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03)
- 2023(12270)
- 2022(10611)
- 2021(10003)
- 2020(8382)
- 2019(19115)
- 2018(19023)
- 2017(36483)
- 2016(19805)
- 2015(22315)
- 2014(21840)
- 2013(21360)
- 2012(19417)
- 2011(17389)
- 2010(17330)
- 2009(15933)
- 2008(15772)
- 2007(13665)
- 2006(11868)
- 2005(10303)
- 学科
- 济(77290)
- 经济(77205)
- 管理(63945)
- 业(59402)
- 企(52875)
- 企业(52875)
- 方法(35960)
- 数学(29967)
- 数学方法(29585)
- 财(21478)
- 中国(19732)
- 农(18479)
- 业经(18342)
- 学(18086)
- 技术(16987)
- 理论(15774)
- 务(14641)
- 地方(14621)
- 财务(14580)
- 财务管理(14555)
- 制(14306)
- 企业财务(13838)
- 和(13303)
- 贸(12550)
- 贸易(12541)
- 银(12540)
- 银行(12503)
- 农业(12380)
- 易(12132)
- 环境(12093)
- 机构
- 大学(277697)
- 学院(274801)
- 管理(113342)
- 济(106677)
- 经济(104249)
- 理学(98718)
- 理学院(97656)
- 管理学(96035)
- 管理学院(95537)
- 研究(88607)
- 中国(65554)
- 京(59403)
- 科学(55083)
- 财(49770)
- 所(43269)
- 业大(40067)
- 财经(40064)
- 中心(39955)
- 研究所(39500)
- 农(39300)
- 江(38564)
- 北京(37535)
- 范(36583)
- 经(36423)
- 师范(36290)
- 院(32544)
- 州(32079)
- 经济学(31573)
- 农业(30731)
- 财经大学(30048)
- 基金
- 项目(191343)
- 科学(151264)
- 研究(141951)
- 基金(138882)
- 家(120221)
- 国家(119187)
- 科学基金(103427)
- 社会(88831)
- 社会科(84076)
- 社会科学(84055)
- 省(74846)
- 基金项目(74336)
- 自然(67396)
- 自然科(65813)
- 自然科学(65799)
- 教育(64972)
- 自然科学基金(64611)
- 划(62695)
- 编号(58144)
- 资助(56437)
- 成果(47156)
- 重点(42402)
- 部(41922)
- 创(41808)
- 发(39938)
- 课题(39703)
- 创新(38964)
- 项目编号(36697)
- 科研(36279)
- 教育部(36256)
- 期刊
- 济(114652)
- 经济(114652)
- 研究(81687)
- 中国(49724)
- 管理(42645)
- 学报(42081)
- 科学(39247)
- 财(38660)
- 农(34844)
- 教育(33340)
- 大学(32126)
- 学学(30014)
- 农业(24611)
- 技术(24229)
- 融(21948)
- 金融(21948)
- 财经(19319)
- 经济研究(18480)
- 业经(18380)
- 经(16409)
- 图书(15730)
- 科技(14699)
- 问题(14523)
- 理论(14332)
- 技术经济(13573)
- 实践(13219)
- 践(13219)
- 业(12784)
- 现代(12566)
- 版(12292)
共检索到393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宪容
十九大提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仅是未来国家金融政策的新框架及新战略,也是国家金融稳定的准则。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实质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下,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才能够既维持金融稳定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宏观审慎政策是在利率机制弱化的情况下,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政策选择。它是用规则的方式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但是否能够适应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还不确定,需要实践检验。对于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尽管宏观审慎政策显得特别重要,内容也丰富,但同样是货币政策有效价格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产物。因此,确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重心,应该放在加快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利率及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上。这样,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体系才能建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才具有科学性、稳健性及前瞻性,才能够真正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严佳佳 许莉莉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构建更加开放、团结、普惠性全球经济金融系统的客观要求。本文创新性地突破独立分析边界,综合研究双支柱调控框架下两类政策的溢出效应及传导渠道。通过构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以及对比亚洲金融风暴、广场协议、后次贷危机时期国际协调的历史案例,本文论证只有对称性国际协调才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基于此,本文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参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国际协调的难点与对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斌 吴恒宇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稳定在中央银行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化。随着具有顺周期波动特征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规模显著增大,金融管理政策需要更加关注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问题,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政策目标的变化相应要求优化和完善政策工具箱,需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由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支撑起"双目标"的基本框架,共同维护好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在此框架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不可或缺,须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政策效应增进效果。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利于把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框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琳 许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郑联盛
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两个政策支柱相对分离的杰克逊霍尔共识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盛行、反思和回归三个阶段。杰克逊霍尔共识的回归本质是金融稳定机制及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度安排,涉及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及微观监管等三个政策支柱。货币政策不是金融稳定的主导性政策,应该通过拓展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来缓释单一政策的多重目标均衡,同时发挥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互补性。基于央行职能的拓展可构建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治理框架。在双支柱框架中,央行需要重点发挥两个政策的"链接"功能,实现央行职能与货币政策职能、法定职能与市场职能、合作博弈与均衡博弈等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 金融稳定 双支柱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彭兴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中国进入了经济新时代,其最基本特征就是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迈向了高质量的增长。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以7月份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契机,中国金融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总书记特别强调的金融回归本源、要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与此同时,从2016年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宏涛 王一鸣
宏观审慎管理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是当前稳定宏观经济的现实课题。本文在DSGE模型框架下比较基本泰勒规则、拓展泰勒规则、在双支柱框架下宏观审慎货币规则等不同形式的政策调控效果及其传导机制,以此考察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实际影响。研究表明,拓展泰勒规则和宏观审慎货币规则在金融冲击下对稳定产出和通胀、防止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平抑"金融加速器"效应比基本泰勒规则更优。对金融加速器做出反应有利助于克服因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造成的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减少信贷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但是,一成不变的泰勒规则使得货币政策操作误差上升,使得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因此,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也是必要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10月18号上午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不仅将宏观审慎政策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指出了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决策机制的调整方向。为什么需要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政策制定者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了更有效的思路和工具。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金融稳定是四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艾君 官祥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同时认为,这是反思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并结合我国国情的重要部署,有助于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演进及双支柱调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10月18号上午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不仅将宏观审慎政策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指出了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决策机制的调整方向。为什么需要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政策制定者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了更有效的思路和工具。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金融稳定是四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勇
本文从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等"底层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双支柱"调控的现实必要性、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实施"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现实基础、实践经验和未来完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金融和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日益深化和复杂化,金融稳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但传统旨在维护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有效实现金融稳定,根据"丁伯根法则"和政策比较优势原理,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纳入宏观审慎政策,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分别致力于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目标,既符合客观现实的调控需要,也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的"双支柱"调控实践来看,要进一步形成稳定可靠的政策规则和成熟的操作框架,未来还需重点解决"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协调"三个核心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可能解决路径提供了一些初步的思路和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连飞
构建带有利率双轨和利率并轨情况的DSGE模型,研究在双支柱框架下利率"两轨合一轨"过程中,宏观金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分析表明:商业银行在取消利率管制后采用更具竞争性的利率吸收存款,利率传导渠道更为顺畅,市场利率的调控政策能更深度地影响经济动态;利率并轨时,宽松的贷款价值比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激励商业银行更积极地发放贷款,但存款利率降低相对较少,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降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存款管制利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强;利率并轨后,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利率传导效果更好;当发生利率冲击时,利率并轨在短期内加剧社会福利损失;面对贷款价值比冲击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冲击,利率并轨可以有效改善社会福利水平。
关键词:
利率双轨 利率并轨 两轨合一轨 双支柱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银娥 李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楚尔鸣 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新的特征和新的要求,新时代亟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创新与完善。本文提出通过总量与结构调控相结合,需求与供给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数量、质量与效益相结合,时机、节奏与力度相结合"五个结合"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范式,然后构建了传导逻辑维、时间状态维、空间状态维"三维系统"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框架,最后针对新时代下中国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宏观调控 经济发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方意 王晏如 黄丽灵 和文佳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专门盯住金融稳定目标,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经济稳定目标"的双支柱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本文基于系统性风险视角,深入剖析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实现机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宏观审慎政策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潜在溢出性。目前从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可以总结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和货币政策的"资本缺口"机制。从系统性风险的空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也即对双支柱政策如何作用和改变金融机构内部关联网络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政策工具和影响机制上对空间维度双支柱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双支柱政策的制定提出如下建议:时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要关注并消除货币政策对时间维度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性,同时要加强空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