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67)
- 2023(14237)
- 2022(12332)
- 2021(11339)
- 2020(9249)
- 2019(21467)
- 2018(21359)
- 2017(40617)
- 2016(22208)
- 2015(24962)
- 2014(24914)
- 2013(24728)
- 2012(22954)
- 2011(20919)
- 2010(20895)
- 2009(18898)
- 2008(18230)
- 2007(15888)
- 2006(14141)
- 2005(12517)
- 学科
- 济(94516)
- 经济(94427)
- 管理(59847)
- 业(58316)
- 企(46196)
- 企业(46196)
- 方法(38948)
- 数学(33508)
- 数学方法(33156)
- 中国(27387)
- 农(26347)
- 地方(25421)
- 业经(21891)
- 学(20577)
- 财(19360)
- 农业(18150)
- 贸(16223)
- 贸易(16208)
- 环境(15931)
- 易(15624)
- 制(15176)
- 和(15039)
- 技术(14957)
- 理论(14716)
- 银(14331)
- 银行(14280)
- 发(14203)
- 融(13962)
- 金融(13961)
- 行(13774)
- 机构
- 大学(315318)
- 学院(314842)
- 管理(124164)
- 济(123886)
- 经济(121109)
- 研究(110627)
- 理学(107323)
- 理学院(106012)
- 管理学(104202)
- 管理学院(103644)
- 中国(81059)
- 科学(70791)
- 京(68791)
- 所(56336)
- 农(54918)
- 财(54194)
- 研究所(51572)
- 业大(49433)
- 中心(49430)
- 江(46544)
- 范(44516)
- 师范(44087)
- 北京(43817)
- 财经(43327)
- 农业(42950)
- 院(40185)
- 经(39400)
- 州(38001)
- 经济学(35852)
- 师范大学(35742)
- 基金
- 项目(217771)
- 科学(171043)
- 研究(158774)
- 基金(156199)
- 家(136773)
- 国家(135595)
- 科学基金(116011)
- 社会(98745)
- 社会科(93615)
- 社会科学(93589)
- 省(86545)
- 基金项目(83872)
- 自然(75764)
- 自然科(73978)
- 自然科学(73963)
- 划(72876)
- 自然科学基金(72622)
- 教育(72435)
- 编号(65147)
- 资助(63611)
- 成果(52440)
- 发(50451)
- 重点(48983)
- 部(46958)
- 课题(45510)
- 创(45182)
- 创新(42106)
- 科研(41448)
- 发展(40025)
- 国家社会(39991)
- 期刊
- 济(139697)
- 经济(139697)
- 研究(94113)
- 中国(63476)
- 学报(51177)
- 农(50094)
- 科学(47710)
- 管理(45310)
- 教育(39015)
- 大学(38118)
- 财(38037)
- 学学(35649)
- 农业(35351)
- 技术(27687)
- 融(26853)
- 金融(26853)
- 业经(24338)
- 经济研究(21801)
- 财经(19960)
- 图书(18228)
- 业(18135)
- 问题(18122)
- 经(17011)
- 科技(16215)
- 资源(15543)
- 技术经济(15447)
- 理论(15343)
- 现代(14308)
- 商业(14260)
- 实践(14152)
共检索到466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玉彬 石福安
文章运用熵权法-TOPSIS组合权重模型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双循环”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描述性统计、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对其时序演变、空间格局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且在30个省份之间差异较大。(2)研究期内,各省份“双循环”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增长缓慢;时序上,呈现向坐标轴正向扩张的演进趋势,正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空间上,“双循环”发展水平演变非均衡性特征明显,呈现由东向西渐次降低的梯度分布特征。(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效果的外部驱动因素地区差异明显,其驱动因素的作用程度(即关联度)按金融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地区法治化水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递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海彬 邹德玲 吴福象
以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区域单元,选取26项代表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利用熵值法对2001、2006、2011年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比较,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并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显著,并呈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空间集聚特征。西部地区整体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冷点区域,而中部地区逐渐从次冷区域向次热区域转化,发展水平逐渐提升,东部沿海地带则主要处于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从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经济政策、制度等四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认为政府干预程度、交通条件、地方保护、对外开放度和需求能力等因素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演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婵娟 王莹婕 吕优
文章基于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从内循环、外循环、内外一体化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我国“双循环”新格局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Markov链转移矩阵和Moran’s I揭示“双循环”新格局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趋势以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双循环”新格局发展水平和三个子系统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双循环”新格局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最为突出“;双循环”新格局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波动中有所减小,且内外一体化水平极化现象较明显“;双循环”新格局发展水平具有“俱乐部趋同”的特征以及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且具有鲜明的空间集聚特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地 赵炫焯 齐琦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田利军 王丹阳 王杏文 肖瑞阳
探索航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可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测量仪”和“风向标”。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增加安全维度,构建了由30个微观指标组成的航空公司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评价结果显示,燃油效率、服务水平、安全保障是航空公司高质量发展中最重要的表征。以我国45家客运航空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2019年运营数据,采用OLS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索分析航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我国航空尚未进入全面高质量发展阶段,显示出资源依赖和重资产的特征。我国航空公司发展的主体动力仍处于投资驱动阶段,并逐步从资本依赖型发展向技术进步依赖型发展演化。研究结论对推动航空公司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韧 黄渊基 刘莹 潘攀
基于我国31个省域对象,从农业保险规模水平、渗透度水平及供给水平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刻画了2008—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其发展格局进行了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迅速,但区域差异明显,农业保险模式较为成熟的省份优势突出,空间聚集特征较为显著。省域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性呈上升趋势。通过比较,运用空间误差滞后模型分析得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农户收入、补贴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对其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从"点、线、面"着手优化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有助于促进区域农业保险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洁梅 林曾
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区、市)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不断上升,且呈现显著空间分化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相对较低。农业技术研发力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驱动中国省(区、市)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优化农业资源投入结构、健全农村循环经济差异化发展机制、统筹农村绿色低碳资源配置的举措,以期为提升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康耀武 郑艳洁 秦烨
文章运用PVAR方法验证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存在互动效应,并利用物理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度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双循环存在显著互动协调发展关系,不同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中平西低”布局。此外,省际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受科学技术创新、科研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
经济双循环 协调发展 耦合关系 技术溢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康耀武 郑艳洁 秦烨
文章运用PVAR方法验证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存在互动效应,并利用物理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度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双循环存在显著互动协调发展关系,不同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中平西低”布局。此外,省际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受科学技术创新、科研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
经济双循环 协调发展 耦合关系 技术溢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娟 秦放鸣
提高经济效率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文章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经济效率值,发现各区域呈东、中、西递减的分布格局。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因素。为了深入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在测算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对提高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经济发展、绿色环保、公平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只有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协调兼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洋 周鹏飞
文章从数字化基础、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效益4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时序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3—2019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莫兰指数和标准椭圆差对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延展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9年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形态主要表现为“低-高”集聚和“低-低”趋同。数字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32.4395°N—32.6629°N、114.5250°E—115.4509°E这一范围内变动,延展方向由“北—南”走向逐渐朝着“东北—西南”走向演变,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冰冰 赵威 杨慧 杨嫚
从外资、外贸、外经三方面入手,测度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探讨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区域差距在缩小。(2)低水平区和较低水平区范围缩小但始终占据绝对优势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较高水平区、高水平区数量较少且分散,外向型经济逐渐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3)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 HH区数量大幅提高,LL区波动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外向型经济发展热点区主要集聚分布在东南部,冷点区分布在西南—东北一带。(4)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最近一级海港或内河港口的距离、第三产业比重、口岸数量占全省比重、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与最近中心城市的距离、人均财政收入。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中部地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涂玮 黄震方 方叶林 丁洁
旅游发展效率研究是旅游业发展转型期探讨的热点问题。基于2004-201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入境旅游投入产出相关数据,采用修正DEA模型测算了浙江省入境旅游发展效率,并运用变异系数、空间分析方法对浙江省入境旅游效率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在浙江省入境旅游效率时空特征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探讨入境旅游效率时空格局驱动因素,最后利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将浙江省各市入境旅游发展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魏巍
文章使用GML指数构建2011—2020年黄河流域86个城市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指数,并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各城市制造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合作强度,同时辅以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法(QAP)对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合作强度逐渐增强,表现出“马太效应”和“高高—低低”集聚现象;同时合作网络的密度逐渐提升,中上游地区制造业的绿色发展依赖于下游地区的辐射带动。(2)青岛、济南、郑州、西安、鄂尔多斯等城市作为合作网络中的“领导者”和“中心行动者”,影响着制造业合作网络的构建,进而带动其他城市制造业的绿色发展。(3)根据对外依存性将城市划分为外向型、均衡型和内聚型;权力层次上分为核心领导者、次核心领导者、一般合作者和边缘合作者。(4)空间关系、经济效益、政策法规和地区制造业承载力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显著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晨辉 宋晓明 田泽 邢迎春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水平测度 时空格局 空间收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