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98)
2023(11947)
2022(9873)
2021(9180)
2020(7074)
2019(16049)
2018(15771)
2017(27626)
2016(16101)
2015(17680)
2014(17651)
2013(16344)
2012(15410)
2011(14304)
2010(15089)
2009(13812)
2008(13512)
2007(12317)
2006(11363)
2005(10836)
作者
(43168)
(35627)
(35500)
(33855)
(22803)
(17174)
(16131)
(13818)
(13724)
(13013)
(12082)
(12024)
(11387)
(11330)
(11281)
(11107)
(10673)
(10570)
(10435)
(10244)
(9354)
(8949)
(8610)
(8349)
(8258)
(8013)
(8001)
(7888)
(7267)
(7057)
学科
(60601)
经济(60530)
管理(39974)
(35989)
(27880)
企业(27880)
中国(26332)
教育(21890)
地方(19806)
(19679)
业经(16298)
方法(16279)
(15002)
理论(14655)
(13680)
农业(13429)
(13341)
数学(12389)
(12338)
数学方法(12146)
(12008)
银行(11998)
(11714)
(11597)
金融(11596)
(11013)
贸易(10997)
地方经济(10849)
发展(10555)
(10535)
机构
大学(215942)
学院(215569)
研究(80706)
(80454)
经济(78310)
管理(72592)
理学(60230)
理学院(59366)
管理学(58218)
中国(57794)
管理学院(57794)
(48854)
科学(47205)
(41062)
师范(40783)
(40273)
(40028)
(37053)
中心(36088)
研究所(35957)
教育(35682)
师范大学(32984)
北京(32250)
(32246)
(30110)
财经(29828)
(29290)
技术(27564)
业大(26967)
(26714)
基金
项目(130933)
研究(106836)
科学(104194)
基金(88713)
(75511)
国家(74637)
社会(65345)
科学基金(63392)
社会科(61571)
社会科学(61562)
教育(55728)
(54272)
编号(47294)
(46488)
基金项目(44789)
成果(41936)
课题(36858)
自然(36576)
自然科(35705)
自然科学(35699)
资助(35278)
自然科学基金(35013)
(34636)
(31575)
重点(31387)
(29076)
发展(28452)
规划(28328)
项目编号(28113)
(27926)
期刊
(104689)
经济(104689)
研究(80327)
教育(61042)
中国(59278)
(32149)
(30634)
学报(28794)
管理(28794)
科学(27533)
大学(23277)
(22774)
金融(22774)
技术(22357)
农业(22059)
学学(19776)
业经(19100)
经济研究(16309)
职业(15893)
财经(14814)
图书(13214)
(12930)
问题(12812)
(12268)
论坛(12268)
(11694)
(11209)
技术教育(10093)
职业技术(10093)
职业技术教育(10093)
共检索到362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方芳  钟秉林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由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和调整。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出发,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基于此提出现实思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如何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国际国内双循环"如何平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开放与坚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原伟鹏  孙慧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样本,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模型,从时空异质性、协同性和传导机制视角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和协同交互效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市场化水平起中介桥梁作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匡远配  张容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延伸和扩展,农村价值显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作为增强内循环能力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战略支点,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双循环"的排头兵。然而,农业农村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的过程中,存在着供需错配导致国内经济低效运转、产业根基不深导致农业产业升级难以启动、农村产业融合度不高导致"四链"难以加速、要素流通不畅导致城乡融合道路受阻、农村改革"内卷化"导致经济发展航向偏离、开放新高地建设滞后导致"双循环"连通不畅等困境。要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供需;增强产业基础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加速"四链"协同;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思维,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农村改革深化水平;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改革,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六个方面探索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出路,以期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朱燕  
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视域中,新质生产力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变革劳动过程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结果,是具有内生动力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力。在科技与分工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的新质生产力,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而且能改变我国在国际大循环分工体系中的“技术——工业型依附”,从而建立起“以我为主”的可靠全球价值链,使对外经济关系服从内部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现实路径上,数字经济和高质量FDI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分工深化发展,形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质生产力。从国内层面来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仅可以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而且可以增加专业化分工环节、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从而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从国际层面看,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FDI质量,不仅可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而且可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际分工深化发展,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翔  金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开放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开放发展的理论总结和创新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理论的新境界,因而,新阶段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前一轮开放发展形成的国际大循环模式,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目前转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亦是实现动态比较优势变迁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之变高度契合的必然性要求和必由之路。顺应乃至引领全球分工演进大趋势,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以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另一方面要实施更高水平开放。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崔海红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基于此战略背景,国家审计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环境、体系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围绕新发展格局背景,对我国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政策逻辑进行了分析,并由此阐述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在宏观层面,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在中观层面,加强资源配置、贯通协同机制;在微观层面,加强科技支撑、人才强省战略建设。文章对于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和实现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殿云  
双循环发展战略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面对新冠疫情下国内外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各地应进一步增强供应链的可靠性,打造高质量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地缘优势明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年来在确保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保障中贡献突出。安徽省近年来农业生产趋于稳步增长及连接东西部的区位优势,促使其农产品贸易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关注的大背景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蒙天成  周利国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现代流通体系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文章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现代流通体系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体系的演进与内涵、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成效态势,分析制约现代流通体系质量升级的堵点和短板,提出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基于"双循环"加强新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流通发展基础;培育壮大流通体系国际竞争力,增强内外贸新动能;鼓励流通商业模式、业态创新转型升级;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助力流通智慧化转型;整体推动流通体系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赵春明  刘珊珊  
在"粗放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遭遇发展瓶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威胁我国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的双重背景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且明确的战略部署。东亚地区与我国经济联系密切,是我国实现国际经济外循环的重要桥梁。本文从内需主导模式的大国经济发展理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主场全球化三个角度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理论逻辑,进一步探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经贸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并提出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路径优化策略,以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重构东亚区域价值链,推动东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月雯  
农业经济风险管理是采用科学、适当手段对农业经济风险源进行预防、控制,以有效减少产业波动,降低产业损失的重要举措。为更好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以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为导向,制定科学、完整的风险预警及管理方案,构建持续创新、精准可控的农业经济风险管理框架,切实提高农业产业的风险防范、控制及应对能力,助力农业产业向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可馨   姜婧  
在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提升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效能的挑战中,我国当前正积极构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维度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格局的人民性、世界性、文明性,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丹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将指引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化特征、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演进等视角分别解析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内涵,再从逻辑形式、系统思维与发展实践的角度辨析了三个"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体系、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小花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搭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互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发展以及数字金融等数字经济指标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双循环”指标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数字金融水平以及数字产业化指数均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影响,其中数字金融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数字基础设施在短期内会有负向影响,但在长期仍呈现正向趋势;“双循环”、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偏离均衡时,会以0.0931、1.7088、2.4447和1.1521的修正力度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