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16)
- 2023(17147)
- 2022(14649)
- 2021(13618)
- 2020(11219)
- 2019(25711)
- 2018(25500)
- 2017(48794)
- 2016(26434)
- 2015(29766)
- 2014(29825)
- 2013(29427)
- 2012(27261)
- 2011(24604)
- 2010(25236)
- 2009(23598)
- 2008(22448)
- 2007(20150)
- 2006(18058)
- 2005(16442)
- 学科
- 济(106692)
- 经济(106549)
- 管理(78955)
- 业(76350)
- 企(62696)
- 企业(62696)
- 方法(41301)
- 中国(36814)
- 数学(34859)
- 数学方法(34478)
- 农(30564)
- 财(29833)
- 融(29220)
- 金融(29216)
- 银(28344)
- 银行(28300)
- 地方(28059)
- 行(27310)
- 业经(26385)
- 制(26335)
- 学(22058)
- 农业(20975)
- 务(18931)
- 财务(18851)
- 财务管理(18811)
- 贸(18726)
- 贸易(18706)
- 理论(18417)
- 易(18104)
- 企业财务(17933)
- 机构
- 学院(372556)
- 大学(372096)
- 济(149694)
- 经济(146249)
- 管理(144087)
- 研究(128856)
- 理学(122829)
- 理学院(121405)
- 管理学(119449)
- 管理学院(118775)
- 中国(102160)
- 京(80777)
- 科学(77654)
- 财(73062)
- 所(64811)
- 中心(59316)
- 农(59104)
- 研究所(58377)
- 财经(56636)
- 江(56537)
- 业大(53029)
- 北京(51796)
- 经(51185)
- 范(50184)
- 师范(49719)
- 院(46790)
- 州(46532)
- 农业(45663)
- 经济学(44979)
- 财经大学(41877)
- 基金
- 项目(246524)
- 科学(193695)
- 研究(184407)
- 基金(176647)
- 家(152619)
- 国家(151262)
- 科学基金(130005)
- 社会(115453)
- 社会科(109440)
- 社会科学(109414)
- 省(97407)
- 基金项目(93687)
- 教育(84437)
- 自然(82555)
- 划(81288)
- 自然科(80566)
- 自然科学(80551)
- 自然科学基金(79066)
- 编号(76595)
- 资助(72371)
- 成果(63371)
- 发(55645)
- 重点(55204)
- 部(53824)
- 课题(53574)
- 创(51433)
- 创新(47968)
- 制(47493)
- 项目编号(47186)
- 国家社会(46987)
- 期刊
- 济(173065)
- 经济(173065)
- 研究(116672)
- 中国(80833)
- 财(56326)
- 学报(55820)
- 农(55425)
- 管理(55086)
- 科学(52196)
- 融(47467)
- 金融(47467)
- 教育(45900)
- 大学(42845)
- 学学(40115)
- 农业(37445)
- 技术(32684)
- 业经(28820)
- 财经(27891)
- 经济研究(26741)
- 经(23789)
- 问题(22049)
- 图书(19569)
- 理论(19021)
- 业(18832)
- 科技(17654)
- 实践(17312)
- 践(17312)
- 技术经济(17232)
- 现代(17158)
- 版(16342)
共检索到575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力 张立洁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避免投资无序化,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及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区域分布失衡、金融供给城乡差距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虚弱、消费金融潜力挖掘不够、金融开放有待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激发创新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补齐融资市场短板,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关键词:
资本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刘晓曙 朱连磊
在金融科技赋能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供应链金融开启了产融结合新生态新模式,契合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维护着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金融在双循环新发展中的润滑剂和加速器作用。笔者在文中陈述了数字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新发展格局以及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洪心 陈慧敏 金钰
作为创新“试验田”的自贸区,是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本文以自贸区与“双循环”战略的发展关系为切入点,系统阐释并深度剖析了各自贸区以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助力“双循环”高效畅通的路径。研究结论表明:自贸区可以依托其创新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运行效率。同时,自贸区能够从区位优势和制度红利共享两个维度,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共建多边合作机制赋能国际循环,进而实现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双循环”建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文龙 曹晶晶
直播电商产业作为推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领域,其价值共创机制是维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直播电商产业价值共创中的“价值共识-价值实现-价值测度”三个维度,以直播电商平台为研究对象,引入价值共创理论,构建直播电商产业价值共创机制模型,开展直播电商行为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直播电商产业价值共识的提出对价值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价值共识维度的功能共识和对价值实现维度的产品互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共识维度的情感共识和象征共识对价值实现维度的社交互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直播电商产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对直播电商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价值实现维度的产品互动、人机互动和社交互动对直播电商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改革
[作者]
汪发元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而作出的科学决策,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而采取的积极主动应对策略。要着力解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科技创新引领、重点产业优化、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配套、良性机制形成等问题。应举全国之力做好"卡脖子"技术攻关,行踏实之路促进全面高质量发展,集有限财力打通"双循环"梗阻节点,立全局高度做好金融业配套支持,聚全民之力支持"双循环"协同推进。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璐
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实现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而高效的流通体系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将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推动流通业创新、高效发展无疑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我国金融行业尚不成熟,资本错配与融资约束现象还无法完全规避,因而难以切实为所有具备发展潜力的流通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这势必会对流通企业的创新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随着流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服务创新成为流通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在资本错配与融资约束的影响下,流通企业的创新活动势必会受到制约,进而面临创新损失。因此,本文将通过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资本错配影响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以期为各地区优化流通企业融资政策、助力流通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资本错配显著减少流通企业创新数量;资本错配显著降低流通企业创新质量;资本错配显著增高流通企业创新风险;融资约束在资本错配与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许唯聪 杨婷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望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文章以“经济双循环推进脉络梳理—内在机制与风险约束—路径探讨”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强化内生稳定性、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均衡、解决“低端重复建设、高端空心失位”及推动内外循环多元化联动等方面分别梳理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推进脉络,探寻了RCEP签署与实现经济内外循环联动之间的契合性;其次,从明确既有困境,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提升内外循环张力等方面分析RCEP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再次,从激发国内市场“内源式创新”、强化对外贸易纽带、搭建衔接内外循环的桥梁及提升经贸规则话语权四个层面探索了RCEP驱动经济双循环的关键路径;最后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提出可行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经济双循环 RCEP 新发展格局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窦丽琛 柳源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驱动贸易具有独特的发展机制和路径。通过多元机制及路径的支持,中国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进行了研究。首先,明确了“双循环”新格局下贸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性。其次,明确了“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包括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及科技创新驱动机制。最后,从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及科技创新驱动机制视角出发,分析了“双循环”新格局下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正康 邸嘉禹
受到国内国际环境影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会展业作为新兴服务业也处于变局之中,能够以其强大的影响效应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本文基于产业经济学中的平台经济理论,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与会展业功能出发,对会展业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作用机理与内在逻辑进行理论诠释,以期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会展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平台经济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歆莹 孙军
江苏省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RCEP、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的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打造国际一流枢纽平台是江苏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新发展格局对江苏省构建物流枢纽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新发展格局下江苏省双循环物流枢纽的构建基础,分析出江苏省物流枢纽仍存在着未充分协助形成和融入统一大市场等短板。提出新发展格局下,江苏省应加快推进物流枢纽融入统一大市场、增强物流枢纽的国际化水平、提升物流枢纽内园区建设质量和提升物流枢纽的现代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物流枢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江苏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诚 刘守臣 于兆宇
在全球疫情常态化和国际经贸形势不确定背景下,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跨境电商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提供新的机会,在带动制造业升级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本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下,分析跨境电商对中国制造业升级作用机制,基于ARMA模型论证跨境电商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并获得结论:跨境电商发展对国内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具有驱动力;跨境电商通过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两个路径有效助推中国制造业升级,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和制造业升级水平均呈增长趋势;跨境电商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有效预测变量,且二者显著正相关。最后构建跨境电商促进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关伟 翟丽芳 吴晶妹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关注信用要素。本文将信用要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了信用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基于1995-2018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不同信用主体信用规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信用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其他行业;政府部门信用对经济增长呈现双重作用。政府应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企业和个人应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意识,通过信用要素多维度激发经济活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捷 陈少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个基本问题。但既有研究存在内涵元素间界限尚不明确、生成逻辑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撑、路径对策同质化与块状化明显、缺乏具体措施等不足。今后应深化内容要素分析,加强史料研究,着重多学科交叉融通,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域,突出实证效度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灏 史昭君 朱泊翰
基于经济循环理论,该文依据经济运行特征按规范方法,研究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循环逻辑结构、分类资源特性及配置规律、典型经济运行前提,以及典型经济之间交换的不平等性。依据驱动力的差异,划分出资源—劳力型经济和知识—资本型经济,据此讨论双循环的本质含义、促进因素、阻碍因素、教育科技体制改革需求、国际国内影响以及决策条件制约。研究认为,驱动双循环的是知识和资本,我国走向双循环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让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高质量、循环增强的发展道路,让中国增强独立性、自主性,让中国人增强向心力、自信心,让世界多极化竞争进步、缩小贫富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