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79)
- 2023(3344)
- 2022(2769)
- 2021(2544)
- 2020(1991)
- 2019(4346)
- 2018(4198)
- 2017(8438)
- 2016(4371)
- 2015(4052)
- 2014(3725)
- 2013(3609)
- 2012(3285)
- 2011(2891)
- 2010(2911)
- 2009(2649)
- 2008(2515)
- 2007(2309)
- 2006(2020)
- 2005(1788)
- 学科
- 济(16208)
- 经济(16188)
- 业(9304)
- 中国(8196)
- 管理(8137)
- 人口(7118)
- 农(6826)
- 方法(6497)
- 数学(5822)
- 数学方法(5749)
- 劳(5422)
- 劳动(5405)
- 农业(5201)
- 企(5177)
- 企业(5177)
- 业经(3599)
- 学(3417)
- 制(3319)
- 动力(2970)
- 地方(2949)
- 贸(2942)
- 贸易(2942)
- 易(2867)
- 劳动力(2824)
- 财(2782)
- 农业劳动(2700)
- 动(2651)
- 农业人口(2593)
- 发(2467)
- 环境(2409)
- 机构
- 学院(54893)
- 大学(54759)
- 济(25296)
- 经济(24883)
- 研究(21068)
- 管理(19150)
- 理学(16763)
- 理学院(16570)
- 管理学(16191)
- 管理学院(16080)
- 中国(14954)
- 科学(11652)
- 京(11421)
- 所(10689)
- 财(10552)
- 研究所(9700)
- 经济学(9036)
- 中心(8907)
- 财经(8838)
- 农(8521)
- 经济学院(8208)
- 经(8150)
- 江(7824)
- 范(7668)
- 业大(7642)
- 院(7627)
- 师范(7599)
- 北京(7193)
- 财经大学(6674)
- 农业(6588)
- 基金
- 项目(38403)
- 科学(30775)
- 研究(28558)
- 基金(28519)
- 家(25014)
- 国家(24792)
- 科学基金(21334)
- 社会(19780)
- 社会科(18710)
- 社会科学(18708)
- 基金项目(14487)
- 省(14391)
- 教育(12880)
- 自然(12694)
- 自然科(12415)
- 自然科学(12411)
- 自然科学基金(12198)
- 划(12127)
- 资助(11589)
- 编号(11239)
- 国家社会(8845)
- 重点(8707)
- 发(8695)
- 成果(8611)
- 部(8357)
- 课题(7777)
- 创(7766)
- 教育部(7402)
- 制(7310)
- 创新(7298)
共检索到81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袁磊 王冬冬 尹玉琳
本文在未来各年龄别育龄妇女生育率稳定的假设框架内,找到TFR与生育率的转化路径。在1.1~2.1的6个未来TFR方案下,分别测算了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的规模与结构。研究发现:随着TFR指标升高,我国未来人口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得到优化;TFR指标每升高0.1,2050年我国的总人口规模平均上升4453万,劳动力供给总规模平均上升1726万。可以认为,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于维持劳动力供给规模、优化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结构,是及时、必要和有效的。但是该政策的实行,既要注重劳动力规模的维持与结构的优化,又要注重控制总人口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
单独二孩 总和生育率 生育率 劳动力供给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晓君 郑健松 李小建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运用队列要素人口预测算法,对人口参数尤其是总和生产率和生育模式进行假设,通过PADIS-INT系统实现人口预测,而后结合预测的劳动参与率,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情况。发现劳动力规模在2015年左右开始缩减,尤其在2025年以后快速下降。预计在2030—2035年间45~64岁中老年劳动力比重超过25~44岁中壮年劳动力比重,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老化趋势日益明显。"全面二孩"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劳动力供给缩减的趋势,放缓劳动力结构老年化速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晓君 郑健松 李小建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运用队列要素人口预测算法,对人口参数尤其是总和生产率和生育模式进行假设,通过PADIS-INT系统实现人口预测,而后结合预测的劳动参与率,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情况。发现劳动力规模在2015年左右开始缩减,尤其在2025年以后快速下降。预计在2030—2035年间4564岁中老年劳动力比重超过2544岁中壮年劳动力比重,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老化趋势日益明显。"全面二孩"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劳动力供给缩减的趋势,放缓劳动力结构老年化速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鹏飞
在全面二孩政策下设计了四种总和生育率方案,并通过育龄妇女生育模式的设计测算了我国未来总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以及老龄化规模。在此基础上,通过劳动参与率的假设预测了我国2018—2050年劳动力供给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总和生育率每提高0.1,劳动力供给数量相应增加1300万~1400万,但是四种总和生育率方案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都呈现下降的态势,这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确实有助于改善我国劳动力供给规模,但是作用有限;随着总和生育率的提高,15~29岁年龄组劳动力供给结构占比得到了一定的缓解,30~34岁年龄组劳动力供给结构占比逐渐上升,35~64岁年龄组劳动力供给结构占比逐步下降,同时男性劳动力供给结构占比逐步下降。可见全面二孩政策能够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最后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隋澈
"单独二孩"政策能够减缓未来劳动力数量下降和年龄结构老化的速度,但无法改变未来劳动力数量下降和年龄结构老化的趋势。根据人口形势变化,应继续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根据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质量;适当延迟退休年龄,以减轻劳动力数量下降和年龄结构老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德文
随着中国人口进入低生育阶段,人口低增长最终会带来劳动力供给的低速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在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情况下,劳动年龄人口从相对比重下降到绝对数量下降,将会诱发工资率的不断上升。在劳动成本上升和养老负担加重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飞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老化,城市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考察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确实会给我国劳动力供给带来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会使得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以及技能结构得到改善,使得城市的老龄化老化有所缓解,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下,劳动力供给结构逐步老化,但劳动力素质会逐步提高,通过质量对数量的替代来保持劳动力这一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化解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困境的根本策略。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城市化 劳动力供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菊华
文章在分析了单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后发现,不足15%的流动人口、约22%的单独人群明确表示要生育二孩。单独(尤其是丈夫为独生子)、已育一女的人二孩生育意愿分别强于双独和双非、已育一子的人;若丈夫为独生子且育有一女,则二孩生育意愿高于其他人群。由此可得出两点初步结论:一是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政策调整虽可能释放出一定的生育潜能,但难以使生育意愿出现较强反弹;二是对男孩的需求依旧是刚性的,这会使生育数量意愿具有不确定性,进而使中国的生育率不会像韩国或日本那样低。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敏
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文章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解,认为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可以抵消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通过测算发现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也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文章认为相较于人口红利消失的不可抗性,劳动参与率下降趋势是可以缓和的。鉴于此,文章认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新动力在于提高劳动参与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静文 王明雁
劳动力是生产中的主要投入要素。文章利用我国2000—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证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我国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这种劳动力供给效应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理论分析表明,劳动力供给效应的释放是有条件的。为进一步证实和解释,文章引入门槛回归模型,验证了劳动力红利确实存在门槛效应,并进一步捕捉经济水平、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对劳动力供给效应影响的门槛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杜航
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市场存在着长期性、短期性、正面性与负面性的多方面影响。正面影响是延长人力资本回收期,增加适龄劳动人口;负面影响是阻碍就业进程,不利于供给市场的良性发展;长期影响在于缓解劳动力不足;短期影响在于弱化老年劳动者地位。因此,需要从"弹性"角度、权利保障角度与统筹兼顾角度,推动延迟退休政策发展,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老龄化 延迟退休 劳动力 供给市场 影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邵萌
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针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情况,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以及促进其职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并从多个层面讨论了该群体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认为应以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为主,以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为辅助,加大职业能力专项资金的合理投入,注重职业能力提升的组织和管理等。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宋皓杰
本研究探讨了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与不同产业类型企业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可能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劳动合同法显著提升了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产业类型企业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可能性;(2)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在劳动合同签订可能性方面,所有制分割现象部分弱化,国企与私企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可能性的差异显著降低,外企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可能性仍然显著高于私企职工;产业分割现象弱化,第二与第三产业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可能性的差异显著降低。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邵全 赵奭 刘娜 冯凯
在工作场所应用AI技术进行劳动监控对构建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完全信息环境是造成劳动关系不和谐的主要根源,然后在AI背景下组建政府、企业、员工三方构成的劳动合作联盟,采用经典的Shapley Value方法对工作联盟的收益进行配置,从而实现联盟的帕累托效率。最后,引入一个算例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说明了AI背景下社会劳动关系中需要形成基于政府、企业、员工的一个可持续的、稳定的劳动联盟,它可以有效地解决AI劳动监控所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更加公平地进行联盟的社会收益分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范东君 朱有志
农业劳动力外流会改变农业结构和影响土地利用率,对粮食生产的效率、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农业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使得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容易出现农业耕地抛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农业劳动力 外流 粮食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