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19)
- 2023(13522)
- 2022(11459)
- 2021(10419)
- 2020(8475)
- 2019(18736)
- 2018(18333)
- 2017(34622)
- 2016(18703)
- 2015(20036)
- 2014(19392)
- 2013(19040)
- 2012(17766)
- 2011(16116)
- 2010(16186)
- 2009(14904)
- 2008(14141)
- 2007(12368)
- 2006(11081)
- 2005(9978)
- 学科
- 济(80413)
- 经济(80325)
- 管理(48645)
- 业(48620)
- 企(35185)
- 企业(35185)
- 方法(28268)
- 农(26706)
- 中国(25970)
- 地方(25065)
- 数学(24825)
- 数学方法(24638)
- 业经(19058)
- 农业(18560)
- 财(18232)
- 贸(16167)
- 贸易(16157)
- 学(15827)
- 易(15582)
- 制(14870)
- 环境(14089)
- 地方经济(13419)
- 融(13342)
- 金融(13341)
- 银(13297)
- 银行(13253)
- 行(12849)
- 发(12649)
- 技术(11810)
- 产业(11719)
- 机构
- 学院(259639)
- 大学(254216)
- 济(109280)
- 经济(107163)
- 管理(95828)
- 研究(94572)
- 理学(82661)
- 理学院(81623)
- 管理学(80216)
- 管理学院(79748)
- 中国(70858)
- 科学(59524)
- 京(53550)
- 农(52536)
- 所(49113)
- 财(47471)
- 研究所(44817)
- 中心(42973)
- 业大(42544)
- 农业(41291)
- 江(40009)
- 财经(37426)
- 范(35611)
- 师范(35130)
- 经(33896)
- 院(33891)
- 北京(33406)
- 经济学(33292)
- 州(32200)
- 省(32164)
- 基金
- 项目(177831)
- 科学(139883)
- 基金(127742)
- 研究(126545)
- 家(113322)
- 国家(112314)
- 科学基金(95596)
- 社会(82561)
- 社会科(78255)
- 社会科学(78238)
- 省(73714)
- 基金项目(68110)
- 自然(61590)
- 划(60220)
- 自然科(60177)
- 自然科学(60161)
- 自然科学基金(59072)
- 教育(56847)
- 资助(50642)
- 编号(50374)
- 发(44393)
- 重点(40663)
- 成果(38610)
- 部(37675)
- 创(37491)
- 课题(35688)
- 创新(35125)
- 发展(35024)
- 展(34483)
- 国家社会(34121)
- 期刊
- 济(126982)
- 经济(126982)
- 研究(76064)
- 中国(54568)
- 农(48876)
- 学报(44250)
- 科学(41279)
- 管理(34444)
- 财(33654)
- 农业(33432)
- 大学(32697)
- 学学(31319)
- 教育(25959)
- 融(25403)
- 金融(25403)
- 业经(24148)
- 经济研究(21021)
- 技术(20595)
- 财经(17564)
- 业(17240)
- 问题(16556)
- 经(15190)
- 商业(14121)
- 科技(12983)
- 资源(12936)
- 版(12705)
- 贸(12414)
- 技术经济(12273)
- 业大(11490)
- 世界(11427)
共检索到392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尚九 胡敏怡 李少勇
本文基于广东省2000—2020年分五岁组的人口结构数据与消费结构数据,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和耦合度模型,探讨了广东省21年间人口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存在明显差异,2000—2020年间的部分时段人口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耦合度较低,反映出在该时期内消费结构的变迁滞后于人口结构的调整。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建议从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改善供给侧结构、树立合理的消费观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内需。
关键词:
人口结构 消费结构 关联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雅静 吴克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探究流通集聚对我国居民消费分层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流通集聚对边缘型消费层、负重型消费层、新兴型消费层、富裕型消费层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集聚会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且该作用在不同消费层级中存在差异,其中对边缘型消费层级的促进作用最强,负重型消费层级次之,新兴型消费层级较弱,富裕型消费层级最弱。进一步从各地区来看,流通集聚对居民消费分层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
关键词:
“双循环” 流通集聚 居民消费 消费分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延荣 杨荣 臧佳
在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及新冠疫情背景下,关注和研究农村地区消费升级问题不仅是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需要,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内在需求。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面临着收入低、社会保障差、消费供给不足、消费理念落后等突出问题,致使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滞后。因此本文从增收、完善社保制度、丰富消费供给业态、培育消费升级理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村居民 消费升级 乡村振兴 新发展格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师永强 耿巍 岳娜
本文基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视角,研究了人口结构特征变化对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不同层次年龄群体对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较大差异性,0-14岁人口占比(少儿抚养比)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15-64岁群体占比和老年人群占比(老龄化)的增加对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会带来积极促进作用;不同年龄层次性别结构差异对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同样存在显著异质性,0-14岁群体中男性人口占比的增加对旅游消费支出的影响效应不显著,15-64岁群体中男性人口占比增加不利于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女性人口占比增加更有利于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而65岁群体中男性人口占比增加有利于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相较于性别结构变化,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效应更强,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对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的交互效应在15-64岁群体和65岁以上群体中存在,且在65岁以上群体中,这种交互效应表现的更强。
关键词:
人口结构 旅游消费 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青 周全林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促消费扩内需将发挥基础性作用。减税是降低市场主体税收负担、扩大内需的重要政策选择。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采用“营改增”准自然实验的证据,考察减税对我国居民消费扩容提质的作用机理和政策效应。结果表明:“营改增”显著地促进居民消费,提高了家庭平均消费倾向和消费升级指数,具有扩容提质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营改增”从供需两端刺激居民消费,遵循价格机制和收入机制,收入机制的消费升级效应更为持久;“营改增”政策在不同收入组别家庭间的消费效应具有异质性,对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扩容提质效应更大。因此,建议降低企业负担,助力居民就业和增收;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激发社会消费潜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促进现代生活服务业发展,优化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供给。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霍诗敏
本文通过构建居民消费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经济质量水平及省域差异。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我国整体消费经济质量水平呈现出“相对稳定,逐步提高”的趋势,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排名靠前,而河北、云南、甘肃、青海和贵州等地排名相对靠后。从各二级指标来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排名相对靠前,甘肃、贵州、青海和宁夏等地消费环境、消费能力及消费结构排名靠后。为进一步推动各省域居民消费经济发展,文章提出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增加消费信贷额度、加强消费结构调整、推广消费券、增加消费者福利等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孔艳 杨丽君
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不仅是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由全体居民共享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助于推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型城镇化带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重要机制。通过引入控制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本文的实证结果仍然成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璐
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实现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而高效的流通体系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将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推动流通业创新、高效发展无疑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我国金融行业尚不成熟,资本错配与融资约束现象还无法完全规避,因而难以切实为所有具备发展潜力的流通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这势必会对流通企业的创新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随着流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服务创新成为流通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在资本错配与融资约束的影响下,流通企业的创新活动势必会受到制约,进而面临创新损失。因此,本文将通过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资本错配影响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以期为各地区优化流通企业融资政策、助力流通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资本错配显著减少流通企业创新数量;资本错配显著降低流通企业创新质量;资本错配显著增高流通企业创新风险;融资约束在资本错配与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紫涵 廖泽芳
服务贸易被视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探讨其内涵与全球价值链参与之间的连结,在WWYZ方法的基础上测算中国服务业前向参与程度指标,从整体和行业异质性两个方面测算并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开放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前向参与对产业转型升级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基础性现代服务业次之,消费性现代服务业最小,而公共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结果体现了当前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服务业GVC参与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中国的跨国企业内部化、完善现代服务业国际布局,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田冠军 胡珺媛 袁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对经济环境、发展阶段和制约条件变化的审慎思考下做出的必然抉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分析我国在国内消费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走出去"等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明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政府审计定位;围绕关键问题和审计定位,分析政府审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预警反馈机制、调控协调机制和评价问责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政府审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实施路径及建议。
关键词:
政府审计 双循环 作用机制 实施路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臧旭恒 易行健
社会保障作为满足居民多层次物质需求的基础性保障手段,对于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社会保障政策的风险缓解效应可以通过降低居民未来的风险预期及收支不确定性来提升当期消费能力。此外,正如前文第三部分论述的那样,收入分配不均是导致我国消费需求整体低迷的重要因素[53][112],而国内各项社会保障的政策实践均证明了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影响[113],其资源分配效应在调节收入差距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对于提升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防止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具有积极作用,进而能够推动社会资源公平配置和缓解“待遇差”问题,在增强居民风险应对能力的过程中提振消费信心,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对较低。2020年,我国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仅相当于GDP的3.2%。而同年美国的社会福利开支相当于GDP的18.8%,日本的这一数据为22.02%,德国为26.57%,同为新兴经济体的韩国为8.85%(1),均远高于我国的支出水平。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们主要围绕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这两大类对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展开了针对性的研究,探索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霄楠
流动人口是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流动人口消费潜力,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8-2020年全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探究人口流动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人口流动可以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且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可信;第二,人口流动可以促进就业活跃度提高,进而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因此,要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着力提高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完善流动人口就业市场体制、促进人口有序双向流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小英
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研究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特征,把握消费升级趋势,对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6年、2019年广州社会状况综合调查(GZSS)数据,以广州为案例地,采用相关性分析法、交叉统计分析法等对城市居民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变迁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城市居民 消费结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臧旭恒 易行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和释放,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率依然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偏上经济体的平均水平,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内学者对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非常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列理论创新和规律发现。文章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学者在解释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总结提炼重要的理论创新与贡献,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可查阅的文献资料,为进一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及提出新发展格局下消费潜力释放政策建议提供参考。具体而言,第一,剖析了中国居民消费的典型事实、展开了国际比较、总结了中国学者对居民消费不足估测的演变历史和阶段性特征研究的主要进展,并进行了简要述评。第二,收入分配是解释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其中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将抑制居民消费需求,但规模性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并且中国居民消费不平等程度较为接近甚至高于收入不平等。第三,总结了人口结构变迁解释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的国内重要研究成果。第四,针对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相关问题,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的一些代表性研究,结论基本证实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五,我国学者基于居民部门杠杆率、住房价格演变和个体异质性视角,深入研究了负债及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量及结构的影响,从家庭负债和住房双重视角为实现住房价格稳定与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提供了研究依据。第六,针对提升居民消费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问题,中国学者主要从居民消费提升的长期优势以及提升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正循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最后,文章对进一步完善与拓展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