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31)
2023(12913)
2022(10930)
2021(10036)
2020(8165)
2019(18471)
2018(18355)
2017(35387)
2016(19056)
2015(21532)
2014(21292)
2013(20940)
2012(19914)
2011(18354)
2010(19210)
2009(18049)
2008(17631)
2007(16136)
2006(14865)
2005(13823)
作者
(54526)
(44967)
(44831)
(42592)
(28745)
(21294)
(20456)
(17326)
(16957)
(16373)
(15204)
(14839)
(14499)
(14339)
(14029)
(13891)
(13375)
(13137)
(13109)
(12947)
(11538)
(11128)
(10824)
(10348)
(10286)
(10256)
(10109)
(10054)
(9056)
(8850)
学科
(83175)
经济(83088)
管理(53531)
(53476)
(41387)
企业(41387)
中国(29293)
(26292)
方法(26048)
地方(23279)
数学(21659)
数学方法(21397)
业经(19655)
(19368)
(18759)
(18707)
贸易(18689)
(18130)
(17813)
银行(17798)
农业(17423)
(17341)
(17260)
金融(17258)
(15107)
技术(14385)
(13630)
(13477)
环境(13003)
(12798)
机构
学院(274281)
大学(269188)
(119087)
经济(116412)
管理(101851)
研究(100014)
理学(84932)
理学院(83946)
管理学(82807)
管理学院(82259)
中国(79579)
(58446)
(57919)
科学(56071)
(50608)
中心(45187)
研究所(44842)
(43937)
财经(43534)
(41819)
(39189)
北京(38286)
(38116)
师范(37830)
(36047)
(35660)
经济学(35235)
业大(34142)
农业(31941)
财经大学(31721)
基金
项目(164397)
科学(129787)
研究(129299)
基金(115606)
(98311)
国家(97410)
科学基金(82847)
社会(80949)
社会科(76824)
社会科学(76812)
(65418)
基金项目(59513)
教育(59001)
编号(54995)
(54709)
自然(49188)
自然科(47997)
自然科学(47984)
资助(47543)
成果(47110)
自然科学基金(47097)
(41708)
课题(39532)
重点(37194)
(36397)
(35003)
发展(34524)
(33955)
(33706)
项目编号(32904)
期刊
(147765)
经济(147765)
研究(92602)
中国(63008)
(41708)
管理(41532)
(40582)
教育(37057)
(36318)
金融(36318)
科学(34006)
学报(32972)
农业(27631)
业经(26057)
大学(25943)
技术(24604)
学学(23930)
经济研究(23833)
财经(21049)
问题(19606)
国际(18706)
(18668)
(18227)
(15073)
论坛(15073)
世界(14417)
(14386)
商业(14086)
理论(13680)
现代(13622)
共检索到4513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温军  张森  王思钦  
持续深耕国际科技合作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意。"十四五"时期,我国国际科技合作进入"瓶颈期"与"窗口期"并行的新局面。如何突破瓶颈、抓住机遇以提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与韧性,进而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简要地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历程、经验教训与存在问题,分析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与技术—经济范式转变,据此提出了"思维意识转变—合作模式转变—重点任务转变—评价体系转变"四位一体的国际科技合作提升策略。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蒙天成  周利国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现代流通体系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文章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现代流通体系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体系的演进与内涵、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成效态势,分析制约现代流通体系质量升级的堵点和短板,提出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基于"双循环"加强新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流通发展基础;培育壮大流通体系国际竞争力,增强内外贸新动能;鼓励流通商业模式、业态创新转型升级;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助力流通智慧化转型;整体推动流通体系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宁燕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改变,国际科技合作在任务、内容、重点、要求显示出与以往显著不同的特点,尽快提升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发展层次与规模已刻不容缓,但是目前的国际科技合作框架体系显现出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不能适应的矛盾。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具有开创性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框架,对我国科技部门的决策者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小华  
激发居民旅游消费潜力,对于夯实国内消费市场基础,构建更高效的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基于耦合度模型定量评估了现阶段我国省域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旅游消费需求与供给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匹配现象,东部沿海地区和人口大省呈现普遍的"供给不足"型特征,中西部省份呈现明显的"消费不足"特点。交通可达性的改善有利于缓解这种供需不匹配问题,促进我国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在空间上的高效联动。因此,应该加快构建更高效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路红艳  林梦  李睿哲  
针对疫情导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外资作为连接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产业、贸易、投资和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独有的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既要求利用外资补齐发展短板,释放内需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也要求利用外资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因此,“十四五”时期,要根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对利用外资的目的和方向进行调整,从过去以弥补资金缺口、推动产业发展为主向弥补“卡脖子”技术短板、建设贸易强国以及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转变,从注重引资规模向注重引资质量转变,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留下来”并重转变。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田燎  宋丹瑛  
海南省四面环海,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诸多优质的海洋环境资源和港口资源,同时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海上节点。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视察时提出要“加快邮轮港的建设,大力发展邮轮产业”。伴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国家战略稳步推进,海南的邮轮产业发展迎来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本文运用质性方法分析当前产业经济条件下海南邮轮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困难,探索三亚现有资源条件下优化邮轮产品的建议,针对海南省目前邮轮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适合海南邮轮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策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武占云  单菁菁  张双悦  
中央商务区是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既链接全球市场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又服务于国内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受制于对外开放壁垒相对较高、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服务业对内管制过多等因素,中央商务区仍面临着畅通双循环的体制和制度羁绊。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央商务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势基础、面临问题与挑战,并从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内开放、塑造新型消费体系、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发挥中央商务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枢纽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忠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和政府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统筹考虑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后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构建好生产和消费两端在内的国内大循环,可以使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产业化水平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依然存在较大压力,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捷  陈少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个基本问题。但既有研究存在内涵元素间界限尚不明确、生成逻辑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撑、路径对策同质化与块状化明显、缺乏具体措施等不足。今后应深化内容要素分析,加强史料研究,着重多学科交叉融通,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域,突出实证效度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灏   史昭君   朱泊翰  
基于经济循环理论,该文依据经济运行特征按规范方法,研究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循环逻辑结构、分类资源特性及配置规律、典型经济运行前提,以及典型经济之间交换的不平等性。依据驱动力的差异,划分出资源—劳力型经济和知识—资本型经济,据此讨论双循环的本质含义、促进因素、阻碍因素、教育科技体制改革需求、国际国内影响以及决策条件制约。研究认为,驱动双循环的是知识和资本,我国走向双循环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让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高质量、循环增强的发展道路,让中国增强独立性、自主性,让中国人增强向心力、自信心,让世界多极化竞争进步、缩小贫富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施菁  
以农产品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数字贸易模式,有利于持续扩大开放水平,实现国内外消费市场联动,加快内外双循环发展体系的耦合。本文构建了衡量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模型定量评价了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结果显示,由于具备较强的市场、政策和技术基础,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但制约行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扩大趋势。经济基础、对外开放、电商与农业发展以及普惠金融的普及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分别从政策、产业和人才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使其区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对正处于产业链重构博弈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立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CEP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及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以构建内外互促的双循环产业链为导向优化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与RCEP伙伴国深化合作的原则。鉴于东盟2011年提出RCEP倡议,选用2010—2020年的发展数据探索基于RCEP我国优化双循环产业链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第一,区域经济活力、国别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和贸易商品价值结构等显示,RCEP能够助推我国双循环产业链优化;第二,以差异化的链式思维,借助RCEP红利可优化双循环产业链,即允许过剩产能和库存构建内外畅通且互补的能源资源产业供应链,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弥补国内高端农产品供求链,以打造区域绝对优势为目的共建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第三,积极发挥产业园区优势提升机电产业链价值水平,发挥RCEP成员在集成电路产业的环节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第四,将省份作为构建双循环产业链的区域单元、科学看待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和库存、以危机并存的视角处理与RCEP伙伴国的经济关系、顶层设计上全面重视产业合作分工等,是我国构建高质量双循环产业链的保障。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曲锋  
中欧班列开通十余年,货物运量和覆盖范围都不断取得新突破,打破了以海运、空运为主的传统国际贸易运输方式,形成了新的联通内外且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输网络,提升了中西部对外开放水平,带动了对外贸易新业态的发展,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更加科学化,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添了新动能,对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略价值逐步显现。然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欧班列建设仍面临与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度不高、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不均衡、服务对象有待进一步明晰、国际合作水平与服务效能不够高等问题,而且,随着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国际局势日渐复杂,也给中欧班列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不断增强中欧班列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持续加大在边疆省区的建设力度,切实提升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进一步优化组织运营方式,补齐信息化短板,遵循铁路运输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集聚扩散功能,构建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物流与服务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亨明  章皓月  朱庆生  
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粮食安全是保证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需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外粮食市场资源循环畅通,从多领域、多环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针对国内种业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供需结构不平衡、耕地资源质量不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应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国内粮种企业的竞争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污染防治体系,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基础稳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