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71)
2023(17411)
2022(14976)
2021(13976)
2020(11906)
2019(27478)
2018(27046)
2017(51887)
2016(28035)
2015(31878)
2014(31743)
2013(30868)
2012(28122)
2011(25119)
2010(25059)
2009(22619)
2008(21893)
2007(19222)
2006(16771)
2005(13986)
作者
(77679)
(64616)
(64001)
(61164)
(41202)
(31112)
(29191)
(25346)
(24725)
(22980)
(22229)
(21720)
(20453)
(20094)
(19930)
(19714)
(19275)
(19005)
(18632)
(18505)
(15829)
(15774)
(15686)
(14872)
(14446)
(14360)
(14296)
(14178)
(12958)
(12740)
学科
(109690)
经济(109561)
管理(79620)
(73194)
(60560)
企业(60560)
方法(52533)
数学(46143)
数学方法(45507)
(30572)
中国(29816)
(29424)
地方(25080)
业经(23911)
(22465)
农业(20515)
(19350)
理论(18855)
(18532)
贸易(18517)
(17918)
(17558)
财务(17472)
财务管理(17434)
(17026)
技术(16901)
环境(16839)
企业财务(16538)
教育(15813)
(15302)
机构
大学(384675)
学院(380611)
管理(151891)
(148326)
经济(144813)
理学(132079)
理学院(130636)
管理学(128076)
管理学院(127391)
研究(123345)
中国(90764)
(81076)
科学(76276)
(68815)
(59728)
(59591)
中心(57710)
业大(57172)
(56732)
财经(55008)
研究所(54358)
(52682)
师范(52223)
北京(50710)
(50289)
农业(46034)
(45843)
(45612)
经济学(44631)
师范大学(42085)
基金
项目(267488)
科学(210663)
研究(197938)
基金(192975)
(167376)
国家(165773)
科学基金(143587)
社会(123619)
社会科(117011)
社会科学(116977)
(106062)
基金项目(102367)
自然(93551)
教育(93470)
自然科(91392)
自然科学(91367)
自然科学基金(89684)
(88288)
编号(81550)
资助(79782)
成果(66343)
重点(59736)
(59124)
课题(56717)
(56193)
(55512)
创新(51650)
科研(51312)
教育部(51304)
大学(51148)
期刊
(158762)
经济(158762)
研究(111428)
中国(79205)
学报(59772)
管理(54989)
科学(53997)
(53446)
(52964)
教育(52714)
大学(46640)
学学(42770)
农业(37104)
技术(35299)
(30259)
金融(30259)
财经(26190)
业经(26164)
经济研究(24766)
图书(24543)
(22341)
问题(20148)
(19575)
科技(18199)
(18002)
理论(17540)
技术经济(17503)
书馆(17029)
图书馆(17029)
统计(16891)
共检索到559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莉萍  王严淞  卜尚聪  
对某顶尖"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专项计划"名额分配机制的分析发现:在省级层面具有"倾斜性",经济与教育更加落后的省份获得了更多名额;政策在县级层面具有"选拔性",经济与教育发展更好的贫困县获得了更多名额;在中学层面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名额在县内高中间的分布并未过于集中;在学生层面具有"补偿性",几乎所有被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均低于统招分数线,且农村学生和贫困生占比远高于其他招生类型。"国家专项计划"有利于公平且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但名额较少限制了其对弱势群体的辐射力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熊静  杨颉  
实施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是近年来我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改善重点高校学生结构的重要举措。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考察专项计划生群体入校后的学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专项计划生群体入校后的学业适应状况不容乐观,其在"课程设置""目标规划""时间安排""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五个维度上与非专项计划生之间的适应差距最大,且总体学业适应不良的学生比例偏高、过渡适应期较长;在家庭背景相似的情况下,学业投入程度、院校环境支持以及压力应对方式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专项计划生的总体学业适应水平。建议高校开展入校前学业准备与指导项目,扭转专项计划生错位的大学认知观念;营造支持性的校园学习环境,弥补专项计划生薄弱的学业基础;拓宽师生互动机会与渠道,提升专项计划生的学业投入程度。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璐璐   刘娟娟   郭菲   赵琳  
基于2020年对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生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由导师、研究团队和院校构成的研究共同体在博士生学术品格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导师的师德师风及其在博士生学术成长关键期的指导对于提升博士生的学术品格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团队积极的学术氛围及博士生在团队中的科研参与在其学术品格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院校的学术氛围营造和硬件资源支持对于博士生学术品格的形成亦具有比较重要的塑造作用。故须重视研究共同体对博士生学术品格的濡化功能,充分发挥研究共同体在提升博士生学术品格中的促进作用。为此应构建和完善“导师-研究团队-院校”三位一体的研究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博士生成长环境;同时,以增强博士生学术参与、加强导师关键期指导、营造包容互助的研究团队氛围、强化院校支持为切入点,涵育博士生的学术品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聪聪  朱新卓  
高等教育扩招并没有扩大处境不利学生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阶层分化研究无法解释为何有一部分处境不利学生可以实现学业抗逆。为探寻处境不利学生实现学业抗逆的影响因素,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16位来自"双一流"建设大学和11位来自职业技术学院的农村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历程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实现学业抗逆的处境不利学生自身有勤奋和自制的个人特质;家庭先严后松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以学业为重的惯习和上述个人特质;学生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取的优质中学入学机会和资源弥补了其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汪梦姗  马莉萍  
基于12所"985"高校2009到2013年招生名额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扩招"大背景下,重点高校的招生规模稳中有升,但平均入学机会指数逐年降低,考生进入高校所需的能力则逐年攀升;不同地域重点高校入学机会指数差异明显,重点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的基尼系数均高于0.4水平,但各大高校在招生名额的地域分配上具有一定互补性;当前高校考生能力指数与入学机会指数不相一致,且不同地域间差异巨大。为实现公平和均衡,应进一步提高人口大省和经济落后地区的重点高校招生名额,在明确和限制重点高校属地招生名额的同时,给予高校基于生源质量、学科特色等因素的调整自主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雪梅  
以混合研究方法探究教师科研合作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质性资料分析建构教师科研合作影响因素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 945份调查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优势(行为态度)、学科文化(主观规范)、学术评价制度(主观规范)与组织资源(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合作意愿的中介作用显著间接地影响教师合作行为,其中学术评价制度发挥显著负向作用。因此,建议高校优化学术评价制度,提供教师合作的机会与平台,尊重教师科研合作的自组织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雨柯  符刚  
农村小额信贷是我国扶贫济困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党中央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是推动城镇发展的支柱,也是不断帮助农村建设、农业开发以及农民脱贫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兴文县农信社的2014年度小额信贷获得农户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同时利用离散变量二元probit模型,对申请农户的基本信息中影响可获得性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农户的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长期在外打工人数、资产总值、社会评价和行为信用记录等对于小额信贷的获得具有影响。因此,拓展农信社小额贷款交易范围、改善地区信贷环境、提高农户信用意识、实现农户贷款方式多样化是促进地区小额信贷环境改善和推动农村区域发展重要方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范晓婷  刘佩琪  张茂聪  
对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5地1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进行分析,从实施细则的共性与差异中凝练评审共识,探究高校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面临着实施细则专门性不足、分类评价理念彰显不足、对刚入学的新生评价方式有待商榷、信息公开程度不足等现实困境。认为进一步制定完善的校级评审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机制、重新审视新生参与评选的必要性、实施申请人公开答辩与差额评选等优化路径等,以深入推进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助力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与高校"双一流"建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国兴  
以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以统招生为比较对象,以GPA和"挂科"数量为学业表现的指标,分析"双一流"高校专项生的学业表现、发展及来自学习环境的影响。整体地看,专项生和统招生的GPA确实存在差异。但是,当以农村统招生为参照对象时,二者GPA的差异几乎消失。当使用"挂科"数量作为指标时,专项生和整体统招生的差异减少,而且,专项生和农村统招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管是GPA还是"挂科"数量,尽管专项生一直呈跟跑之态,但与统招生的差异不断缩小。学习环境对学业表现有显著的统计影响。不过,不同学习环境因素对不同本科生群体的影响不同,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对专项生学业没有统计影响。这些结果对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汪雅霜  王雅晶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研究生学习经历调查数据,从公平性和效率性视角出发,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申请–考核"制所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毕业院校上并不占优势,但他们却有着更高的学术志向;"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的科研产出高于其他招生方式博士研究生,且这种差异在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群体中更显著。建议高校继续推行"申请–考核"制改革,弱化对申请者院校背景的考察;关注学科差异,探索多样化的人文社科专业博士研究生选拔方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白珺  
当前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高校财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财务表现。二级学院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主战场,其发展前景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从当前高校对二级学院预算分配的主要困境出发,以《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高等学校》为指导,构建二级学院教育成本核算体系,进而为预算分配提出创新思路与方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国兴  李梅  
本文以134所"双一流"高校的7089个本科专业的官方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本科课程综合改革的现状和效果。结果显示:实施本科课程综合改革的专业仅占全体的5%多,整体规模较小,但方式多样,采取大类培养的专业数量最多,其次是实验班和基地班;改革规模和方式呈现明显的专业门类、高校类型和所在地区的差异,与传统课程相比,综合改革后的本科课程的教学效果确实较好;不同类型的课程综合改革的教学效果略有差异,但不具统计显著性。这要求高校既要尽快扩大课程综合改革的规模,又要重视效果分析;以实际效果为准绳,选择最优改革方式;结合多种因素考虑教学效果,大类培养方式显然最优。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许志勇  杨青伟  贾银芳  曹记峰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背景,研究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从课程教学面临的新形势,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及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财务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提升路径等方面进行本科一流课程建设探究,以期为本科一流课程建设以及本科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莉萍  冯沁雪  
利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开发的批判性思维标准化测量工具,面向国内某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追踪调查,并探究各类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顶尖高校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优于美国学生的整体水平,但呈现“多高原少高峰”的特征;家庭背景好、理工科和跨学科专业的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更强;在各类高影响力教育实践活动中,本科生科研和研究方法类课程能显著促进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且不同类型的实践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异质性影响,鼓励和支持本科生提高在上述活动中的参与是有效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慧睿  董新  蒋凯  
国际流动是研究生建构国际学术网络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大学为例,探究"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通过联合培养、短期访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建构国际学术网络的特点与意义。北美和欧洲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建构国际学术网络的主要目的地地区,研究生国际学术网络建构以与一流大学交流为主,并且存在学科差异。国际学术网络建构有利于实现研究生专业社会化,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并促进科研质量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研究生国际流动和国际学术网络建构,有利于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