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22)
- 2023(15456)
- 2022(12780)
- 2021(12011)
- 2020(10019)
- 2019(22679)
- 2018(22159)
- 2017(42327)
- 2016(22601)
- 2015(25116)
- 2014(24414)
- 2013(23042)
- 2012(20446)
- 2011(18110)
- 2010(17915)
- 2009(16504)
- 2008(15896)
- 2007(13929)
- 2006(11838)
- 2005(10344)
- 学科
- 济(80549)
- 经济(80428)
- 管理(67850)
- 业(62139)
- 企(51605)
- 企业(51605)
- 方法(37039)
- 数学(32584)
- 数学方法(32086)
- 财(25373)
- 中国(24536)
- 农(21962)
- 制(21129)
- 业经(19145)
- 务(16184)
- 财务(16131)
- 财务管理(16090)
- 企业财务(15290)
- 银(15283)
- 银行(15273)
- 体(14649)
- 贸(14554)
- 贸易(14544)
- 理论(14470)
- 行(14462)
- 易(14200)
- 农业(14162)
- 融(14104)
- 金融(14100)
- 学(13669)
- 机构
- 大学(298413)
- 学院(296048)
- 济(119849)
- 经济(117364)
- 管理(116189)
- 理学(100365)
- 理学院(99353)
- 管理学(97480)
- 管理学院(96907)
- 研究(90876)
- 中国(72181)
- 财(61164)
- 京(60202)
- 科学(51726)
- 财经(48122)
- 经(43852)
- 中心(43838)
- 江(43480)
- 所(41391)
- 范(40411)
- 师范(40068)
- 业大(39119)
- 农(39051)
- 经济学(38044)
- 研究所(37274)
- 北京(37268)
- 财经大学(36215)
- 州(34508)
- 经济学院(34247)
- 院(34117)
- 基金
- 项目(204488)
- 科学(163937)
- 研究(156134)
- 基金(149762)
- 家(127973)
- 国家(126882)
- 科学基金(111600)
- 社会(101537)
- 社会科(96129)
- 社会科学(96107)
- 省(79554)
- 基金项目(78743)
- 教育(74997)
- 自然(69859)
- 自然科(68305)
- 自然科学(68288)
- 自然科学基金(67036)
- 划(66913)
- 编号(63791)
- 资助(59566)
- 成果(52588)
- 部(46617)
- 重点(46184)
- 课题(44414)
- 制(43975)
- 创(43825)
- 发(43052)
- 国家社会(42184)
- 教育部(41594)
- 创新(40842)
- 期刊
- 济(126953)
- 经济(126953)
- 研究(89894)
- 中国(60828)
- 财(49417)
- 管理(44036)
- 教育(41720)
- 学报(39990)
- 科学(38069)
- 农(35495)
- 大学(33519)
- 学学(30718)
- 融(30419)
- 金融(30419)
- 技术(26757)
- 财经(23948)
- 农业(23817)
- 业经(20746)
- 经(20553)
- 经济研究(20480)
- 问题(16136)
- 财会(13879)
- 版(13864)
- 理论(13679)
- 图书(13611)
- 贸(13276)
- 技术经济(12875)
- 科技(12673)
- 统计(12392)
- 实践(12345)
共检索到437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金晨 李阳杰
随着全社会退休政策改革的推进,高校原已实施的延迟退休制度面临调整。基于国家层面与“双一流”高校共78份退休管理文件,结合26名“双一流”高校年长教师的深入访谈,采用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研判当前“双一流”高校实施延迟退休制度的潜在风险。一是制度规定的退休年龄节点与高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二是教师延迟退休管理中刚性规则泛化,且呈现科研一元性的价值取向,导致高校年长教师学术劳动的“异化”;三是教师在延迟退休期的职责被固化,无法适应教师对年龄角色的期待。上述发现揭示了高校教师延迟退休制度潜在风险背后,生产性老龄观与积极老龄观的博弈。为此提出三方面的治理路径:丰富延迟退休制度的“年龄集合”、拓展高校年长教师的“权利象限”、重塑高校年长教师的“人物画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璟
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世界性难题,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制度不完善严重制约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延迟退休作为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措施,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也开阔了我国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思路。当前,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可持续面临诸多挑战,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对养老保险制度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双向影响。应扬长避短、多措并举建立弹性自选激励机制,与其他改革协同推进,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养老保险制度 延迟退休 老龄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邹铁钉
本文运用养老金缺口度量模型对比分析了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政策效果与就业效应,并运用中国1997-2015年间的数据对两种养老改革的效果作了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延迟退休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养老金亏空问题,其不但会降低现存工作代在退休后的养老待遇,还会加重延迟退休到期以后若干新生代的养老负担;对新增劳动力也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不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结构性矛盾,并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而并轨养老保险制度的效果则要好得多,无论是平衡养老财政预算,还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都具有明显优势。当前优先考虑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择期推进延迟退休的改革策略,比较切合中国国情。具体改革措施可依据不同群体的年龄结构、不同单位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相机抉择。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邹铁钉
本文运用养老金缺口度量模型对比分析了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政策效果与就业效应,并运用中国1997-2015年间的数据对两种养老改革的效果作了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延迟退休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养老金亏空问题,其不但会降低现存工作代在退休后的养老待遇,还会加重延迟退休到期以后若干新生代的养老负担;对新增劳动力也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不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结构性矛盾,并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而并轨养老保险制度的效果则要好得多,无论是平衡养老财政预算,还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都具有明显优势。当前优先考虑养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瞿婷婷 易沛
采用多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参保人退休时间选择的影响,明确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与参保人退休时间的自主选择是否一致,结果表明,如果现行制度的养老金替代率上升1%,男性倾向于按时退休,而女性选择延迟退休的概率提高6.15%,意味着制度仅对女性参保人主动选择延迟退休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年度内养老金的待遇向上调整的次数越少,参保人越倾向于延迟退休。参保人延迟退休的倾向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变动比对待遇调整次数的变动更为敏感。为配合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顺利实施,建议适当提高女性参保人的养老金替代率,适度减少其待遇调整次数;完善工资和养老金待遇的增长机制;体恤灵活就业人员和失业、下岗人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姜春力
我国退休制度自创立以来,经历了创建、调整和改革创新三个历史时期,在制度框架和具体规定方面逐步完善。当前退休制度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法定退休年龄偏低,提前退休现象普遍,养老金收支陷入困境,退休权利义务不对等,退休制度缺乏弹性,退休年龄存在较大差异,退休制度法制化程度低,非正规退休现象屡禁不止,国民缺乏老龄化和养老金教育,大龄人员就业服务准备不足。
关键词:
中国退休制度 延迟退休年龄 养老保险制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锐 晏理慧子 朱雅婷
文章从延迟退休激励视角比较部分积累制与"公积金制"的差异,引入养老金收益率作为选择标准,通过两期OLG模型和精算模型对养老金制度进行结构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命周期财富选择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苏州工业园区参保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比苏州市延迟近两岁,基于这一事实的理论分析表明,职工历史缴费情况会影响退休行为;制度内生激励效应导致两种养老金制度下实际退休年龄出现差异,缴费工资、缴费月数等制度因素对两地职工的退休激励效果不同,同等条件下低人力资本群体更倾向于提前退休。因此,养老金制度优化应考虑职工的劳动贡献并关注个体异质性对激励效果的影响。相对于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建立制度内生激励机制、优化养老金制度结构或许是更优的选择。
关键词:
部分积累制 公积金制 延迟退休激励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相里静 严成樑
理解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对于制定老龄化政策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构建基于研发(R&D)创新增长的跨期迭代模型(OLG),将代际人力资本作为内生传导机制,引入混合养老保险体系刻画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过总量人力资本增长效应、创新增长效应和中间产品增长效应三条机制影响经济增长。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两种制度产生的总量人力资本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延迟退休使得经济增长率下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使得经济增长率上升。鉴于此,本文还考察了两种制度同时实施的经济增长效应,发现老龄化社会要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应关注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间的联动关系,两种政策配合使用以实现更好的经济增长效应。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于鹏 宋瑶 樊益中
资本在市场上的有效配置有赖于公平严格的入市和退市制度,近些年来我国退市制度不断完善,本文以2009~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2012年退市制度变革对审计延迟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该退市制度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审计延迟。机制分析表明,该退市制度有助于提高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和内部治理水平,降低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从而说明退市制度从这些途径影响了审计师行为,进而降低了审计延迟。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的样本中退市制度对于审计延迟具有更显著的抑制效应。本文从新的角度丰富了审计延迟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为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提供了审计市场层面的思考。
关键词:
退市制度 审计延迟 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胡德鑫
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范式,从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对比的角度,着重探究地方高校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面临的发展困境。研究发现,在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逻辑的相互交织、彼此影响下,与中央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应该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作为,准确把握合理定位发展目标、精准打造特色学科、人才培养突出应用以及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的办学思路。进一步,面对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应着重通过以学科特色带动发展、以服务地方引领发展、以优质师资助力发展、以开放办学优化发展,切实提高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石晨曦
构建个人养老金财富精算模型,从“激励中性”视角研究个体养老金财富的奖惩机制设计,在保障适度原则下测算奖惩因子,评估奖惩机制对个体福利及保障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劳动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均能获利,但存在性别差异。第二,征缴率的提升将提高个体养老金财富精算现值并缩小性别差异;征缴率的提高将提升养老保险保障程度,对年轻人的提升程度更大,但退休待遇提升导致的代际转移会加剧劳动不公平。第三,男性、女性的奖惩区间分别为[-6.41%,8.61%]和[-3.39%,4.71%]时,会出现因延迟或提前退休的“潜在损失”和 “不当得利”。为此,建议优先考虑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同时提高女性养老金待遇水平;激励约束相容的养老金机制设计要关注对个体福利的实际影响,而非单纯的奖惩力度;坚持精算中性,加强养老金制度改革效果评估;配套实施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守住生存公平底线,保障劳动公平。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锐 贾敏雪
评估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福利不平等情况并对延迟退休中养老金福利不平等的变化进行预测,符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要求。文章通过构建城镇职工养老金福利模型、使用个体微观模拟和RIF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金福利比较平等,性别是对基尼系数影响最大的个体特征。接着,文章按照刚性男女同龄退休、刚性男女差龄退休、弹性退休、带有奖惩措施的弹性退休四种思路,设计了九种延迟退休制度。通过模拟发现,延迟退休普遍使得养老金福利不平等程度增加,带有奖惩措施的弹性退休制度增加幅度最小、对个体养老金福利的损害程度最低。据此,文章建议实施带有奖惩措施的弹性退休制度,分担延迟退休改革成本,对养老金福利“少补多削”。
关键词:
养老金福利 不平等 延迟退休 弹性退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姜春力
发达国家养老体制主要有大陆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个人积累市场模式三种,其共同特点是政府提供基本养老金、雇主提供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的做法是,根据国民平均预期寿命调整法定养老金领取年龄,允许提前退休领取部分养老金,调整男女退休年龄逐步到相同,建立弹性退休工作激励机制。发达国家养老制度改革的经验是,调整养老金结构与促进大龄人员就业并行,循序渐进地提高法定养老金领取年龄,男女领取养老金年龄逐步趋于一致,推行弹性退休制度,完善退休年龄改革配套措施。
关键词:
发达国家养老制度 延迟退休年龄 养老制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宾齐
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同时受到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双重作用,并且在这两种环境之间排列成一个"连续谱"(Meyer&Rowan,1977)。在技术环境中效率机制起作用,而在制度环境中合法性机制起作用。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可以用绩效评价指标中可量化的比例(量化率)来表示组织受这两种环境影响的程度。据此,把高校内部组织(处级机构)分为强制度弱技术型、强技术弱制度型和中间型三类,为科学制定高校内部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对样本的系统分析,证明了斯考特(Scott)按照组织所受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影响程度强弱对学校组织类型的界定:学校属于强制度弱技术型组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倩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审视我国当前教师教育制度,并试图从外在制度环境和内在制度结构两方面对建立教师教育认证评价制度的体制基础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度建构展开合理性论证。在此基础上,又以合法性机制为主轴,从法律框架、规范标准、文化认知三个层面来讨论制度建构的可能方案与可选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