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08)
2023(9964)
2022(7921)
2021(7244)
2020(5162)
2019(11844)
2018(11421)
2017(21048)
2016(11213)
2015(12276)
2014(12569)
2013(12347)
2012(11986)
2011(11291)
2010(11794)
2009(10961)
2008(10628)
2007(9895)
2006(9236)
2005(8374)
作者
(33468)
(28164)
(27967)
(26399)
(17801)
(13485)
(12445)
(10832)
(10809)
(10064)
(9661)
(9414)
(9071)
(8949)
(8759)
(8624)
(8107)
(8066)
(7976)
(7900)
(7249)
(6836)
(6823)
(6537)
(6365)
(6285)
(6259)
(6207)
(5806)
(5617)
学科
(56752)
经济(56694)
(30339)
(29124)
管理(25669)
地方(21039)
中国(20951)
农业(19765)
(18199)
企业(18199)
业经(17354)
方法(13019)
(12929)
(11435)
(10915)
(10825)
金融(10824)
地方经济(10685)
(10636)
银行(10627)
(10454)
发展(10293)
(10252)
(10198)
数学(10016)
数学方法(9903)
农业经济(9264)
环境(9092)
理论(8368)
(8364)
机构
学院(168702)
大学(163159)
(70693)
经济(68977)
研究(64684)
管理(58891)
中国(49825)
理学(49012)
理学院(48341)
管理学(47585)
管理学院(47260)
科学(37953)
(36032)
(32899)
(32766)
(32463)
中心(29176)
研究所(29063)
(28002)
(26518)
师范(26310)
财经(24182)
农业(23911)
业大(23548)
北京(23385)
(23272)
(22828)
(22029)
(21745)
经济学(21496)
基金
项目(104809)
研究(83252)
科学(82755)
基金(72627)
(62190)
国家(61480)
社会(53790)
科学基金(52003)
社会科(50568)
社会科学(50560)
(43571)
基金项目(37836)
教育(36780)
编号(35610)
(35432)
(30323)
成果(30065)
自然(28899)
自然科(28146)
自然科学(28142)
资助(27616)
自然科学基金(27586)
课题(26210)
发展(25122)
(24661)
重点(24086)
(22152)
(21946)
国家社会(21915)
(21702)
期刊
(97938)
经济(97938)
研究(56309)
中国(44386)
(38032)
农业(25036)
教育(24738)
科学(24441)
学报(23790)
(23009)
管理(22217)
(20981)
金融(20981)
业经(20098)
大学(19157)
学学(18005)
技术(14720)
经济研究(14232)
问题(12536)
财经(11808)
农业经济(10614)
(10317)
(10207)
农村(9945)
(9945)
(9093)
经济问题(8922)
(8681)
世界(8600)
商业(8548)
共检索到279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雅  
“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有助于激发农村市场活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赋予乡村现代化发展重要支撑力,进而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增强内循环最深厚最重要的领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双循环的“排头兵”。通过剖析“双循环”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耦合性,从马克思城乡关系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角度对乡村振兴进行理论溯源,由此提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激发乡村治理高效能,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雪   孟凡平  
新发展格局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从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模式,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全面打造和美乡村。但是不同乡村要素禀赋不同,存在比较大差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区域优势条件差距显著,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差异决定针对不同区域的乡村应该实施不同乡村振兴模式。本文以新发展格局下实施乡村战略为背景,构建了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模式推进总体思路,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县域城镇化带动、农村土地功能型、民俗文化带动式、自然生态型农业现代化引领式、治理有效带动式、农民共同富裕发展式乡村振兴模式,并解析不同模式的内涵,提出了紧抓城乡融合发展机遇,带动乡村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建设;发展新型工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推进乡村振兴模式实施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模式实施提供科学基础与决策支持。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夏诗园  郑联盛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广大、最深厚、最艰巨的地区。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是“十四五”时期需要关注的重大政策议题。本文在简要阐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循环系统关联四个环节、政策目标耦合五个“实现”等角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进行详细探讨。针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存在的一系列有待加强的方面,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姚树荣   陈锴民  
党的二十大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为乡村发展掀起新的高潮。从统筹发展和安全视角来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多维目标的基础支撑。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着“无人种粮、无地种粮、无力种粮”的难题,生态安全面临着“农业发展、乡村建设、资金匮乏”的挑战,社会安全面临着“乡村危机、农民进城、改革冲击”的风险。基于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护发展:一是统筹推进粮食安全保障与农民收入提升,着力强化财政支农、耕地保护、产业强农等政策措施,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二是统筹推进生态安全保障与和美乡村建设,从技术、空间、制度等维度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统筹推进社会安全保障与城乡融合发展,着力破除城乡融合制度障碍,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诗源  郭雅媛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新常态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对“三农”领域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创新性地提出了在新发展阶段将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去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个方面探究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对于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晓平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把握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其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和后劲主要在"三农",乡村振兴的全面推动将成为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广阔天地。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培育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发展质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志琴  
在全国上下推进乡村发展、加速新发展格局形成的情况下,面对国内国际局势乡村振兴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将双循环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乡村发展虽然逐步加快,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素质本身不高、管理制度多年未变较为落后、人均收入较少等问题,很难有大的提升。而双循环作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很好的制度优势和资源转化优势,这些正是乡村发展缺少的。因此,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有结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面对全新的发展格局,双循环的格局应该为乡村振兴提供转型升级的体系、管理制度的革新以及富裕的经济环境。只有做到这些,才算是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本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对双方融合进行阐述,表明融合的必要性和融合方式,为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儒  刘江  王舒弘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娄眉卿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根植于农村、直接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功能的乡村成人学校,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实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背景,探讨了乡村成人学校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时代之机、历史之困与发展之路,为各乡村成人学校新时代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以此实施精准有效成人教育供给,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彭璐璐  
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文章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意义、现有优势及困难所在,探索以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着力加强急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持续加大各项保障力度等四个方面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昕  葛惠芳  
乡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后劲,立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因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从供给与需求两侧,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将游客需求从个人、地方与民族三个层次,阐述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以卖花渔村为典型案例,从文旅产业融合方式的角度,对乡村振兴下卖花渔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要从供需两侧“齐头发力”,掌握目标游客需求,塑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引导文旅消费,从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昕  葛惠芳  
乡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后劲,立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因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从供给与需求两侧,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将游客需求从个人、地方与民族三个层次,阐述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以卖花渔村为典型案例,从文旅产业融合方式的角度,对乡村振兴下卖花渔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要从供需两侧“齐头发力”,掌握目标游客需求,塑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引导文旅消费,从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松涛  张伸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需进一步探讨。基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实践,以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典型代表为分析对象,提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实践模式,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意义。采用内容分析法,阐释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内生动力机制、差异化策略及乡村旅游空间生产能力的意义。其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包括识别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吸引力和塑造品牌文化;差异化策略在于技术创新、关系网络重构和乡村性意义建构;空间生产是由感知下的乡村空间实践、主题化的乡村空间表征和流动性的乡村表征空间共同呈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