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28)
- 2023(14795)
- 2022(12814)
- 2021(12082)
- 2020(9936)
- 2019(22871)
- 2018(22838)
- 2017(43742)
- 2016(23987)
- 2015(26852)
- 2014(27032)
- 2013(26564)
- 2012(24878)
- 2011(22576)
- 2010(22965)
- 2009(20867)
- 2008(20278)
- 2007(18063)
- 2006(16205)
- 2005(14532)
- 学科
- 济(97518)
- 经济(97417)
- 管理(67296)
- 业(64390)
- 企(51564)
- 企业(51564)
- 方法(38324)
- 数学(32699)
- 数学方法(32261)
- 中国(30784)
- 农(28661)
- 地方(25902)
- 财(23061)
- 业经(22786)
- 学(20722)
- 农业(19348)
- 贸(18051)
- 贸易(18038)
- 制(18028)
- 易(17448)
- 银(16464)
- 银行(16415)
- 环境(15864)
- 行(15812)
- 理论(15702)
- 融(15630)
- 金融(15628)
- 和(15526)
- 技术(15420)
- 策(15333)
- 机构
- 学院(336733)
- 大学(336248)
- 济(134529)
- 管理(132295)
- 经济(131349)
- 研究(119676)
- 理学(112984)
- 理学院(111681)
- 管理学(109808)
- 管理学院(109193)
- 中国(89545)
- 科学(73473)
- 京(73466)
- 财(62580)
- 所(61260)
- 农(56158)
- 研究所(55395)
- 中心(53678)
- 江(51281)
- 业大(49657)
- 财经(48614)
- 北京(47490)
- 范(46828)
- 师范(46429)
- 经(44108)
- 农业(43629)
- 院(43379)
- 州(42018)
- 经济学(38912)
- 师范大学(37227)
- 基金
- 项目(224593)
- 科学(175856)
- 研究(167172)
- 基金(160151)
- 家(139213)
- 国家(137968)
- 科学基金(117716)
- 社会(103108)
- 社会科(97546)
- 社会科学(97522)
- 省(88433)
- 基金项目(84555)
- 教育(76449)
- 自然(76009)
- 划(74585)
- 自然科(74180)
- 自然科学(74161)
- 自然科学基金(72807)
- 编号(69752)
- 资助(66373)
- 成果(57783)
- 发(51663)
- 重点(50281)
- 部(49059)
- 课题(48799)
- 创(46173)
- 创新(42969)
- 项目编号(42425)
- 科研(42135)
- 教育部(41742)
- 期刊
- 济(156752)
- 经济(156752)
- 研究(106189)
- 中国(70629)
- 农(52437)
- 学报(51418)
- 管理(50051)
- 科学(48612)
- 财(45294)
- 教育(43299)
- 大学(38735)
- 农业(36599)
- 学学(36158)
- 融(33715)
- 金融(33715)
- 技术(29956)
- 业经(26780)
- 经济研究(24203)
- 财经(22792)
- 问题(20312)
- 经(19444)
- 图书(19197)
- 业(18652)
- 理论(16759)
- 科技(16445)
- 技术经济(16244)
- 现代(15901)
- 实践(15415)
- 践(15415)
- 贸(15122)
共检索到5177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罗淳 许庆红 戴琼瑶
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是顺应当代中国人口演变态势而做出的重大举措,但这一政策的实施成效取决于对各省政策涉及人群规模变化及其生育意愿强弱的把握。文章对云南省的研究发现,"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当年,将有1.3万24~39岁女性成为政策出台后的率先践行者,新增人口预计在2016年达到4.5万的生育峰值后将明显回落,2020年以后更将退回到新政实施前的水平。"中方案"预测表明,新政的实施在微观家庭层面有明显效果,但在宏观人口层面的政策效应较为有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梁文艳 杜育红 刘金娟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20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的孩子成长为适龄人口以前,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将持续下降,这是化解教师结构性缺编、教育投入不足等已有问题,应对适龄人口波动的"机会窗口"。在人口政策影响效应显现后,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迅速增加,尤其在兼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影响的城镇地区,这对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但是,人口扩张期不会持续太长,适龄人口规模很快会重新进入持续下降期。在人口变动与义务教育发展关系的新格局下,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不能因短期变动而时刻调整,要充分考虑学龄人口长期变动趋势所带来的影响,做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戈艳霞
在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实施背景下,文章运用分家庭类型的分年龄别孩次递进生育率模型测算政策目标群体并根据其再生育意愿和计划完成时间推测新增出生人口,得出生育水平、生育模式,并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将累计多出生近2100万人,总人口峰值将推迟到2030年的14.66亿,略大于不调整政策的情况。同时,"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减少速度;增加了2035年之后的劳动力供给、减轻了劳动力负担和人口老化程度。但预测结果也显示总人口的减少趋势并没有改变,2030年后我国人口将以平均每年640多万的规模持续减少,到本世纪末人口减少到10.16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喜安 艾志国 朱宁
文章研究"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对人口的数量和老龄化的影响。人口政策的改变主要影响总和生育率,通过建立Leslie矩阵人口结构模型,预测我国未来不同年份各年龄人口数量。得出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所增加的生育量,2015—2017年平均每年为192万,2018—2040年平均每年为29.2万,2041—2050年平均每年为48.69万人,人口在2022年达到人口峰值13.844亿人。"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基本不会改变我国老龄化趋势,但却能缓解我国老龄化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陆伟锋 吴鹏昆 吴园园
在宋健人口发展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单独二孩政策对模型控制变量总和生育率β(t)和年龄别生育因子hi(t)的影响后,对我国2011~2050年的人口总数和人口结构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单独二孩政策下,人口总数将在2020年达到峰值14.09亿,2050年降为8.97亿;人口结构将依旧呈现明显的"▽"形状。之后,将其与保持原计划生育政策和取消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现在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是合理的,并建议在2025年前后进一步放松计划生育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宏
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85%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国民收入的75%,财政收入的75%以及80%的外汇收入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农业。同时云南省又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更加突出,使得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备受注目。如何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深入地研究云南省各种自然资源,并结合人口、技术、食物营养消费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分析、研究云南省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寻求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探讨经济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俊 杨林
加快云南省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对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云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目前云南省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云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得出云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云南 小康社会 人力资源开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戴孟昆 熊思远
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动态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建立人力资源动态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该指标体系的应用 ,可以了解云南人力资源动态结构的主要状况 ,并从中了解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动态结构 评价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朱明 苏晗
[目的/意义]通过考察云南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较少民族(EMSP)搬迁后日常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为“新市民”信息搜寻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选取云南省怒江州境内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独龙族和怒族作为调查样本,通过深度访谈收集45位受访者的资料,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样本数据。[结论/发现]族群特质作为先赋性限制因素,通过对原先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依附制约EMSP日常信息搜寻的动机和信息源选择。场域重构作为自致性转变因素,会逐渐转换EMSP在新信息环境中日常信息搜寻的空间感知动机和场景识别路径。社会融入作为调节性因素,在减少族群特质对EMSP日常信息搜寻限制的同时,能够提升场域重构对其日常信息搜寻的转变。[创新/价值]相较于以往“新市民”研究更多关注“市民化”和“城镇化”为中心的社会融合过程中的情境性因素,研究进一步从空间转换视角来揭示易地扶贫搬迁EMSP日常信息搜寻影响因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姚引妹 李芬 尹文耀
基于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在对不同夫妇的婚配概率和堆积释放生育估计的基础上,从全国、城镇、农村三个维度,对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个阶段的受教育人口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在"单独二孩"政策下,我国受教育人口的规模有所增长,但长期总趋势是在波动中下降;学龄前儿童在2017年达到峰值,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龄人口经过不同的波动轨迹在2020—2036年间逐类达到高峰后转为下降;城镇在波动中增长,农村则单边下降;全国受教育人口的变动态势,主要受城镇受教育人口变动的影响;要特别关注城乡学龄人口的不同发展态势,为应对未来各级学龄人口变动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十三五...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朱明 周倩 廖熙铸
文章通过调查人口较少民族(EMSP)的日常信息实践,在查特曼(Chatman)圆周生活理论的概念化框架下,有效识别影响其日常信息实践的因素。文章选取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基诺山境内的基诺族和布朗族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发放问卷、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收集样本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开放编码的方法分析样本数据。研究发现,EMSP的日常信息实践在小世界情境中社会规范、世界观、社会类型的作用下,深深地根植于其传统文化和日常情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EMSP日常信息实践会受到传统习俗、知识体系、生活习惯、个体经验、关系信任、族群认同的影响。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文章提出使EMSP有效融入信息社会的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日常信息实践 圆周生活理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菊华
文章在分析了单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后发现,不足15%的流动人口、约22%的单独人群明确表示要生育二孩。单独(尤其是丈夫为独生子)、已育一女的人二孩生育意愿分别强于双独和双非、已育一子的人;若丈夫为独生子且育有一女,则二孩生育意愿高于其他人群。由此可得出两点初步结论:一是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政策调整虽可能释放出一定的生育潜能,但难以使生育意愿出现较强反弹;二是对男孩的需求依旧是刚性的,这会使生育数量意愿具有不确定性,进而使中国的生育率不会像韩国或日本那样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鸿雁 黄匡时
文章基于2014年单独夫妇及其子女信息核查数据对"单独两孩"政策目标人群的结构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80后"单独夫妇是目标人群的主体,35岁及以上怀孕目标人群占全部怀孕目标人群的15%;现有子女年龄在10岁及以下的目标人群生育二孩的可能性更高。从"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以来的再生育申请数看,截至2014年年底有106.7万对单独夫妇提出二孩申请,2014年下半年全国申请数为68.33万对,而2015年上半年为46.34万对。"单独两孩"政策实施1年来的数据显示,全国及各省均没有出现明显的生育堆积。
关键词:
单独二孩 独生子女 单独夫妇 再生育申请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彭希哲 李赟 宋靓珺 田烁
2014年,29 058个上海市户籍育龄家庭申请生育二孩,其中16 639户为单独二孩家庭。文章主要根据上海市2014年二孩生育申请数据,描述再生育申请夫妇的人口、经济与社会基本特征,估算再生育申请的累积概率,预测单独再生育夫妇二孩生育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并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再生育申请的主要因素,对上海市乃至全国全面放开两孩生育政策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与初步研判。结果表明,"单独两孩"政策敏感群体的主要特征为:原籍地是上海本地、受教育程度较高、第一孩是女孩,而生育二孩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及子女照料能力是影响再生育申请的主要因素。上海市单独再生育申请存在一定的"赶生"现象,但比例较小。文章预测上海市已生育一孩的家庭中有近1/3最终会提出再生育申请。
关键词:
单独二孩 生育政策 再生育申请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争呈 邹红 宋泽
生育政策调整与女性就业的关系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单独二孩政策的外生冲击,评估单独二孩政策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实证检验生育多孩与女性就业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1)单独二孩政策使单独夫妇生育二孩的概率显著增加2.3%,但政策效应主要集中于34~39岁和高学历女性群体。(2)单独二孩政策并未显著降低政策目标女性的劳动参与,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也不存在年龄和学历上的异质性。(3)相比于非独生子女夫妇,单独夫妇与父母公婆同住的比例明显更高,这可能是政策未显著降低单独女性劳动参与的原因。此外,幼儿园等公共照护资源供给与祖辈同住存在互补效应,因而也能抵消生育对女性就业的负向冲击。本文的研究表明,生育二孩并不必然抑制女性劳动参与。但要实现女性生育与就业的协调,需要有可替代的家庭和公共儿童照护资源做支撑。
关键词:
生育 女性就业 单独二孩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