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89)
2023(17717)
2022(15056)
2021(14215)
2020(11687)
2019(26746)
2018(26538)
2017(49239)
2016(27843)
2015(31322)
2014(31400)
2013(30197)
2012(27619)
2011(24995)
2010(25505)
2009(23288)
2008(22488)
2007(20341)
2006(18121)
2005(15952)
作者
(76842)
(63387)
(63014)
(60247)
(40594)
(30300)
(28945)
(24789)
(24261)
(23124)
(21685)
(21277)
(20236)
(20179)
(19700)
(19619)
(19014)
(18771)
(18333)
(18313)
(15993)
(15789)
(15334)
(14618)
(14325)
(14210)
(14179)
(14077)
(12705)
(12538)
学科
(100731)
经济(100635)
管理(77532)
(68966)
(57717)
企业(57717)
方法(41345)
数学(35004)
数学方法(34469)
中国(33316)
(28870)
(26125)
教育(25773)
地方(25281)
业经(23464)
(23313)
理论(21238)
(19429)
农业(19006)
(18423)
贸易(18409)
(17831)
(16919)
(16792)
技术(16753)
环境(16308)
(15867)
财务(15777)
财务管理(15752)
(15443)
机构
大学(379629)
学院(375894)
管理(143410)
(140822)
经济(137148)
研究(129778)
理学(122957)
理学院(121478)
管理学(119194)
管理学院(118465)
中国(92629)
(82998)
科学(79419)
(66987)
(64670)
(60142)
师范(59732)
(58758)
研究所(58525)
中心(58274)
(56068)
北京(53445)
业大(52715)
财经(52082)
师范大学(48103)
(47954)
(47544)
(47194)
教育(45055)
技术(43932)
基金
项目(250866)
科学(197789)
研究(192740)
基金(176509)
(152078)
国家(150662)
科学基金(129081)
社会(117429)
社会科(110992)
社会科学(110965)
(100106)
教育(94507)
基金项目(92415)
(84989)
编号(82443)
自然(82012)
自然科(80021)
自然科学(80002)
自然科学基金(78502)
资助(72268)
成果(70247)
课题(59775)
重点(57413)
(55697)
(55044)
(51946)
项目编号(50509)
(49087)
教育部(48238)
创新(48102)
期刊
(161092)
经济(161092)
研究(121182)
中国(86882)
教育(76991)
学报(55434)
管理(53669)
科学(51138)
(50686)
(50419)
大学(43312)
学学(38330)
技术(36833)
农业(35427)
(31665)
金融(31665)
业经(26889)
图书(25131)
经济研究(25063)
财经(24381)
(20876)
职业(20007)
问题(19764)
(18608)
(18443)
论坛(18443)
书馆(17534)
图书馆(17534)
科技(17281)
理论(17003)
共检索到577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越  
一流学科建设是建设"双一流"的核心内容。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现离不开大量高水平的人才作为后盾。研究生是构建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组成人员,对研究生的教育必须通过更高质量的教学水平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目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很多高校研究生教育却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更表现在具体的教育形式和科研方式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充分挖掘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具体的提升策略。以"双一流"建设这一基本内涵为出发点,着重分析"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的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策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钋  金红昊  刘海骅  
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提供支持性的制度环境,学生资助体系是其中关键一环。在"后扶贫时代","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依托于对学生贫困状态的准确判断,但是学界缺乏对相对贫困学生群体的科学识别。基于相对贫困理论与可负担性原则,对研究型大学贫困生常用认定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并采用"全国高校学生教育支出调查"数据比较上述识别方法的效果。研究发现收入法、支出法、收入-支出双指标差值法和比值法在高校贫困生认定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模拟分析表明,通过调整相对贫困线标准,有望提升双指标比值法的识别精度,从而更为科学地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相对贫困学生群体。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耿有权  
认为"双一流"建设内涵十分丰富,但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研究生教育;探讨了"双一流"的使命引领、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体制保障、环境优化等对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并就推动一流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程伟华  张海滨  董维春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构建了来华留学研究生"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发展质量"四维分析框架,对来华留学在读研究生与毕业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调查显示,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生源质量不理想、课程前沿性不足、跨学科课程数量不足、双语教师不足、培养过程监管形式化、职业指导不足、思想道德素养和身心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提升招生宣传有效性,吸引优质生源来华留学;加强国际化内涵发展水平,提升国际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培养制度建设,强化国际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健全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满足国际研究生个体成长成才需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辉  
"双一流"建设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捉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实践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仍有提升空间,主要是惠及范围有限、运行模式简单、资源配置不均衡,师生主体地位不强,教育效果有待提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以"一流"标准和更全面的视角看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加快建立供给侧和需求侧间的沟通对话机制,搭建高校间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平台,突破"两线分立"思维,协同推进师生国际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慧睿  董新  蒋凯  
国际流动是研究生建构国际学术网络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大学为例,探究"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通过联合培养、短期访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建构国际学术网络的特点与意义。北美和欧洲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建构国际学术网络的主要目的地地区,研究生国际学术网络建构以与一流大学交流为主,并且存在学科差异。国际学术网络建构有利于实现研究生专业社会化,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并促进科研质量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研究生国际流动和国际学术网络建构,有利于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振祥  储节旺  
[目的/意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给区域内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为高等院校的知识协同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新的局面。[方法/过程]以长三角“双一流”高校为对象,构建了“双一流”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较为客观的熵权TOPSIS模型设置指标权重、测算各“双一流”高校2013-2017年的知识创新能力,并以长三角一体化为视角,分析提升长三角“双一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对策。[结果/结论]结果显示:一流高校相对于一流学科高校而言知识创新能力更强;各高校的知识创新投入、产出能力不相匹配;长三角“双一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能力差距悬殊,并且呈现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最终会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产生高校知识创新的“马太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在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提升“双一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协同一体化发展。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促进知识创新协同一体化的高校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并从转变知识创新观念、制定发展规划、建立高校知识创新联盟这个三个方面提出高校知识创新协同一体化发展对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蔡劲松  刘建新  马琪  聂晨  
以北京某“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对2017—2021年五年间该校非全日制MPA上线考生的生源质量及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对其深造动机及择校因素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五年间生源结构在生源年龄、毕业院校、工作单位及专业背景等特征方面呈现出较明显差异;生源质量逐年呈整体提升趋势,且在不同生源特征下体现出显著差异;生源读研深造动机主要表现在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工作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维度,升学择校因素则主要体现在“成本-收益”考量、办学品牌认同、专业设置对口等方面。据此对提升非全日制MPA研究生招生及培养质量,提出了路径优化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许晓东  赵幸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呈现出权力从政府行政控制为主走向多元共治、制度从实践探索走向完善创新、文化从遵从走向自觉自信的新特点。然而,实践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面临着权力失衡、制度局限、文化遵从的现实困境,这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实施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为此,应从治理呈现、制度创新、文化自觉三个维度重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洪玉管  
本文基于教育部学位中心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结合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入选"双一流"的情况,构建了2012—2017年间学科发展绩效对比分析框架,借此分析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可行策略。研究表明,共建基础、办学定位、共建形式与共建力度是影响共建成效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曹妍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跨学科研究发展,突出学科交叉以顺应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知识转化和知识生产模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理性行为理论对我国42所首轮"双一流"高校的学者跨学科研究行为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结合跨学科特征的层次,分析不同的跨学科研究策略。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学者跨学科行为的主要推动因素为学者的跨学科背景以及学者自主的探索意愿,而跨学科平台组织与项目制度支持仅有微弱作用;具体到跨学科策略,其主要受制于学科特性,人才培养和与学术共同体的交流活动、职称评定以及绩效激励更多地推动文献综述等浅层的跨学科行为,而跨学科平台组建和项目制度将促进研究方法与理论方面的跨学科行为。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旭  郭心雨  刘磊  
【目的/意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评价指标,而博士研究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博士生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管理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13个门类之一,研究管理学博士生高水平论文发表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选取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D大学2009~2019年的管理学毕业博士生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管理学博士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影响因素。【结论/发现】导师科研能力、学习方式、出国/出境培养经历对管理学博士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有正向影响。入学年龄、导师社会服务能力对管理学博士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有负向影响。此外,毕业条件和硕士就读学校类别没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提升管理学博士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武成  
大学国际化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对外交流合作是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与路径。在“双一流”建设中,高等学校应从战略的高度理性认识与把握对外交流合作的作用与意义,充分认识科学、有效的对外交流合作之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明确目的并制定一体化的对外交流合作战略规划;知己知彼,选择合适的交流合作对象;统筹兼顾,确定适当的交流合作内容与形式;全面质量管理,建立长效的对外交流合作管理体制与机制。如此国际交流合作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大学真正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余利川   夏凡婷   金付洁   马腾远  
通过对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官网发布的研究生清退预警公告展开深度编码,从预警指标、预警程序、预警趋势、预警学科、预警时间五个维度揭示研究生清退预警的基本动向;并反思其清退预警实践中存在预警指标简化、偏重于末位预警,预警程序不明、被动接受式预警,预警导向同构、依附于外部政策,预警轻差异性、偏离学科自主性,预警救助不足、预警窗口期过短等问题。提出优化“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清退预警机制,应优化预警指标、预警节点向前移,完善预警程序、重视预警反馈,重视学科差异、回归预警自主性,加强预警救助、调整预警缓冲期。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宏伟  王玮  
开展"双一流"建设,学科是基础和关键,人才培养是核心,研究生教育对"双一流"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观察研究生教育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崛起的历史现象,分析人才成长的规律,总结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等两个方面对学科发展具有高端引领作用。据此,结合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营造环境、开拓创新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介绍了在该理念指导下创建一流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改革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