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19)
- 2023(17359)
- 2022(14800)
- 2021(13827)
- 2020(11269)
- 2019(25919)
- 2018(25640)
- 2017(48113)
- 2016(26479)
- 2015(29505)
- 2014(29316)
- 2013(28740)
- 2012(26637)
- 2011(24281)
- 2010(24251)
- 2009(22291)
- 2008(21503)
- 2007(19064)
- 2006(16922)
- 2005(15150)
- 学科
- 济(105752)
- 经济(105650)
- 管理(71850)
- 业(67559)
- 企(54787)
- 企业(54787)
- 方法(42777)
- 数学(35672)
- 数学方法(35240)
- 中国(31641)
- 农(30169)
- 地方(27462)
- 贸(26717)
- 贸易(26697)
- 易(25866)
- 业经(25246)
- 学(23961)
- 财(23878)
- 农业(20293)
- 制(18733)
- 理论(18419)
- 环境(17535)
- 和(17464)
- 银(16757)
- 银行(16694)
- 技术(16561)
- 融(16248)
- 金融(16245)
- 行(16077)
- 发(15418)
- 机构
- 学院(369667)
- 大学(368350)
- 济(144374)
- 经济(141096)
- 管理(139704)
- 研究(131609)
- 理学(119838)
- 理学院(118412)
- 管理学(116209)
- 管理学院(115592)
- 中国(96867)
- 科学(83547)
- 京(80415)
- 所(67616)
- 农(65031)
- 财(64514)
- 研究所(61579)
- 中心(58436)
- 业大(56921)
- 江(55968)
- 范(51448)
- 北京(51174)
- 师范(50873)
- 农业(50860)
- 财经(50827)
- 院(48675)
- 经(46094)
- 州(45665)
- 经济学(42091)
- 技术(41837)
- 基金
- 项目(251204)
- 科学(195543)
- 研究(184062)
- 基金(178141)
- 家(156842)
- 国家(155476)
- 科学基金(131415)
- 社会(112900)
- 社会科(106804)
- 社会科学(106777)
- 省(100205)
- 基金项目(94037)
- 自然(85571)
- 教育(84713)
- 划(84469)
- 自然科(83505)
- 自然科学(83485)
- 自然科学基金(81958)
- 编号(76488)
- 资助(73355)
- 成果(62492)
- 发(57623)
- 重点(57357)
- 课题(54028)
- 部(53936)
- 创(52093)
- 创新(48507)
- 科研(47791)
- 项目编号(46626)
- 大学(45783)
- 期刊
- 济(165918)
- 经济(165918)
- 研究(111555)
- 中国(76927)
- 学报(61714)
- 农(60327)
- 科学(56073)
- 管理(52715)
- 教育(48628)
- 财(46992)
- 大学(45984)
- 学学(43087)
- 农业(42222)
- 融(32412)
- 金融(32412)
- 技术(32333)
- 业经(29115)
- 经济研究(26815)
- 财经(23711)
- 问题(22196)
- 业(22170)
- 图书(20524)
- 经(20317)
- 贸(20040)
- 科技(18455)
- 国际(17538)
- 版(17361)
- 商业(17138)
- 技术经济(17074)
- 理论(16869)
共检索到559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尤帅 郑强
2020年中央提出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基于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循环”格局中外贸高质量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陕西省应充分结合“一带一路”起点城市等优势,积极打造陕西外贸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内陆城市开放型经济高地。本文结合“双循环”战略,重点聚焦陕西省实际,分析“双循环”格局下陕西省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潜力,并提出支持陕西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杨蕾 韩大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西安市作为“一带一路”核心枢纽城市,近年来面临着外贸转型升级的压力。数字外贸依托新一轮信息与数字技术将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交易链的融合发展,成为“双循环”发展的新动力。同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能拓宽西安市数字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双循环”背景下西安市数字外贸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双循环”背景下西安市数字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现代制造业 自主创新 创新平台 知名品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现代制造业 自主创新 创新平台 知名品牌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窦丽琛 柳源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驱动贸易具有独特的发展机制和路径。通过多元机制及路径的支持,中国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进行了研究。首先,明确了“双循环”新格局下贸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性。其次,明确了“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包括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及科技创新驱动机制。最后,从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及科技创新驱动机制视角出发,分析了“双循环”新格局下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马涛 王楠倩
本文借助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多生产要素视角下分解增加值贸易生产要素结构的单国模型。运用该模型将出口总值分解为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出口中进口国增加值和出口中第三(其他)国增加值,分别对三类出口增加值进行要素结构解析,测算出资本和三种劳动力要素对出口贸易的贡献,最后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对各要素在增加值贸易中的贡献变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中国单位出口增加值中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的贡献总体呈上升趋势,高技能劳动力扩大了各行业创造增加值的差距。在此期间,出口规模正效应影响着多数行业的三类增加值;入世后,多数制造业的三类增加值受到出口中第三(其他)国增加值变动负效应和出口中进口国增加值变动正效应的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则转变为受出口中第三(其他)国增加值变动正效应和出口规模负效应的影响,且多数行业的三类增加值受要素质量负效应的影响减弱。在新发展阶段,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关键在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四个产业和高技能劳动力、资本两种生产要素。通过提升上述产业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投入数量和质量,攀升价值链路径融入国际循环,提升中国贸易增长韧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乐 林蒙艳
数字经济为浙江省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技术、环境等基础,以普惠性、高渗透性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日趋成为实现对外贸易产业变革和外贸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日前,浙江省数字经济赋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存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程度不高且与外贸需求脱节、数字经济和对外贸易高素质人才稀缺且育人效率较低等瓶颈,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数字金融与数字人才角度提出双循环背景下浙江省数字经济赋能对外贸易高质量机制和高效实现路径,以此助力浙江省数字经济与对外贸易耦合,协同推进浙江省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万丽
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而遭到重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为了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变化,我国政府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广州必须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及时调整外贸发展思路和对策,从而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文章阐述了外贸高质量发展内涵,并选取了相关评价指标构建外贸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对广州2001年至2020年的外贸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并作深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双循环”背景,提出了推动广州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磊
"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已实现"基本建成"既定目标,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开启"全面建成"新阶段,提出了以区域协同和内涵提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此,应立足发展现状,聚焦转型困境,以"双循环"理念为突破口,通过构建高效化航运物流网络、搭设品牌化资源配置系统、夯实数字化航运治理体系、营造法治化航运营商环境、打造高端化航运人才高地等路径,重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双循环” 枢纽 资源配置 航运中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叶松
双循环发展格局是长江经济带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在对其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国家双循环战略下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思路,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引导人口科学流动,强化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统一监督管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整合优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等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万灵 卢万青
近几年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中国遭遇"百年变局",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的时期,外贸高质量发展必须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发展理念、思路和对策进行调整。中国应当坚持基于"数量"增长的"量""质"并行的理念;更加重视关键技术攻关,争取突破发达国家高科技壁垒,构建法治化、便利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保证外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美"脱钩"风险不断扩大,中国应当着力推行更高水平市场化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及其进出口更加平衡、外贸区域更加均衡、市场更加多元化;应当与更多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通过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抑制美元霸权地位,推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以增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更好地维护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利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殿云
双循环发展战略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面对新冠疫情下国内外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各地应进一步增强供应链的可靠性,打造高质量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地缘优势明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年来在确保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保障中贡献突出。安徽省近年来农业生产趋于稳步增长及连接东西部的区位优势,促使其农产品贸易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关注的大背景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兆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旅游产业地位逐步提升,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旅游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由此,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旅游产业复苏成为当下旅游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现实需求。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我国旅游产业在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动力、发展机制等方面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逐渐凸显。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旅游供给、促进文旅融合、现代科技赋能、深入开发入境旅游市场以及扩大开放等路径,加快培育完整的旅游内需体系,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