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33)
- 2023(13924)
- 2022(11689)
- 2021(10834)
- 2020(9067)
- 2019(19944)
- 2018(19380)
- 2017(37208)
- 2016(20035)
- 2015(21957)
- 2014(21605)
- 2013(20864)
- 2012(19106)
- 2011(17160)
- 2010(17535)
- 2009(16790)
- 2008(15988)
- 2007(14462)
- 2006(12903)
- 2005(11930)
- 学科
- 济(67730)
- 经济(67647)
- 业(59825)
- 管理(59455)
- 企(48760)
- 企业(48760)
- 融(28785)
- 金融(28784)
- 银(28399)
- 银行(28367)
- 中国(27899)
- 方法(27797)
- 行(27301)
- 财(26366)
- 数学(23834)
- 数学方法(23446)
- 制(21209)
- 农(20738)
- 务(18166)
- 财务(18119)
- 财务管理(18078)
- 企业财务(17261)
- 业经(16838)
- 学(15835)
- 地方(14885)
- 贸(14252)
- 贸易(14238)
- 易(13930)
- 农业(13721)
- 策(13437)
- 机构
- 学院(270346)
- 大学(267203)
- 济(106704)
- 经济(104082)
- 管理(98788)
- 研究(93734)
- 理学(82917)
- 中国(82125)
- 理学院(82010)
- 管理学(80370)
- 管理学院(79897)
- 财(57985)
- 科学(57198)
- 京(56901)
- 农(48429)
- 所(48269)
- 中心(46272)
- 财经(43842)
- 研究所(43269)
- 江(43062)
- 经(39792)
- 业大(39692)
- 农业(38200)
- 北京(36146)
- 州(34964)
- 院(34321)
- 范(33377)
- 经济学(32871)
- 师范(32867)
- 财经大学(32806)
- 基金
- 项目(175825)
- 科学(137298)
- 研究(127130)
- 基金(126760)
- 家(111861)
- 国家(110902)
- 科学基金(94110)
- 社会(79047)
- 社会科(74878)
- 社会科学(74859)
- 省(69574)
- 基金项目(65145)
- 自然(62130)
- 自然科(60706)
- 自然科学(60681)
- 自然科学基金(59608)
- 划(59059)
- 教育(58639)
- 资助(53593)
- 编号(51553)
- 成果(43026)
- 重点(40517)
- 部(38182)
- 发(37856)
- 创(37164)
- 课题(36955)
- 创新(34763)
- 性(34703)
- 科研(34327)
- 计划(32634)
共检索到428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丁建臣 赵丹丹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风险易发高峰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维护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应不断丰富和发展"双支柱"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宏观调控的全面性;关注经济"结构性"和金融"周期性"问题,转变货币政策目标;控制银行和房地产市场杠杆率,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推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前瞻性的风险监测系统,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效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况昕 高惺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信贷膨胀引发的各部门、各领域的高杠杆风险值得警惕,影子银行和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导致中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显著增加,需要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双支柱"监管框架。本文在分析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逻辑和构建"双支柱"监管框架的实现路径,文章最后给出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风险 双支柱 宏观审慎监管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娜 彭玉婷 徐卉杉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人们认识到单独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保障金融稳定,需要配合宏观审慎政策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党的十九大也提出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笔者通过建立DSGE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配合及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冲击下,引入"双支柱"政策不仅不会加大经济波动,反而相互配合,进一步改善金融市场体系;在货币政策冲击下,加入宏观审慎政策之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波动幅度略有增加;在房价冲击下,采用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持续性较高,能够有效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研究结论对我国双支柱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关崇明 蒙泽群 唐宏飞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社会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深刻反思,要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本文从比较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实践,论述了如何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和设置相关职能,并提出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罗贤忠
当前,我国针对宏观经济出现过热苗头,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也暴露出了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金融制度性缺陷,致使金融业系统性风险开始显现。因此,正视金融风险隐患,分析成因和根源,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当前央行工作中一项十分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
宏观调控 系统性金融风险 防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满德 张郦云
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前瞻性提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单一货币政策的不足,进而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本文以2012-2020年11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影响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进而抑制房地产企业的违约风险,弥补了货币政策调控的不足;同时金融资产投资会抑制企业的违约风险,起到“蓄水池”作用。因此,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时,监管层应考虑其对于个体企业风险的影响。同时对于金融资产“蓄水池效应”企业也应予以关注,以做好违约风险防范准备。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欣
欧债危机的发生,为世界经济再次敲响了警钟,危机还远远没有过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仍是当前世界经济的第一主题,对中国而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同样是第一主题。本文研究认为国家审计通过在更高角度、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充分发挥作用,有效行使对国家战略实现的监督权和推进权,扩大防范金融外生性风险审计范围,加强对资本市场各种交易的审计深度,以审计推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程,能够比其他单一、浅层次监管更有效地发现和揭示深层次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够更有效地防范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
金融风险 国家审计 审计监督 金融生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露文 连飞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个支柱在职能上有所差异,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货币政策主要调控宏观经济,宏观审慎政策主要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方意 黄丽灵 荆中博
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石。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金融稳定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借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框架分析三类金融稳定政策的传导机制,并基于“相对成本—相对收益”关系量化政策的成本与收益。其中,政策工具为注资政策、资产购买政策与银行合并政策,政策中介目标为非核心负债占比、机构关联性、相对规模。结果表明:在政策效果方面,注资政策和资产购买政策效果明显,是较好的政策工具;银行合并政策效果较不稳定,高度依赖于合并银行与被合并银行的风险特征。在作用机制方面,以控制非核心负债占比为目标时,这些政策还会通过控制机构关联性来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特别地,通过影响机构关联性来控制风险非常重要,但是操作不当会造成风险上升。此外,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实施效果不同,注资政策与资产购买政策均在压力期间的效果较好,银行合并政策则是在非压力时期的效果相对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如何选取合适的政策工具以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胜利 刘希瑶
“十四五”时期,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向创新领域传导扩散,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意义重大。文章运用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系统性风险对创新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检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系统性风险通过锁定效应、兑现效应、诱导效应和挤出效应对创新要素市场扭曲产生正向影响,该影响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突出;2008年金融危机加快了系统性风险对创新要素市场的传导速度,而做大做强国有经济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都具有抑制系统性风险传导的作用;“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调节效果取决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程度,货币政策越宽松和宏观审慎政策越严格,对系统性风险传导效果的抑制作用越显著。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义举 梁斯
在金融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后,以通货膨胀作为政策锚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局限性凸显。由于通货膨胀没有包含金融信息,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框架无法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历次金融危机的出现表明,金融体系会内生地出现诸多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推出宏观审慎政策以管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中国央行也在积极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中国央行推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增长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集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二者之间协调机制的构建及操作模式的探索将是未来央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央银行有必要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框架下建立相机抉择机制,确保"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政策互相之间充分配合以防止政策超调,着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预期管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余文建 黎桂林
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及最后贷款人职能,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进一步强化了美联储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使其成为美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者。本文比较了我国央行与美联储在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面临的不同条件,充分借鉴了美联储的相关经验及改革趋势,从短、中、长期提出了强化人民银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林晓峰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金融稳定的职责。因此,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特性,并提出可行的防范化解策略和具体措施,将是人民银行监管职能调整后首要面对的一项艰巨任务。为此,笔者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的因素及人民银行履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央银行 金融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