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2.115.80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57)
2023(12651)
2022(10586)
2021(10234)
2020(8379)
2019(18976)
2018(18654)
2017(35381)
2016(19069)
2015(21270)
2014(20688)
2013(20075)
2012(18316)
2011(16686)
2010(16891)
2009(15731)
2008(15396)
2007(13485)
2006(11978)
2005(10987)
作者
(51761)
(42875)
(42806)
(41193)
(27571)
(20589)
(19264)
(16573)
(16347)
(15582)
(14704)
(14302)
(13848)
(13690)
(13688)
(13342)
(12702)
(12579)
(12481)
(12262)
(10807)
(10515)
(10295)
(9744)
(9737)
(9695)
(9671)
(9464)
(8683)
(8523)
学科
(71453)
经济(71376)
管理(52556)
(49161)
(39184)
企业(39184)
方法(29357)
数学(25814)
数学方法(25471)
中国(24157)
(21588)
(19458)
(17694)
贸易(17685)
(17357)
(15856)
业经(15439)
(14574)
(13750)
银行(13741)
农业(13668)
(13311)
(13272)
(12445)
金融(12443)
理论(11950)
地方(11733)
(11383)
财务(11344)
财务管理(11319)
机构
学院(261838)
大学(259400)
(112723)
经济(110480)
管理(96541)
研究(93892)
理学(82387)
理学院(81455)
管理学(80025)
管理学院(79523)
中国(72991)
(55179)
科学(54345)
(53347)
(46766)
中心(42444)
研究所(42322)
财经(41894)
(40223)
(38493)
(38350)
经济学(35674)
北京(35398)
(34975)
师范(34667)
业大(34556)
(34237)
经济学院(31992)
农业(31488)
财经大学(31228)
基金
项目(171421)
科学(136000)
研究(128957)
基金(125120)
(109432)
国家(108561)
科学基金(92397)
社会(82373)
社会科(78149)
社会科学(78133)
(64502)
基金项目(63832)
教育(60632)
自然(58004)
自然科(56704)
自然科学(56689)
(55836)
自然科学基金(55714)
资助(52496)
编号(52297)
成果(43620)
(39442)
重点(39274)
(37630)
课题(37547)
(36025)
国家社会(34878)
(34684)
教育部(34160)
创新(33712)
期刊
(125030)
经济(125030)
研究(82480)
中国(54640)
(40308)
学报(37641)
(37502)
管理(37372)
科学(36498)
教育(34150)
大学(29032)
(27740)
金融(27740)
学学(27163)
农业(26043)
技术(22471)
经济研究(22455)
财经(20928)
业经(20017)
(18177)
(15927)
问题(15859)
(14581)
国际(14270)
世界(13643)
统计(11839)
技术经济(11810)
(11483)
(11433)
论坛(11433)
共检索到398906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方意  张瀚文  荆中博  
本文构建纳入六类宏观审慎政策的DSGE模型,并考虑总贷款、房价、资本金三类金融稳定目标。研究发现,信贷需求类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优于信贷供给类,原因在于信贷需求类政策对信贷投放等调控更直接。进一步地,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为,政策想要实现的目标与其盯住的目标要保持一致。此外,宏观审慎政策在实现三类金融稳定目标时,需要相互权衡。政策前沿曲线结果显示,“双支柱”调控框架有效性明显优于盯住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严佳佳  许莉莉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构建更加开放、团结、普惠性全球经济金融系统的客观要求。本文创新性地突破独立分析边界,综合研究双支柱调控框架下两类政策的溢出效应及传导渠道。通过构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以及对比亚洲金融风暴、广场协议、后次贷危机时期国际协调的历史案例,本文论证只有对称性国际协调才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基于此,本文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参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国际协调的难点与对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俊杰  易宪容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微观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抑制经济顺周期波动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在经济上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信贷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超调现象。在经济下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抵消现象。因此,要在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促进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提高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有效性、前瞻性与稳健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境辉  黄宁  
结合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潜在系统性风险,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围绕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遏制信贷过度增长方面,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效果优于货币政策;(2)在遏制房价过度膨胀方面,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优于宏观审慎政策;(3)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实施效果优于单一政策工具;(4)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效应大于大型银行,对非上市银行的实施效果好于上市银行;(5)一个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安排应重视中央银行的主导性作用。未来,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应从加强与货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江振龙  
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波动具有显著影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家庭购房按揭贷款和房地产开发商抵押贷款嵌入带有金融中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传导机制,讨论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性并评估双支柱调控效果。研究发现:住房偏好冲击驱动房价上涨,拉升银行杠杆,扩张信贷,积累金融风险;一旦风险显现,来自银行内部的金融冲击通过恶化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紧信贷约束,造成经济波动。本文选取两类住房金融监管工具进行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实验,结果表明:最优贷款价值比政策和最优资本充足率政策对房价均可积极调控,但对信贷调控力度存在差异;宏观审慎政策对不同家庭福利存在取舍,社会福利通过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增进。基于拓展的政策前沿曲线分析可知,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降低顺周期信贷波动减轻了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并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提高了经济和金融稳定性。本文为厘清房地产市场波动的传导机制、研判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性以及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方意  王晏如  黄丽灵  和文佳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专门盯住金融稳定目标,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经济稳定目标"的双支柱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本文基于系统性风险视角,深入剖析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实现机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宏观审慎政策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潜在溢出性。目前从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可以总结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和货币政策的"资本缺口"机制。从系统性风险的空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也即对双支柱政策如何作用和改变金融机构内部关联网络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政策工具和影响机制上对空间维度双支柱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双支柱政策的制定提出如下建议:时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要关注并消除货币政策对时间维度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性,同时要加强空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琳  许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斌  吴恒宇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稳定在中央银行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化。随着具有顺周期波动特征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规模显著增大,金融管理政策需要更加关注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问题,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政策目标的变化相应要求优化和完善政策工具箱,需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由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支撑起"双目标"的基本框架,共同维护好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在此框架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不可或缺,须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政策效应增进效果。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利于把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郑联盛  
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两个政策支柱相对分离的杰克逊霍尔共识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盛行、反思和回归三个阶段。杰克逊霍尔共识的回归本质是金融稳定机制及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度安排,涉及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及微观监管等三个政策支柱。货币政策不是金融稳定的主导性政策,应该通过拓展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来缓释单一政策的多重目标均衡,同时发挥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互补性。基于央行职能的拓展可构建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治理框架。在双支柱框架中,央行需要重点发挥两个政策的"链接"功能,实现央行职能与货币政策职能、法定职能与市场职能、合作博弈与均衡博弈等的有效融合。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义举  冯乾  
本文以破产风险Z值来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状况,基于宏观审慎评估视角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因而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抑制金融风险;由于存在显著非对称性,宏观审慎评估的效应差异显著存在,对于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的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任代滨  张杨  尹琳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政策内涵及评估目的为导向,在现有MPA考核广义信贷考核口径基础上,提出广义信贷的统计口径,并对广义信贷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赋权的方法加总广义信贷各子项,使广义信贷更好地服务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框架。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金成晓  姜旭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有金融加速器及逆周期信贷调节型宏观审慎工具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通过等价补偿变动法计算了不同政策规则各自的最优参数组合,进一步选出最优的政策规则,并对我国双支柱政策间的协调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探索,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仅使用包含金融因素的货币政策即可达到价格与金融的双重稳定目标,但当经济中存在较高金融风险时,需要同时辅以宏观审慎政策规则以保证金融稳定。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梁琪  李政  卜林  
本文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可变的LTV上限作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代表,利用中国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微观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这两大工具在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杠杆率变动及其顺周期性中的作用,评估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显示,这两大工具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和杠杆率变动,而且通过其逆周期调节,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扩张和杠杆率放大的顺周期性,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控是有效的。由于其传导机制的不同,准备金率的调控效率在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可变的LTV上限对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效力则要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研究结果为构建中国宏观审慎...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华  
本文试图引入宏观审慎管理理念,从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入手,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来测度与评估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实证结果显示,系统参与者整体流动性风险概率水平波动较为频繁,但处于较低状态。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人民银行应重点关注系统性风险,把系统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降到最低层次。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匡可可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认识到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及其协调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异同的基础上,研究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如何优化货币政策体系,提出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将金融状况指数纳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通过监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构建适合宏观审慎政策要求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对宏观经济进行动态调控。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