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97)
2023(8950)
2022(7452)
2021(7151)
2020(5446)
2019(12111)
2018(11843)
2017(21549)
2016(11227)
2015(12481)
2014(11601)
2013(11207)
2012(10039)
2011(9276)
2010(8851)
2009(8372)
2008(7847)
2007(6496)
2006(5794)
2005(5124)
作者
(28996)
(24216)
(24035)
(23047)
(15192)
(11396)
(10761)
(9270)
(9168)
(8289)
(8214)
(8034)
(7604)
(7500)
(7475)
(7358)
(7125)
(6875)
(6874)
(6854)
(5888)
(5802)
(5689)
(5484)
(5475)
(5372)
(5284)
(5067)
(4749)
(4672)
学科
(44869)
经济(44828)
管理(28683)
(24261)
(17630)
企业(17630)
方法(17550)
中国(16740)
数学(15734)
数学方法(15612)
(15073)
(12564)
贸易(12556)
(12353)
业经(10152)
农业(9600)
(9013)
(8494)
环境(8488)
(7678)
银行(7677)
(7676)
(7502)
(7342)
(7226)
金融(7224)
关系(7012)
地方(6927)
(6874)
(6187)
机构
学院(151832)
大学(149496)
(70856)
经济(69851)
研究(57880)
管理(54894)
理学(47340)
理学院(46804)
管理学(46123)
中国(45854)
管理学院(45846)
科学(32605)
(31904)
(29411)
(28203)
研究所(25889)
中心(25370)
(24039)
财经(23903)
经济学(23135)
(22152)
(21103)
经济学院(20812)
北京(20428)
(20071)
(19948)
师范(19897)
业大(19856)
农业(18945)
科学院(18227)
基金
项目(104475)
科学(83690)
研究(79844)
基金(77784)
(68333)
国家(67830)
科学基金(57539)
社会(53303)
社会科(50634)
社会科学(50626)
基金项目(39938)
(37883)
教育(36107)
自然(34332)
自然科(33561)
自然科学(33552)
自然科学基金(32974)
(32874)
编号(31887)
资助(31018)
成果(25295)
(24239)
重点(24203)
(23937)
国家社会(23588)
中国(23269)
(22257)
课题(22129)
教育部(21053)
创新(20900)
期刊
(77896)
经济(77896)
研究(46727)
中国(30084)
(23579)
科学(21297)
管理(21082)
学报(20739)
(20558)
农业(17335)
教育(16330)
大学(16182)
学学(15304)
经济研究(14399)
(13613)
金融(13613)
业经(12762)
技术(12108)
财经(11584)
(11219)
世界(10608)
(10205)
问题(10068)
国际(10045)
(9951)
资源(7079)
技术经济(6754)
现代(6627)
(6562)
(6323)
共检索到226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哲晰  高鸣  穆月英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稳定运转的牢固基石,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探索实现粮食安全新路径和保障对策,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这一关键问题,本文认为:2020年,粮食生产获得"十七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构建"双循环"格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形势下,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迈进的历史关口,中国应以科技创新激发粮食供给潜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供需良性互动,以高效流通体系打通循环堵点,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优化供给体系与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展望未来,要进一步着眼于粮食可持续增长和农业竞争力提升,统筹好抓生产与保生态的关系,解决好社会性与经济性的关系,处理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协调好粮食安全与国家综合安全的关系。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赵霞  凃正健  张久玉  
当前,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粮食贸易不确定的两难境地。需要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推动内外循环交错促进、保价稳供,切实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此,本文基于双循环格局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以及面临的诸多约束分析,建议立足国内大循环,稳定国内粮食种植、优化粮食储备体系、牢固国际粮源供应,以增强粮食供给能力;疏通双循环流通环节堵点、有机衔接粮食内外循环,以增强粮食稳定获取能力;自我提升和对外开放并重、占据国际粮食大循环的关键环节,以增强粮食产业竞争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莹  
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资料,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着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叠加困境。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需要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确保国内粮食种植储备的同时,稳固国际粮源供应。疏通双循环流通环节堵点,从多领域、多环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此,要积极应对国内粮食供需结构不平衡、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以及国内外流通循环机制不顺畅等问题,通过提升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强化全球化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创新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系等方面探索粮食安全保障新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易  何君  张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土地、资本、技术、劳动、企业家才能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利用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路径包括国内粮食生产、国外粮食进口、农业"走出去"等三种主要形式。这三种路径在时间跨度、主体维度、"走出去"程度、资源利用度、市场利用度、对外开放度、路径指向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路径下的粮食安全形势,并对三种路径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应选择综合式发展路径,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以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亨明  章皓月  朱庆生  
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粮食安全是保证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需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外粮食市场资源循环畅通,从多领域、多环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针对国内种业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供需结构不平衡、耕地资源质量不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应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国内粮种企业的竞争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污染防治体系,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基础稳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雅鹏  
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都与农民这一社会群体有关,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本文通过对二者关系和实现粮食安全的不同路径的分析,提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粮情,发挥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粮食安全路径,旨在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双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颜加勇  
水资源是粮食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但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源污染加剧以及工农业争水等问题的出现,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通过对我国粮食安全和水资源现状的分析,文章提出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利设施建设、减少水体污染、发展节水农业和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丽珍  张旭昆  
本文认为,粮食安全底线必须国内确保,在底线之上的奢侈性消费的满足则需要考虑两个因素进口贸易“大国效应”的显现和粮食安全成本。特别是通过大量统计数据的处理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粮食进口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而国内粮食生产的成本已经很高,因此,进一步利用国际市场进行粮食交易,会更有利于粮食安全保障的合理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承国  
建国后中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然而,粮食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中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中国粮食安全又面临新的挑战,既有的安全隐患亦并未完全消除,潜在的粮食危机仍然存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郁玲  张佩  于亿亿  谢锐莹  
研究目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研究尺度上,既有研究更多关注粮食主产区,而多尺度耦合研究尚显不足;在研究内容上,耕地"非粮化"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但测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防治策略较为丰富,但就如何构建区域协调治理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不足且多学科综合研究范式亟需完善。研究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应着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认知框架并采取分类化的管控策略,加强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的协同推进,强化多尺度耦合研究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增强测算方式的创新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构建耕地"非粮化"研究新范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国英  
种业安全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础。在国际种业市场快速转型、种业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种业供给端迎来颠覆式变革的机遇,种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竞争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安全。避免受种业“卡脖子”技术的制约,加快种业自立自强,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在借鉴国际种业巨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突破重点领域技术,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收集和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培养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和跨界融合发展的种业企业,并以规模化扩大育种企业商业价值空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刘艳  
粮食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还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并分析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从而巩固中国粮食安全,力保粮食主权,维护社会稳定。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玉娟  孙浩然  
我国粮食进口规模逐渐扩大,进口市场越来越集中,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通过分析发现,形成我国粮食进口现状的原因包括:我国粮食产需存在一定缺口,粮食生产人工成本及土地成本比重大,进口粮食价格低于本土粮食价格,《农业协定》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平衡,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依据结论提出要增强粮食自给能力与防范风险能力,衔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WTO的作用,坚持粮食价格支持制度,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瑞娟  李国祥  
中国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主要目标的新粮食安全战略。近几年,中国粮食形势正在发生极其复杂的变化。受国内粮食支持政策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总体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但国内外差价逐步增大给中国粮食进口带来很大压力,国内粮食继续丰收,但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粮食进口对国内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冲击不断显现。如果不深化认识中国粮食形势正在发生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整粮食进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晶  臧星月  李天祥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百年未遇之大疫情交汇之际,全球粮食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这不仅会对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国内粮食供需平衡保障与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本文聚焦分析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粮食安全领域双循环的战略定位和相互关系,并在研判国家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内外部主要风险点和压力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思路。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发展格局下,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在于畅通粮食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该进就得进"和"该保必须保"双目标的协调统一,推动双循环"内外统筹,协调互促"。围绕粮食安全领域连通国际循环中的可能"断点"、治理国内循环中的内在"压力点"、抵御国际循环对国内循环的潜在"冲击点",增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定力可着重从五个方面发力:一要转型粮食安全保障既有思维,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动力;二要筑牢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能力基础,激发国内循环运行活力;三要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外部粮源供应体系,提高国际循环利用能力;四要升级既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化解国际循环对国内循环的冲击压力;五要健全和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同治理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