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62)
2023(11611)
2022(9734)
2021(8770)
2020(7033)
2019(15586)
2018(15430)
2017(28544)
2016(15301)
2015(16947)
2014(16609)
2013(16127)
2012(14845)
2011(13747)
2010(14130)
2009(12969)
2008(12723)
2007(11521)
2006(10437)
2005(9571)
作者
(44213)
(36795)
(36445)
(34415)
(23438)
(17661)
(16636)
(14240)
(13823)
(13138)
(12499)
(12293)
(11786)
(11746)
(11500)
(11238)
(11026)
(11025)
(10743)
(10482)
(9289)
(9227)
(8854)
(8430)
(8335)
(8300)
(8225)
(8137)
(7483)
(7237)
学科
(64610)
经济(64557)
管理(48535)
(47662)
(37472)
企业(37472)
(23133)
中国(21954)
地方(20286)
方法(19292)
技术(17010)
业经(16963)
数学(15614)
数学方法(15431)
(14943)
贸易(14930)
农业(14499)
(14488)
(12548)
(12442)
环境(12071)
(11851)
(11636)
(11326)
银行(11306)
地方经济(11288)
(11121)
(11052)
(10751)
金融(10750)
机构
学院(217232)
大学(210003)
(87671)
经济(85659)
管理(82199)
研究(77414)
理学(69253)
理学院(68451)
管理学(67361)
管理学院(66946)
中国(58954)
科学(47381)
(46125)
(39612)
(37929)
(37015)
研究所(35652)
中心(35350)
(35164)
(31093)
业大(30841)
师范(30793)
北京(29552)
财经(29287)
(28848)
农业(28791)
(28343)
技术(26941)
(26294)
经济学(24832)
基金
项目(140208)
科学(110237)
研究(106384)
基金(97616)
(85056)
国家(84311)
科学基金(71913)
社会(66246)
社会科(62948)
社会科学(62935)
(57903)
基金项目(50932)
教育(48629)
(47525)
编号(45332)
自然(44804)
自然科(43648)
自然科学(43640)
自然科学基金(42822)
资助(39105)
(36643)
成果(35997)
重点(32279)
课题(32209)
(30226)
(29580)
发展(29460)
(28953)
创新(28217)
项目编号(26863)
期刊
(108490)
经济(108490)
研究(64989)
中国(52227)
(35931)
管理(33312)
教育(30605)
学报(30290)
科学(30259)
(28022)
农业(25615)
技术(23072)
大学(22500)
业经(21348)
学学(20737)
(20484)
金融(20484)
经济研究(17099)
(14515)
财经(13698)
问题(13534)
图书(13188)
技术经济(12035)
(11926)
(11891)
论坛(11891)
科技(11512)
资源(11488)
商业(11419)
(11410)
共检索到345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邵利敏  乔冰琴  
在国际间互动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形下,如何加强产业链自主安全?中国外向型企业如何筹谋后疫情时代发展,出路何在?基于中国制造企业典型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考察技术创新与其他资源匹配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企业海外产品品质提升路径。实证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产品高品质的必需要素,是企业改变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融入全球价值网络的关键;研发投入与企业有限资源的匹配程度会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可能与路径;企业年龄优势差异下的产品品质标签——品牌价值存在明显不同,经营越久、年龄优势越明显的企业,越能通过一些可见的质量标签传递产品品质承诺信息,来改变、重构现有产品的信息环境,进而影响客户的品牌信念与购买意向。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燕  
本文基于战略一致性理论和战略资源观,利用2011~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分别考察并购战略、差异化战略的资源配置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匹配情况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企业的战略定位与资源匹配在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呈正向关系,这种关系会受到企业并购战略或差异化战略的资源配置偏离行业程度的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是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但在高并购商誉和高战略差异度的战略资源配置情境中呈现出遮掩效应;另外,高融资约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都会明显抑制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叶松  
双循环发展格局是长江经济带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在对其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国家双循环战略下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思路,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引导人口科学流动,强化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统一监督管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整合优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殿云  
双循环发展战略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面对新冠疫情下国内外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各地应进一步增强供应链的可靠性,打造高质量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地缘优势明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年来在确保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保障中贡献突出。安徽省近年来农业生产趋于稳步增长及连接东西部的区位优势,促使其农产品贸易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关注的大背景下,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赵文强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高地具有先发优势、新经济的机遇和国内市场广阔等优势和机遇,同时,也将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大、经济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等方面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深圳需要从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对内经济联系、继续深化改革、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合作等方面入手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蒙天成  周利国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现代流通体系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文章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现代流通体系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体系的演进与内涵、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成效态势,分析制约现代流通体系质量升级的堵点和短板,提出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基于"双循环"加强新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流通发展基础;培育壮大流通体系国际竞争力,增强内外贸新动能;鼓励流通商业模式、业态创新转型升级;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助力流通智慧化转型;整体推动流通体系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原伟鹏  孙慧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样本,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模型,从时空异质性、协同性和传导机制视角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和协同交互效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市场化水平起中介桥梁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育全  
双循环发展战略是引领我国“十四五”时期深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纲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稳定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作用,在双循环背景下农业高质量发展将被赋予新的要求、使命与内涵。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农业发展新动能乏力,国内可耕地面积不足,耕地产能受阻,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农产品出口频遭贸易壁垒。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不断加速涉农企业智慧化智能化转型,创新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积极争取更为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环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婷  卞学字  张明志  
为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释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动能,本研究在统一的CES生产函数框架内,以要素匹配质量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以探讨扭转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新思路。为分析其内在传导机制,探索要素匹配质量的"黑箱",我们以技术匹配指数和技术合意结构为要素匹配质量的代理指标,借助核密度函数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非线性影响:在合理的质量匹配区间内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但在其他取值区间内则不利于TFP提升。且通过面板门槛检验可知,在不同取值区间内,要素价格扭曲通过改变要素匹配质量、进而使其对TFP的影响呈现显著异质性,甚至发生逆转。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提升资本与劳动力匹配质量、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方芳  钟秉林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由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和调整。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出发,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基于此提出现实思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如何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国际国内双循环"如何平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开放与坚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匡远配  张容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延伸和扩展,农村价值显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作为增强内循环能力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战略支点,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双循环"的排头兵。然而,农业农村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的过程中,存在着供需错配导致国内经济低效运转、产业根基不深导致农业产业升级难以启动、农村产业融合度不高导致"四链"难以加速、要素流通不畅导致城乡融合道路受阻、农村改革"内卷化"导致经济发展航向偏离、开放新高地建设滞后导致"双循环"连通不畅等困境。要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供需;增强产业基础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加速"四链"协同;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思维,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农村改革深化水平;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改革,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六个方面探索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出路,以期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