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77)
- 2023(12604)
- 2022(10861)
- 2021(9728)
- 2020(8362)
- 2019(18654)
- 2018(18144)
- 2017(34298)
- 2016(19081)
- 2015(20896)
- 2014(20564)
- 2013(19989)
- 2012(18093)
- 2011(16265)
- 2010(16231)
- 2009(15285)
- 2008(15117)
- 2007(13626)
- 2006(11521)
- 2005(9981)
- 学科
- 济(72243)
- 经济(72171)
- 管理(55301)
- 业(52628)
- 企(43227)
- 企业(43227)
- 方法(35342)
- 数学(31355)
- 数学方法(31045)
- 财(22167)
- 农(20766)
- 中国(18040)
- 学(16295)
- 业经(16063)
- 贸(15955)
- 贸易(15951)
- 易(15515)
- 务(15128)
- 财务(15103)
- 财务管理(15068)
- 企业财务(14248)
- 制(14026)
- 农业(13781)
- 地方(12745)
- 银(12024)
- 银行(11960)
- 环境(11509)
- 行(11216)
- 理论(11009)
- 融(10912)
- 机构
- 学院(268718)
- 大学(267131)
- 济(105421)
- 经济(103237)
- 管理(100510)
- 研究(89182)
- 理学(87696)
- 理学院(86693)
- 管理学(85006)
- 管理学院(84534)
- 中国(66596)
- 科学(58845)
- 农(55614)
- 京(55108)
- 财(48167)
- 业大(46894)
- 所(46749)
- 农业(44808)
- 研究所(43022)
- 中心(41762)
- 江(39706)
- 财经(38961)
- 经(35324)
- 北京(33515)
- 范(33460)
- 师范(32932)
- 经济学(32364)
- 院(31677)
- 州(31481)
- 农业大学(29930)
- 基金
- 项目(186075)
- 科学(144604)
- 基金(134190)
- 研究(128570)
- 家(120340)
- 国家(119345)
- 科学基金(100584)
- 社会(81050)
- 社会科(76868)
- 社会科学(76841)
- 省(74634)
- 基金项目(71641)
- 自然(67721)
- 自然科(66218)
- 自然科学(66191)
- 自然科学基金(65034)
- 划(63191)
- 教育(60043)
- 资助(54182)
- 编号(51728)
- 重点(42783)
- 成果(40610)
- 部(40324)
- 发(39631)
- 创(39250)
- 科研(37153)
- 计划(36941)
- 创新(36690)
- 课题(35557)
- 大学(34114)
- 期刊
- 济(109104)
- 经济(109104)
- 研究(69753)
- 学报(51396)
- 农(49552)
- 中国(47505)
- 科学(43345)
- 财(39376)
- 大学(36990)
- 学学(35402)
- 管理(33531)
- 农业(33473)
- 教育(24773)
- 融(22329)
- 金融(22329)
- 技术(21429)
- 业经(19575)
- 经济研究(18849)
- 财经(18835)
- 业(18104)
- 经(16088)
- 版(15250)
- 问题(14605)
- 业大(13606)
- 商业(13221)
- 科技(12927)
- 技术经济(12803)
- 贸(12293)
- 财会(11983)
- 统计(11956)
共检索到377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课题组 梁春艳 王汉
本文基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央行流动性管理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商业银行两部门决策模型,并将贷款市场、理财市场、债券市场、央行短期和中期资金市场纳入一般均衡框架,探讨了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央行投放的中期资金相比短期资金能更有效降低中长期利率,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此外,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四因子"中长期利率定价框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量化了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受MLF加权利率及央行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程度,为央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确定中期资金投放规模和利率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连飞
构建带有利率双轨和利率并轨情况的DSGE模型,研究在双支柱框架下利率"两轨合一轨"过程中,宏观金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分析表明:商业银行在取消利率管制后采用更具竞争性的利率吸收存款,利率传导渠道更为顺畅,市场利率的调控政策能更深度地影响经济动态;利率并轨时,宽松的贷款价值比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激励商业银行更积极地发放贷款,但存款利率降低相对较少,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降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存款管制利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强;利率并轨后,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利率传导效果更好;当发生利率冲击时,利率并轨在短期内加剧社会福利损失;面对贷款价值比冲击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冲击,利率并轨可以有效改善社会福利水平。
关键词:
利率双轨 利率并轨 两轨合一轨 双支柱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义举 梁斯
在金融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后,以通货膨胀作为政策锚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局限性凸显。由于通货膨胀没有包含金融信息,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框架无法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历次金融危机的出现表明,金融体系会内生地出现诸多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推出宏观审慎政策以管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中国央行也在积极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中国央行推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增长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集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二者之间协调机制的构建及操作模式的探索将是未来央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央银行有必要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框架下建立相机抉择机制,确保"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政策互相之间充分配合以防止政策超调,着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预期管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10月18号上午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不仅将宏观审慎政策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指出了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决策机制的调整方向。为什么需要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政策制定者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了更有效的思路和工具。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金融稳定是四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艾君 官祥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同时认为,这是反思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并结合我国国情的重要部署,有助于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演进及双支柱调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10月18号上午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不仅将宏观审慎政策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指出了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决策机制的调整方向。为什么需要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政策制定者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了更有效的思路和工具。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金融稳定是四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伟泽 陈小亮 王兆瑞 陈彦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普遍认为,宏观政策不应只关注经济稳定目标,还要关注金融稳定目标,而且只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双稳定目标,使用双支柱调控框架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地构建了双支柱框架,为全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没能很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本文认为,这很可能与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TFP长期增速下滑有关。本文通过构建含有双支柱和双稳定目标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深入剖析了长期TFP增速变化对双支柱框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处于“高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双支柱框架有助于实现双稳定目标,这是已有文献普遍关注的情形。而当经济处于“低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将产生“对抗效应”,从而削弱双支柱框架对双稳定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情形较为相似。基于本文的结论,中国需要将双支柱框架与提升长期TFP增速的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伟泽 陈小亮 王兆瑞 陈彦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普遍认为,宏观政策不应只关注经济稳定目标,还要关注金融稳定目标,而且只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双稳定目标,使用双支柱调控框架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地构建了双支柱框架,为全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没能很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本文认为,这很可能与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TFP长期增速下滑有关。本文通过构建含有双支柱和双稳定目标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深入剖析了长期TFP增速变化对双支柱框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处于“高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双支柱框架有助于实现双稳定目标,这是已有文献普遍关注的情形。而当经济处于“低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将产生“对抗效应”,从而削弱双支柱框架对双稳定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情形较为相似。基于本文的结论,中国需要将双支柱框架与提升长期TFP增速的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丁建臣 赵丹丹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风险易发高峰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维护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应不断丰富和发展"双支柱"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宏观调控的全面性;关注经济"结构性"和金融"周期性"问题,转变货币政策目标;控制银行和房地产市场杠杆率,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推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前瞻性的风险监测系统,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效率。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严佳佳 许莉莉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构建更加开放、团结、普惠性全球经济金融系统的客观要求。本文创新性地突破独立分析边界,综合研究双支柱调控框架下两类政策的溢出效应及传导渠道。通过构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以及对比亚洲金融风暴、广场协议、后次贷危机时期国际协调的历史案例,本文论证只有对称性国际协调才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基于此,本文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参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国际协调的难点与对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庄子罐 赵宗涛 王熙
本文在家庭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引入双重摩擦,构建小型开放经济模型来讨论货币政策与资本管理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不同政策之间的协调搭配和最优选择问题。研究表明:第一,无论是国外加息冲击,还是国内金融冲击,最优的政策选择都是货币政策同时搭配资本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且需要注意政策之间的协调搭配。第二,在货币政策无法同时协调搭配资本管理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时,识别导致外债流出的不同外生冲击至关重要。在国外加息冲击下,相对于货币政策搭配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搭配资本管理政策的效果更好;但在金融冲击下,结果正好相反。第三,随着金融进一步开放,货币政策搭配资本管理政策在稳定经济波动方面更为重要。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资本管理 宏观审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露文 连飞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个支柱在职能上有所差异,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货币政策主要调控宏观经济,宏观审慎政策主要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斌 熊婉婷
理解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中国经济在2012年前后迈过工业化的高峰期,家庭部门发生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企业部门出现从资本密集型向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与高收入国家类似发展阶段的经历高度一致。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传统资本密集型行业信贷需求大幅下降,新兴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信贷需求相对较低且在债务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中面临融资供给制约。由于市场内生的企业信贷供给和需求双双下降,总需求不足问题凸显。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由此前的"易热难冷"转向"易冷难热","债务—通缩"风险加大。这要求货币政策在执行中更加注重温和通胀目标,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确保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金融稳定方面,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点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时间轴上要特别关注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下行叠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空间轴上不仅要关注"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机构,还须加强"小广散"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注重与其相关的风险传染。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宪容
十九大提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仅是未来国家金融政策的新框架及新战略,也是国家金融稳定的准则。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实质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下,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才能够既维持金融稳定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宏观审慎政策是在利率机制弱化的情况下,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政策选择。它是用规则的方式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但是否能够适应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还不确定,需要实践检验。对于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尽管宏观审慎政策显得特别重要,内容也丰富,但同样是货币政策有效价格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产物。因此,确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重心,应该放在加快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利率及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上。这样,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体系才能建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才具有科学性、稳健性及前瞻性,才能够真正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