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04)
- 2023(18265)
- 2022(15336)
- 2021(13977)
- 2020(11475)
- 2019(25589)
- 2018(25067)
- 2017(47777)
- 2016(25718)
- 2015(28022)
- 2014(27473)
- 2013(26879)
- 2012(24663)
- 2011(22155)
- 2010(22455)
- 2009(21279)
- 2008(21192)
- 2007(19190)
- 2006(17209)
- 2005(15905)
- 学科
- 济(108824)
- 经济(108672)
- 业(100022)
- 管理(91216)
- 企(88898)
- 企业(88898)
- 方法(39426)
- 业经(35281)
- 农(35134)
- 财(35123)
- 中国(31879)
- 数学(30074)
- 数学方法(29844)
- 制(26626)
- 地方(24818)
- 农业(24450)
- 务(24386)
- 财务(24352)
- 财务管理(24317)
- 企业财务(23115)
- 技术(23081)
- 贸(19861)
- 贸易(19842)
- 银(19566)
- 银行(19524)
- 易(19190)
- 体(19002)
- 理论(18929)
- 和(18791)
- 行(18756)
- 机构
- 学院(365421)
- 大学(357339)
- 济(153326)
- 经济(150357)
- 管理(142216)
- 研究(121828)
- 理学(121037)
- 理学院(119768)
- 管理学(118135)
- 管理学院(117457)
- 中国(96579)
- 京(75356)
- 财(74749)
- 科学(72263)
- 农(64672)
- 所(61194)
- 江(57780)
- 财经(57624)
- 中心(55643)
- 研究所(54764)
- 业大(53476)
- 经(52133)
- 农业(50512)
- 北京(47320)
- 经济学(46056)
- 州(45451)
- 范(44564)
- 师范(44019)
- 院(43986)
- 财经大学(42245)
- 基金
- 项目(236327)
- 科学(187748)
- 研究(174311)
- 基金(171182)
- 家(149084)
- 国家(147682)
- 科学基金(127818)
- 社会(113446)
- 社会科(107577)
- 社会科学(107552)
- 省(95203)
- 基金项目(90588)
- 自然(81147)
- 自然科(79296)
- 自然科学(79275)
- 教育(78868)
- 划(78484)
- 自然科学基金(77937)
- 编号(69591)
- 资助(67852)
- 成果(55430)
- 发(55037)
- 创(54849)
- 重点(53260)
- 部(51153)
- 创新(50470)
- 课题(48886)
- 业(48411)
- 制(47916)
- 国家社会(46935)
- 期刊
- 济(182743)
- 经济(182743)
- 研究(109694)
- 中国(79690)
- 财(61502)
- 农(61465)
- 管理(59847)
- 学报(53983)
- 科学(52080)
- 大学(41737)
- 农业(41444)
- 学学(39743)
- 融(38986)
- 金融(38986)
- 教育(38177)
- 业经(33394)
- 技术(32600)
- 财经(29249)
- 经济研究(28749)
- 经(25251)
- 业(24022)
- 问题(23293)
- 技术经济(19478)
- 商业(18728)
- 科技(18315)
- 贸(18278)
- 现代(17945)
- 版(17193)
- 世界(17110)
- 财会(16618)
共检索到565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璐
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实现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而高效的流通体系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将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推动流通业创新、高效发展无疑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我国金融行业尚不成熟,资本错配与融资约束现象还无法完全规避,因而难以切实为所有具备发展潜力的流通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这势必会对流通企业的创新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随着流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服务创新成为流通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在资本错配与融资约束的影响下,流通企业的创新活动势必会受到制约,进而面临创新损失。因此,本文将通过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资本错配影响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以期为各地区优化流通企业融资政策、助力流通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资本错配显著减少流通企业创新数量;资本错配显著降低流通企业创新质量;资本错配显著增高流通企业创新风险;融资约束在资本错配与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保昌 李秀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全球供应链新挑战所作出的一项中长期战略部署,其对今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市场体系建设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分别从国内市场分割与对外开放两个视角,考察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制造业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层面上,国内市场分割显著抑制了企业的成本加成,而对外开放促进了企业成本加成的提升。该结论在工具变量稳健性检验中依然稳定;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所有制样本中,国内市场分割和对外开放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研究为现阶段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提升制造业企业贸易利得和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窦丽琛 柳源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驱动贸易具有独特的发展机制和路径。通过多元机制及路径的支持,中国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进行了研究。首先,明确了“双循环”新格局下贸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性。其次,明确了“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包括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及科技创新驱动机制。最后,从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及科技创新驱动机制视角出发,分析了“双循环”新格局下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许唯聪 杨婷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望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文章以“经济双循环推进脉络梳理—内在机制与风险约束—路径探讨”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强化内生稳定性、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均衡、解决“低端重复建设、高端空心失位”及推动内外循环多元化联动等方面分别梳理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推进脉络,探寻了RCEP签署与实现经济内外循环联动之间的契合性;其次,从明确既有困境,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提升内外循环张力等方面分析RCEP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再次,从激发国内市场“内源式创新”、强化对外贸易纽带、搭建衔接内外循环的桥梁及提升经贸规则话语权四个层面探索了RCEP驱动经济双循环的关键路径;最后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提出可行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经济双循环 RCEP 新发展格局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力 张立洁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避免投资无序化,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及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区域分布失衡、金融供给城乡差距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虚弱、消费金融潜力挖掘不够、金融开放有待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激发创新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补齐融资市场短板,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关键词:
资本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体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玫昌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加速形成之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提振器作用愈发凸显。消费市场增量空间的扩大、国际贸易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模式的推广均给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面对不断增长的国内国际消费需求,我国零售企业供应链应加速构建全渠道资源即时响应机制、全球跨区域供应链联动机制以及智能化动态管理机制。在坚持需求导向的前提下,通过积极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资源、以跨境电商为突破口开辟海外供需市场、丰富农村消费场景等途径,有效整合零售企业供应链资源,使之满足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需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紫涵 廖泽芳
服务贸易被视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探讨其内涵与全球价值链参与之间的连结,在WWYZ方法的基础上测算中国服务业前向参与程度指标,从整体和行业异质性两个方面测算并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开放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前向参与对产业转型升级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基础性现代服务业次之,消费性现代服务业最小,而公共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结果体现了当前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服务业GVC参与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中国的跨国企业内部化、完善现代服务业国际布局,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努尔曼古丽·努尔买买提 徐珂
实现跨境电商与商贸流通业协同发展,助力我国贸易强国建设,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微观层面视角,利用我国商贸流通业上市企业2015-2021年的经验数据,比较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对我国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跨境电商发展有利于我国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但对商贸流通业不同类型创新发展的正向赋能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具体而言,跨境电商发展对商贸流通业管理创新的正向赋能作用更强,而对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的正向赋能作用相对较小。进一步地,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发展还与企业规模、企业成立时长和企业成长能力密切相关,企业规模越大,成立时间越长,成长能力越强,则对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的正向赋能作用越强。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谢泗薪 樊舒琪 周桓宇
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研究背景,从抵御力、稳健力、恢复力和发展力四个维度设计物流企业战略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企业的战略韧性予以考量与评价,据此诊断出后疫情时代物流企业战略韧性较为低下的四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畅通国内物流网络、推进数字化供应链工程,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员工职业韧性,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实行新的物流产业模式,完善财税政策、为中小型物流企业保驾护航四个方面探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企业战略韧性的成长路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海燕
为适应国际新的发展态势和新发展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而这一发展格局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依托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化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成为当前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文章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作为研究内容,明确了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同时,以外贸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公司财务风险情况实施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围绕案例公司突出的汇率波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以及资金风险隐患进行了具体管控,期望能以此提高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梁若浩 冯均科
国家审计的经济秩序治理功能在助力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以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简单中介效应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的联合检验方法,研究了国家审计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审计综合效能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发挥了双重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家审计通过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应当格外注意政府债务风险和区域数字化建设差异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睿 刘大椿
伴随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方式、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引领和战略支点,是实现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政府以数据为治理对象,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手段,以数字空间为治理场域进行转型,以实现全新服务典范与治理模式的变迁。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劳动力过剩、政务决策公平性不足、政务"碎片化"等风险与挑战犹在,制约着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进程。因此,需多向协同,打破层级部门间职能屏障;多点发力,推进数据精准共享与规范对接;多维防护,提升政务数据可信度;多措并举,强化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制度建设;多方联动,增强数字化劳动关系和谐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