科学基金(82140)
教育(81386)
(79011)
资助(72643)
编号(71989)
成果(57426)
重点(54645)
(54002)
(52693)
(50423)
课题(49607)
国家社会(47440)
创新(47060)
教育部(46530)
科研(46138)
期刊
(151722)
经济(151722)
研究(102308)
中国(61780)
学报(52787)
科学(50750)
管理(49494)
(46600)
(44129)
大学(39808)
教育(37864)
学学(37393)
农业(33277)
技术(28515)
(26803)
金融(26803)
经济研究(25751)
业经(24704)
财经(23927)
(20527)
问题(19628)
图书(18101)
(17983)
(17074)
科技(16521)
资源(16503)
技术经济(16202)
理论(15714)
现代(15525)
商业(15243)
共检索到494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军军  张梦江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本文全面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趋势和特征,分析了各省份碳排放脱钩弹性,并利用空间相关指数对碳排放强度和弹性系数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区域碳减排效果有很大差异,部分省份没有完成国家碳减排目标,但有部分省份实现了碳排放脱钩,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了基础。各省份之间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正空间相关性,但碳排放弹性系数不存在空间相关性。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完善节能降碳政策体系,建设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做好碳减排的区域合作,推进区域绿色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亚飞  刘静  
数字贸易是数字技术与贸易融合的时代产物及数字经济的重要形态,充分发挥数字贸易的碳减排效应,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研究同时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端”和“消费端”纳入数字贸易与碳排放分析框架,讨论数字贸易对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基于2011至2020年中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及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应,该效应在地区之间呈现出北方强于南方、中西部强于东部的异质性特征;生产端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贸易通过产出规模效应会削弱碳减排效应,而通过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增强碳减排效应;在消费端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增强效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削弱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华   杜昊  
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交易试点的减排效应、机制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持续、有效地从总量、效率与公平方面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水平,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能源强度降低、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进步有效实现试点城市的碳减排。(3)碳排放权交易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从区域来看,减排效应大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从工业特征和环保政策偏好来看,老工业基地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碳减排效果更好。(4)西部地区的碳减排效应主要源于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转型,绿色技术进步方面东部地区效果较强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挤出效应;老工业基地减排效应主要依赖于能源强度改善,非老工业基地则通过各种机制协同作用实现;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非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均能通过各种机制协同减排,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实现减排水平的突破。本文为中国因地制宜地发挥碳排放权交易作用,进而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武林  王谦  
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坚持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为此,中国始终努力从理论和行动上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自身力量。“双碳”战略下,中国要全力推进三大产业中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消除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等方面的主要障碍,重点通过强化区域节能降碳合作、加强从源头到生产再到消费的全程节能减碳、完善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进中国区域生态环境优化进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利梅  王珍珍  
“双碳”目标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及推动构建生态共同体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可以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战略支撑作用。本文从科技创新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科技创新对各地区“双碳”目标实现的战略价值作用,以及当前我国各地区在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所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双碳”目标下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难点和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晖莉  陈伟雄  张宝英  
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双碳”战略下中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既面临产业优化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机遇,也存在严峻外部环境下稳定经济增长、传统产业升级压力加大的挑战。为此,中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产业链与供应链韧性。应以需求侧管理为重点,以消费需求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以调整投资结构推进产业优化,以优化贸易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施雄天  
数字贸易作为现代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在当前“双碳”战略背景下,多促进碳减排、推动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维度深入剖析数字贸易在碳减排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同时结合产业集聚与低碳试点政策,探讨对数字贸易碳减排效应的调节作用。利用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模型进行严谨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贸易水平对碳减排具有显著影响,且其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碳排放作用自东部向西部呈递减趋势;在生产侧,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对碳减排的推动作用显著超过结构效应;在消费侧,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显著,而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则呈现出促进碳排放的趋势;在调节效应方面,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数字贸易的碳减排效果,而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则有助于强化数字贸易在碳减排方面的积极作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秋秋   马晓钰  
立足于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基于2009—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的减污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相较于非双试点城市,双试点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显著降低,这一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双试点政策的减污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其中,相较于分布在中西部的城市,位于东部的城市减污效果更强;非资源型城市的减污效果较资源型城市的更为理想。双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技术创新两条途径对城市发挥减污效应。此外,双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本地的污染排放,而且能够显著抑制“邻地”的环境污染。进一步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战略单试点和低碳城市单试点均具有减污效应,但弱于双试点的减污效应,“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和低碳城市试点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协同作用,实现了“1+1>2”的政策效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茂兴  
主持人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之间的关系,加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理论研究与思想武装。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双碳”目标也必将对我国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熊子怡   张科   何宜庆  
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利用2011—2021年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与区域碳减排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在使用工具变量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科技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区域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环境政策越宽松、金融发展水平较落后以及市场化进程较缓慢的地区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为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同斌  陈婷玉  
本文构建了嵌入碳减排约束的多区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基于区域经济关联的视角进行了碳减排效应的模拟与分析,主要结论为:在相同的碳强度减排目标下,不同地区碳排放量下降的幅度存在略微差别,其中欠发达地区碳排放量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大,发达地区碳排放的降幅较小。为解释不同地区碳减排效应的差异,本文从前后向关联、内外部效应维度描述了碳排放变动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各地区在"经济—碳排放"体系中的位置与碳减排效应存在紧密联系,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产出变动对碳排放的需求侧拉力和供给侧推力更强,减排约束通过区域内乘数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盛济川 周慧 苗壮  
森林对CO2的吸收是碳捕捉和碳储存的一种重要途径.因砍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变暖的第二大主因。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2007年引入了“减少砍伐和退化所致排放量"(REDD)机制。作为REDD机制的扩展."REDD+机制”被定义为“采取各种政策方法和积极的激励措施.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砍伐和森林退化.同时还包括森林保护、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以及增加森林碳汇。本文分析了中国森林碳减排量的潜在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全局回归模型识别出关键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检验发现全局回归模型具有空间非稳定性.并建立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关键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  米红  
利用MARKAL-MACRO模型,对中国(2010年-2050年)未来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预测,并依据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宏观经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模拟了碳排放的基准方案。在基准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在2042年达到峰值62.81亿tce,万元GDP能耗在2050年下降到0.36tce。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6达到峰值107.53亿t。国际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碳减排中承担较少责任。由于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造成严重的国内环境污染,基于减缓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考虑,中国需要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优化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尹龙   陈强   郭子彤  
基于2006—2020年全国272个地级市数据,构建固定效应、中介效应、门槛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实证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减少碳排放量;但这种作用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只有当建设水平突破一定阈值后,才能表现出有效的抑制能力;此外,数字基础设施的影响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减少本土区域碳排放的同时,会使邻近区域碳排放增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稳海   武晓敏   赵桂玲  
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研究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2008—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总维度还是分维度,绿色金融均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其中绿色投资的碳减排效应最大,绿色证券次之,绿色信贷最小;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具有中介作用,环境规制与金融市场化均增强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果;东部组、科技发达组和高耗能组相对中西部组、科技欠发达组和低耗能组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因此,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现绿色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制定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尤为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