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49)
- 2023(12207)
- 2022(10677)
- 2021(10056)
- 2020(8471)
- 2019(19482)
- 2018(19412)
- 2017(37536)
- 2016(20479)
- 2015(23026)
- 2014(23024)
- 2013(22644)
- 2012(20535)
- 2011(18390)
- 2010(18301)
- 2009(16992)
- 2008(16517)
- 2007(14461)
- 2006(12730)
- 2005(11321)
- 学科
- 济(76765)
- 经济(76644)
- 管理(65325)
- 业(58935)
- 企(51138)
- 企业(51138)
- 方法(35274)
- 数学(29979)
- 数学方法(29638)
- 财(23115)
- 农(19980)
- 中国(19697)
- 制(19186)
- 业经(18490)
- 学(16909)
- 务(14718)
- 地方(14682)
- 财务(14649)
- 财务管理(14619)
- 企业财务(13895)
- 理论(13795)
- 体(13193)
- 贸(13171)
- 环境(13163)
- 贸易(13159)
- 和(13123)
- 银(13093)
- 技术(13065)
- 银行(13054)
- 农业(13022)
- 机构
- 大学(289646)
- 学院(286331)
- 管理(116848)
- 济(111128)
- 经济(108534)
- 理学(101618)
- 理学院(100492)
- 管理学(98830)
- 管理学院(98309)
- 研究(92801)
- 中国(69623)
- 京(61833)
- 科学(57303)
- 财(54240)
- 所(45748)
- 财经(42989)
- 农(42908)
- 中心(42255)
- 业大(42212)
- 研究所(41465)
- 江(41357)
- 经(38988)
- 北京(38908)
- 范(37309)
- 师范(36997)
- 院(33943)
- 州(33586)
- 农业(33438)
- 经济学(32694)
- 财经大学(32088)
- 基金
- 项目(198226)
- 科学(156348)
- 研究(146931)
- 基金(144309)
- 家(124693)
- 国家(123651)
- 科学基金(107000)
- 社会(92009)
- 社会科(87083)
- 社会科学(87062)
- 基金项目(77241)
- 省(77079)
- 自然(69755)
- 自然科(68082)
- 自然科学(68068)
- 教育(67513)
- 自然科学基金(66850)
- 划(64759)
- 编号(60356)
- 资助(58828)
- 成果(49417)
- 部(44009)
- 重点(43904)
- 创(41539)
- 课题(41384)
- 发(41057)
- 制(39743)
- 创新(38693)
- 教育部(38081)
- 项目编号(37885)
- 期刊
- 济(122233)
- 经济(122233)
- 研究(85724)
- 中国(55505)
- 学报(44269)
- 管理(43415)
- 财(42172)
- 科学(40917)
- 农(39116)
- 大学(34043)
- 教育(33132)
- 学学(31900)
- 农业(27014)
- 融(24702)
- 金融(24702)
- 技术(24529)
- 财经(20879)
- 业经(19729)
- 经济研究(18590)
- 经(17631)
- 问题(15669)
- 图书(15218)
- 理论(15006)
- 科技(14411)
- 实践(13851)
- 践(13851)
- 技术经济(13319)
- 现代(13108)
- 业(13034)
- 版(13017)
共检索到416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课题组 毛德君
在分析我国央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现状、运行机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对内部评级政策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性探讨,认为应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开展评价工作、建立完备的企业数据库、发挥地方分支机构的重要作用、重点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评级、注重加强逆周期调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义举 梁斯
在金融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后,以通货膨胀作为政策锚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局限性凸显。由于通货膨胀没有包含金融信息,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框架无法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历次金融危机的出现表明,金融体系会内生地出现诸多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推出宏观审慎政策以管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中国央行也在积极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中国央行推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增长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集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二者之间协调机制的构建及操作模式的探索将是未来央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央银行有必要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框架下建立相机抉择机制,确保"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政策互相之间充分配合以防止政策超调,着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预期管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10月18号上午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不仅将宏观审慎政策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指出了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决策机制的调整方向。为什么需要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政策制定者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了更有效的思路和工具。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金融稳定是四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艾君 官祥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同时认为,这是反思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并结合我国国情的重要部署,有助于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演进及双支柱调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10月18号上午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不仅将宏观审慎政策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指出了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决策机制的调整方向。为什么需要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政策制定者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了更有效的思路和工具。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金融稳定是四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吕大方 陈妍
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是组织内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防范业务系统风险发生的重要防线,也是实现组织整体管理目标的控制手段。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组织未来的流程控制、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宪容
十九大提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仅是未来国家金融政策的新框架及新战略,也是国家金融稳定的准则。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实质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下,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才能够既维持金融稳定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宏观审慎政策是在利率机制弱化的情况下,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政策选择。它是用规则的方式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但是否能够适应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还不确定,需要实践检验。对于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尽管宏观审慎政策显得特别重要,内容也丰富,但同样是货币政策有效价格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产物。因此,确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重心,应该放在加快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利率及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上。这样,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体系才能建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才具有科学性、稳健性及前瞻性,才能够真正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胡继荣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结构的一部分,是对其它控制进行的再控制。由原来的"独立评价职能"转变为"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在银行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风险与效益并存的时代,现代银行业倡导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本文选取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视角,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角色定位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
商业银行 ERM框架 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周洁 张玉芳 饶艳 毕翼
从央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现实难题出发,结合内部控制理论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成果,提出央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路径。构建新COSO框架下的央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合理的风险评估和控制评价模型,将风险导向模式运用于内部控制审计中。
关键词:
央行 风险导向 内部控制审计 风险评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露文 连飞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个支柱在职能上有所差异,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货币政策主要调控宏观经济,宏观审慎政策主要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斌 熊婉婷
理解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中国经济在2012年前后迈过工业化的高峰期,家庭部门发生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企业部门出现从资本密集型向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与高收入国家类似发展阶段的经历高度一致。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传统资本密集型行业信贷需求大幅下降,新兴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信贷需求相对较低且在债务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中面临融资供给制约。由于市场内生的企业信贷供给和需求双双下降,总需求不足问题凸显。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由此前的"易热难冷"转向"易冷难热","债务—通缩"风险加大。这要求货币政策在执行中更加注重温和通胀目标,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确保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金融稳定方面,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点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时间轴上要特别关注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下行叠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空间轴上不仅要关注"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机构,还须加强"小广散"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注重与其相关的风险传染。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勇
本文从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等"底层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双支柱"调控的现实必要性、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实施"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现实基础、实践经验和未来完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金融和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日益深化和复杂化,金融稳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但传统旨在维护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有效实现金融稳定,根据"丁伯根法则"和政策比较优势原理,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纳入宏观审慎政策,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分别致力于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目标,既符合客观现实的调控需要,也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的"双支柱"调控实践来看,要进一步形成稳定可靠的政策规则和成熟的操作框架,未来还需重点解决"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协调"三个核心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可能解决路径提供了一些初步的思路和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朱晓丹 曹港珊
近日,由OECD/G20主导的应对经济数字化税收挑战多边谈判达成历史性共识。《双支柱框架协议》作为正在形成中的国际法,对双支柱方案的关键要素作出了确认和调整。本文在阐述《双支柱框架协议》对双支柱方案关键要素作出重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这些重要变化引起双支柱方案立法目的之变动,并研判《双支柱框架协议》对中国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