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47)
2023(11738)
2022(9506)
2021(8827)
2020(6597)
2019(15286)
2018(14561)
2017(27598)
2016(14747)
2015(16216)
2014(16458)
2013(16081)
2012(15458)
2011(14409)
2010(14850)
2009(13342)
2008(13159)
2007(11909)
2006(10888)
2005(10250)
作者
(44142)
(37127)
(36889)
(34798)
(23402)
(17817)
(16664)
(14415)
(14022)
(13170)
(12731)
(12446)
(11942)
(11925)
(11618)
(11556)
(11080)
(10713)
(10625)
(10541)
(9612)
(9158)
(9070)
(8455)
(8348)
(8181)
(8117)
(8011)
(7472)
(7298)
学科
(74669)
经济(74616)
管理(35416)
(33794)
地方(25158)
(25127)
企业(25127)
中国(23421)
方法(21903)
(21058)
(20806)
贸易(20790)
(20057)
数学(17749)
数学方法(17583)
业经(17554)
(15374)
农业(14316)
地方经济(14299)
(13121)
(12895)
金融(12893)
(12660)
环境(12349)
(12081)
(11962)
银行(11936)
(11714)
理论(10881)
产业(10779)
机构
学院(219477)
大学(215644)
(95241)
经济(93239)
研究(85660)
管理(75556)
理学(63756)
中国(63634)
理学院(62819)
管理学(61805)
管理学院(61394)
科学(52016)
(47499)
(44232)
(41035)
研究所(40172)
(37134)
中心(36987)
(34778)
(33301)
师范(32977)
(31794)
财经(31771)
北京(30555)
业大(30106)
经济学(29664)
(28724)
农业(28659)
(28168)
经济学院(26656)
基金
项目(142221)
科学(112116)
研究(107659)
基金(100241)
(87940)
国家(87178)
科学基金(72973)
社会(68436)
社会科(64920)
社会科学(64910)
(56851)
基金项目(52207)
教育(48399)
(47999)
编号(44239)
自然(43892)
自然科(42778)
自然科学(42770)
自然科学基金(41968)
资助(39642)
(38527)
成果(36229)
重点(34036)
课题(32626)
发展(31409)
(30897)
(30742)
(29618)
国家社会(28449)
创新(27772)
期刊
(116993)
经济(116993)
研究(70266)
中国(48841)
(36277)
学报(33147)
科学(31879)
教育(29076)
管理(29046)
(28496)
农业(25130)
大学(25110)
学学(23595)
(22601)
金融(22601)
业经(20463)
技术(19156)
经济研究(19138)
(16716)
问题(16487)
财经(15522)
国际(15293)
(13658)
(12877)
世界(12339)
资源(11944)
商业(11527)
(10822)
论坛(10822)
科技(10368)
共检索到3504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赵春明  刘珊珊  
在"粗放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遭遇发展瓶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威胁我国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的双重背景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且明确的战略部署。东亚地区与我国经济联系密切,是我国实现国际经济外循环的重要桥梁。本文从内需主导模式的大国经济发展理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主场全球化三个角度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理论逻辑,进一步探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经贸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并提出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路径优化策略,以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重构东亚区域价值链,推动东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乔一康   冯晓  
现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贸摩擦导致对外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章以此为视角,通过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外贸易和政策因素,分析我国2012—2018年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第一和第三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促进,第二产业仅受到国际循环的促进,而地区消费则阻碍了第二产业发展;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影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已完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未能有效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仅第三产业受到资本的促进,消费和对外贸易对其产业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已基本参与到“双循环”之中,但较弱的消费潜力对产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远建  汤彪  屈志光  
农业是送旧局、处变局、迎新局的压舱石,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话题、新课题。通过厘清农业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发现,在历史阶段,农业曾扮演了工商业资本积累的来源、国民经济的蓄水池、战略市场后备资源的角色;"双循环"作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把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农民与市民、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四对关系,明确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分配、农业国际化四大战略任务;通过对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分析,从理论上梳理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循环,农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价值链提升,国内国际农产品的供应链稳定,农村市场挖掘与城镇农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围绕中国并连接世界的农业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衔接供需两侧,融合城乡发展,形成农业新发展格局。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朱燕  
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视域中,新质生产力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变革劳动过程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结果,是具有内生动力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力。在科技与分工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的新质生产力,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而且能改变我国在国际大循环分工体系中的“技术——工业型依附”,从而建立起“以我为主”的可靠全球价值链,使对外经济关系服从内部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现实路径上,数字经济和高质量FDI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分工深化发展,形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质生产力。从国内层面来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仅可以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而且可以增加专业化分工环节、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从而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从国际层面看,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FDI质量,不仅可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而且可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际分工深化发展,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洪愧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高质量、规模化和协同化“走出去”,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一带一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营造良好的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政府推动和引导、政策优惠、园区选址和产业定位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应完善政府间合作机制,规范园区管理体制,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标准互认互通,提高园区的金融服务供给水平,更好地发挥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的作用,积极发挥中欧班列的运输和物流作用,总结园区发展经验并创新园区类型。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翔  金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开放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开放发展的理论总结和创新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理论的新境界,因而,新阶段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前一轮开放发展形成的国际大循环模式,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目前转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亦是实现动态比较优势变迁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之变高度契合的必然性要求和必由之路。顺应乃至引领全球分工演进大趋势,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以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另一方面要实施更高水平开放。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许创颖  
RCEP的签署对东亚区域深化经贸合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加速推进中日韩FTA谈判进程,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取得突破并能够强化东亚生产网络整合。对于中国而言,借力于RCEP参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可以为中国提供与东亚各国深化经贸合作的辐条状网络,也能够降低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制度型成本及地缘政治风险;同时中国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可能会引发东亚内部冲突,中国技术需求难以从内部获得以及日韩经贸关系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为此,中国应当立足当下,加速推进中日韩FTA谈判进程;着眼长远,强化中日韩三国的数字经济合作;面向东南亚和东亚,推进中日韩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家勤  
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加强东亚区域的经贸合作是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它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该地区形成一个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次区域经贸合作是完全可能的。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的经贸合作,为推进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许唯聪   杨婷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望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文章以“经济双循环推进脉络梳理—内在机制与风险约束—路径探讨”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强化内生稳定性、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均衡、解决“低端重复建设、高端空心失位”及推动内外循环多元化联动等方面分别梳理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推进脉络,探寻了RCEP签署与实现经济内外循环联动之间的契合性;其次,从明确既有困境,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提升内外循环张力等方面分析RCEP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再次,从激发国内市场“内源式创新”、强化对外贸易纽带、搭建衔接内外循环的桥梁及提升经贸规则话语权四个层面探索了RCEP驱动经济双循环的关键路径;最后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提出可行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师翠英   经蕊   冯泓铭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创新的有效载体。新发展阶段,区域创新呈现创新模式多元化、创新体系多极化和创新能力差异化等特点。产业集群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方面与区域创新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并通过要素共享机制、规模经济效益机制和竞争效应机制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以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需要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增强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效统筹区域创新要素资源,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强化政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方芳  钟秉林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由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和调整。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出发,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基于此提出现实思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如何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国际国内双循环"如何平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开放与坚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玲玲   赵光辉  
面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中国经济循环重心由国际导向转向国内导向的二重变奏,新发展格局要求交通运输具有新发展新思维新举措,并赋予智慧交通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任务。在“大流通”观下,智慧交通之于新发展格局不仅具有顶层设计层面的技术禀赋效应,由技术禀赋带来的高渗透性也推动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交通既能够从提振内需的“运”效应、技术赋能的“流”效应、提质降本的“链”效应以及板链拉动的“环”效应等层面高效助推国内大循环,也能够借助技术优势以及交通运输的服务能力,完成某一个产业链或价值链的闭环,助力乡村“小微循环”。对此,应运用智慧交通技术,不断拓展和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融合创新;不忽视“小微循环”的畅通,借助国内制度优势,以智慧交通模式应用场景开发、拓展为方式,激发和形成更多“小微循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可馨   姜婧  
在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提升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效能的挑战中,我国当前正积极构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维度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格局的人民性、世界性、文明性,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宇玮  
推进区域现代化是中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多个维度阐释和探讨了中国区域现代化战略转型的逻辑机制及推进路径。研究表明,新发展阶段区域现代化战略转型的基本逻辑是从以区域率先为特征的非均衡发展转向以区域协调为内涵的均衡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应是区域协调视角下推进中国区域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这是由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至少可以通过需求拉动机制、产业联动机制、创新驱动机制以及战略互动机制这四条渠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于以上逻辑机制,分析提出需要通过提振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培育产业链集群构建国内价值链、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建设提高城市化质量、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以及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制度型开放等路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区域现代化战略转型。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曹秋静  
本文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为理论依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中面临生产链条有短板、消费能力待释放、分配领域不均衡、流通环节高成本等关键堵点。为此建议,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举措、以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