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58)
- 2023(14420)
- 2022(12568)
- 2021(11747)
- 2020(9641)
- 2019(22083)
- 2018(22126)
- 2017(42106)
- 2016(22763)
- 2015(25449)
- 2014(25045)
- 2013(24593)
- 2012(22655)
- 2011(20592)
- 2010(20678)
- 2009(18987)
- 2008(18115)
- 2007(15760)
- 2006(14058)
- 2005(12465)
- 学科
- 济(93330)
- 经济(93236)
- 管理(61752)
- 业(58963)
- 企(47639)
- 企业(47639)
- 方法(36232)
- 数学(30654)
- 数学方法(30299)
- 中国(27930)
- 农(25946)
- 地方(24914)
- 业经(21890)
- 财(20135)
- 学(20116)
- 农业(17596)
- 贸(16938)
- 贸易(16925)
- 易(16324)
- 制(15732)
- 环境(15420)
- 理论(15374)
- 和(15371)
- 银(14826)
- 银行(14785)
- 技术(14651)
- 融(14452)
- 金融(14450)
- 行(14248)
- 发(13921)
- 机构
- 学院(314089)
- 大学(313053)
- 管理(122557)
- 济(121776)
- 经济(118940)
- 研究(109319)
- 理学(105308)
- 理学院(104066)
- 管理学(102230)
- 管理学院(101682)
- 中国(81062)
- 科学(68888)
- 京(68202)
- 所(55368)
- 财(54823)
- 农(51170)
- 研究所(50367)
- 中心(48966)
- 业大(46609)
- 江(46594)
- 范(44759)
- 师范(44344)
- 北京(43653)
- 财经(43297)
- 院(40033)
- 农业(39801)
- 经(39237)
- 州(38696)
- 师范大学(35716)
- 经济学(34996)
- 基金
- 项目(213652)
- 科学(167211)
- 研究(158917)
- 基金(151943)
- 家(132071)
- 国家(130888)
- 科学基金(111987)
- 社会(97850)
- 社会科(92547)
- 社会科学(92525)
- 省(84960)
- 基金项目(81023)
- 教育(72808)
- 自然(72263)
- 划(71330)
- 自然科(70543)
- 自然科学(70529)
- 自然科学基金(69215)
- 编号(66635)
- 资助(61916)
- 成果(54173)
- 发(49407)
- 重点(47883)
- 课题(46325)
- 部(45804)
- 创(44488)
- 创新(41381)
- 项目编号(40726)
- 科研(40393)
- 发展(39469)
- 期刊
- 济(141669)
- 经济(141669)
- 研究(95746)
- 中国(64330)
- 学报(48698)
- 农(47808)
- 管理(45949)
- 科学(45580)
- 教育(41640)
- 财(39696)
- 大学(36429)
- 学学(33806)
- 农业(33753)
- 融(28078)
- 金融(28078)
- 技术(27994)
- 业经(25299)
- 经济研究(22339)
- 财经(19949)
- 图书(19166)
- 问题(17832)
- 业(17244)
- 经(16974)
- 科技(15809)
- 理论(15361)
- 技术经济(14819)
- 商业(14662)
- 现代(14551)
- 实践(14190)
- 践(14190)
共检索到472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健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当前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要想落到实处,必须有现实的平台予以支撑,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循环畅通能有效联结中国国内市场与沿线区域市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平台。这一平台要想实践好,必须对标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循环畅通意义重大,其是实践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海路循环畅通、破解"一带一路"沿线海洋资源利用不足短板等的实践方案。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传统安全问题、循环畅通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及中国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等主要问题。基于此,拟提出如下破解方案:一是,建立沿线协同安全共同体;二是,建立沿线循环畅通制度共同体;三是,建立中国引领的沿线循环畅通共同体。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盛朝迅 周晓阳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激发经济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双循环战略在供给端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对于推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认识不断提升,循环体系已基本建立,循环动力与能效正稳步提升。但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金融体系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不够均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金融科技产业三者之间未能充分融合、区域协同与整体协同不足等问题,形成循环中的堵点痛点。论文建议多措并举,加快提升金融体系服务能力、保障科技产业金融的均衡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完整转化平台,构建多层次一体化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科技 产业 金融 良性循环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卢国正
一、中拉经贸进入新常态(一)货物贸易:超高速增长期终结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取得飞快发展。2000年中拉贸易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此后一直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2000-2013年间,中国同拉美的商品贸易增长了近20倍,从126亿美元增加到261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拉美出口增长近18倍,从72亿美元增至1343亿美元;中国自拉美进口增长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春声
"一带一路"战略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入新常态,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中国信心"的内在要求和大国担当。历经几代学人的努力,中山大学关于东南亚地区及南中国海地区的研究不断产生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成果。共同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创新研究,成为国内权威、国际一流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廖泽芳 宁凌
以东盟为重点的南海—太平洋通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运通道及战略合作带,东盟国家多数是中国的海上近邻,中国—东盟贸易畅通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举足轻重。中国与东盟是相互依存度高的重要贸易伙伴,双方互补优势显著。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人口总量、优惠贸易安排、以及国家沿海特征等是促进双方贸易畅通的因素,运输距离是阻碍贸易流通的核心变量,人民币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边贸易发展。因此,中国—东盟应推进海上道路联通,进一步加强贸易政策沟通,并与货币流通结合起来促进贸易畅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东盟 贸易畅通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克良 蓝文权 蒙运芳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建设以来,在加快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借鉴上海自贸区产业创新发展经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业合作架构可以从交通运输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合作、资源能源产业、旅游与文化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跨境金融服务产业等方面进行尝试与切入,实现合作互利共赢。
关键词:
上海自贸区 海上丝绸之路 产业合作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郑冬梅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包容互惠的交融性、联接海陆的通达性、资源要素整合的枢纽性、海洋事务与服务的公共性等特点。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面临与沿线国家战略对接、地方治理延伸为区域治理、优势集聚与发展动能脱节等问题,必须加快建"核心区"构动力体系,进一步拓展蓝色合作空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诸园
21世纪以来,加拿大教育史协会通过设置学术奖项、定期开展学术会议、发行专业的《教育中的历史研究》期刊以及在各大学教育系中进行教育史课程授课及研究等工作,推动加拿大教育史学科的发展。21世纪以来,加拿大教育史学科发展呈现以下新特点:研究主题广泛而有时代特色;注重对本土教育史学、传记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关注大学史研究以及对女性主义教育史研究的创新;注重加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田冠军 胡珺媛 袁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对经济环境、发展阶段和制约条件变化的审慎思考下做出的必然抉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分析我国在国内消费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走出去"等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明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政府审计定位;围绕关键问题和审计定位,分析政府审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预警反馈机制、调控协调机制和评价问责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政府审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实施路径及建议。
关键词:
政府审计 双循环 作用机制 实施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付子晴 康灿华
中国—东盟航线的开通是践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04~2013年中国—东盟的贸易数据,运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BVAR),对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结构关系、发展空间、优势互补等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对中国—东盟未来贸易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研究结论认为,中国—东盟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未来的增长潜力巨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助推了双方贸易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东盟航线持续、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匡远配 张容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延伸和扩展,农村价值显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作为增强内循环能力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战略支点,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双循环"的排头兵。然而,农业农村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的过程中,存在着供需错配导致国内经济低效运转、产业根基不深导致农业产业升级难以启动、农村产业融合度不高导致"四链"难以加速、要素流通不畅导致城乡融合道路受阻、农村改革"内卷化"导致经济发展航向偏离、开放新高地建设滞后导致"双循环"连通不畅等困境。要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供需;增强产业基础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加速"四链"协同;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思维,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农村改革深化水平;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改革,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六个方面探索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出路,以期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双循环 农业农村 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捷 陈少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个基本问题。但既有研究存在内涵元素间界限尚不明确、生成逻辑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撑、路径对策同质化与块状化明显、缺乏具体措施等不足。今后应深化内容要素分析,加强史料研究,着重多学科交叉融通,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域,突出实证效度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力 张立洁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避免投资无序化,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及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区域分布失衡、金融供给城乡差距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虚弱、消费金融潜力挖掘不够、金融开放有待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激发创新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补齐融资市场短板,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关键词:
资本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