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35)
2023(11451)
2022(8956)
2021(8269)
2020(6539)
2019(14708)
2018(14463)
2017(26815)
2016(15398)
2015(17323)
2014(17417)
2013(15939)
2012(14727)
2011(13247)
2010(13954)
2009(12955)
2008(11952)
2007(11012)
2006(10298)
2005(9780)
作者
(40518)
(33496)
(33189)
(32065)
(21496)
(15853)
(15511)
(13230)
(12788)
(12302)
(11333)
(11184)
(10847)
(10689)
(10676)
(10617)
(9959)
(9933)
(9864)
(9571)
(8691)
(8228)
(8155)
(7771)
(7720)
(7647)
(7565)
(7525)
(6870)
(6819)
学科
(49657)
经济(49611)
(38047)
管理(37516)
中国(30298)
(29784)
企业(29784)
(26250)
金融(26249)
(24421)
银行(24409)
(23723)
教育(20284)
(18570)
(15968)
方法(15357)
(15109)
地方(14442)
业经(14286)
数学(13332)
数学方法(13048)
农业(12624)
理论(12465)
中国金融(11259)
(10857)
(10801)
(10639)
(9867)
财务(9829)
财务管理(9815)
机构
大学(200515)
学院(200035)
(78207)
经济(76083)
研究(74404)
管理(68212)
中国(58547)
理学(56989)
理学院(56296)
管理学(55129)
管理学院(54721)
(43969)
科学(41720)
(39713)
(37141)
中心(35319)
(35316)
师范(35067)
(33460)
研究所(33365)
教育(32371)
(31257)
财经(30016)
北京(28868)
师范大学(28317)
(27174)
(27013)
(26773)
业大(25240)
技术(24909)
基金
项目(124143)
研究(101151)
科学(98733)
基金(85252)
(72608)
国家(71769)
社会(61710)
科学基金(60905)
社会科(58268)
社会科学(58255)
教育(52713)
(50850)
编号(44430)
(43768)
基金项目(42774)
成果(39800)
自然(35542)
资助(34964)
自然科(34752)
自然科学(34745)
课题(34490)
自然科学基金(34127)
(29844)
重点(29627)
(28984)
(28410)
(27393)
项目编号(26771)
(26391)
规划(26124)
期刊
(90437)
经济(90437)
研究(74224)
教育(54517)
中国(53116)
(37344)
金融(37344)
(30263)
(29644)
学报(26138)
管理(26072)
科学(24137)
大学(21459)
技术(20691)
农业(19840)
学学(18554)
业经(14925)
财经(14763)
职业(14626)
经济研究(14361)
(12762)
问题(11370)
(10958)
论坛(10958)
(10176)
(9890)
(9733)
国际(9653)
技术教育(9443)
职业技术(9443)
共检索到332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兆信  李远煦  万荣根  
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城市融合问题逐渐呈现内卷化特点。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适应城市的"内生力",创造"去内卷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融合教育的关键。应严格落实政策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构建支持网络。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鲍国光  俞彩霞  
在城市化进程中,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是每个城市的重要责任,也是事关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而且,在保证随迁子女有学上的基础上,确保他们能够融入当地学校,幸福成长,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和合教育"是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生进行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四个"和合教育"模块的设计与组织,总结"和合教育"的实践逻辑,即"尊重—平等—融合"内在机理的形成,并提炼出"和合教育"的实践原则,以实现两类学生的共同进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为同类学校的幸福学校创建提供教育借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当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存在着诸如"物化观"、"同化观"、"福利观"等主要问题,未能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公平。解释学视角下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就是城乡两类群体的对话,从而实现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具有关系性、平等性、批判反思性、互惠性与情感性等特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融合的实现需要学校文化的创设、学校规范的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变革。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吕慈仙  
文章选取了杭州、福州等9个属于异地高考政策"率先突破型"的城市,对1350名初二随迁子女进行问卷调查,从身份融合、心理融合和文化融合三个维度考察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现状,并且探索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的网络资源、社会闭合与社会融合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随迁子女的家庭网络资源、父母教育参与程度、代际闭合程度对其社会融合有正向影响;异地高考政策的认知程度、公平感知以及影响程度对其社会融合亦有正向影响;异地高考政策在随迁子女家庭网络资源、父母教育参与程度、代际闭合程度与社会融合之间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罗云  
本文通过对美国外来宾夕法尼亚州斯泰特科利奇学区以及收音机公园小学的田野调查,探讨了美国学校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儿童的教育在宏观制度与微观实践中的特点及对社会融合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回应本土问题,从比较的角度检讨了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实践中在"社会融合"定义及相关实践逻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能的新路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光陆  
目前由于缺乏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的本体研究,导致诸多学校教育融合的方法相互矛盾,甚至阻碍了真正的融合;解释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融合是一种对话,其目的在于共同发展,前提在于批判反思,过程需要情感投入;解释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融合可有效促进融合参与者认知的共同发展、身份与社会关系的重建以及教化的提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真正的学校教育融合需要超越"物理性"的融合,走向心理与文化的融合,需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具有复杂的层级体系,既包括对自己社会角色及其归属的认识,又包括对他人的交际方式、生活与学习方式、价值观以及语言等的认识。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需要构建平等的交际环境、发挥"关键他人"的作用和实现城乡文化的对话。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云彦  褚清华  
从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轨迹可以发现,职业流动促进了其能力形成,这种能力对促进城市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进城务工人员比较务实的职业定位与发展期望,本文运用湖北、河南3县的调研数据,对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家庭禀赋、流动特征对外出务工人员实现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影响显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社会支持等职业上升的能力形成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不同代际进城务工人员在职业流动过程中的能力形成路径截然不同,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发展的能力形成更多是依赖正规教育或技能培训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积累,而老一代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发展的能力形成更多是传统手工业技能在城市的再运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范先佐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的专门调查,并结合全国已其他省市的调查研究,从制度层面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从制度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对策思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开俊  杨晓霞  
"教育洼地"存在与否,研究分歧的焦点集中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洼地"效应。研究从教育需求与供给角度予以考察。从9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较多的城市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宽松与否,并没有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决策带来显著的影响。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教育洼地"并不容易形成。而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对城市公办教育的有效需求受制于多方面因素,流入地城市教育政策宽松程度只是其中较次要的一种因素。因此,综合供求两方面的分析来看,由宽松政策导致的"教育洼地"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小;当前亟须构建"省级统筹、中央兜底"的中央与省级政府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不同区域施行不同解决路径,发展公办与扶持民办并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教育部近日发文表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收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建校费"是不允许的,也是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点督查内容。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杨明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城市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和结构。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尽管义务教育已经全面纳入财政投入保障范围,但是属地化管理的原则使得流入地政府缺乏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财政资助的动力,不同层级和相邻政府之间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的义务教育财政资助供求失衡,财力的紧张使得城市政府举办的公办学校数量不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之需,即便是同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其入学机会也不均。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主要举措包括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完善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共同负担经费的机制,增建公办学校,并使得招生机制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玲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阻碍了进城务工人员从心理上适应、融入城市社会和城市居民阶层。进城务工人员心理市民化才是真正的市民化。心理教育是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心理市民化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开俊  吴宏超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对此一直坚持"两为主"政策,但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最集中的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由于教育投入责任在各级政府间划分不清晰、城市公共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等,导致该政策的执行实效并不理想。为更好地执行中央政府的这一政策,需将中央政府的政策要求上升为制度保障,构建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教育财政新机制;由公办学校为主转化为允许地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罗云  钟景迅  曾荣光  
当前实践语境中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言说多满足于流入地公办学校入学机会获得。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在梳理从古典时期的亚里斯多德到晚近的罗尔斯、德沃金、沃尔泽以及女性学者扬等人关于公平正义论述的基础上,从分配正义与关系正义两个层面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部分社会经济处境更趋弱势的随迁子女仍就读于简易民办学校,进入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难以分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而多集中于薄弱学校,分配正义的差异原则并没有在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分配中被考虑;而即使进入公办学校,由于社会刻板印象及各种制度性因素,随迁子女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经受着集体边缘化、文化宰制的尴尬,相应的是不能把教育纳入自身掌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