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23)
- 2023(12838)
- 2022(11068)
- 2021(10654)
- 2020(8725)
- 2019(20050)
- 2018(20213)
- 2017(37268)
- 2016(20990)
- 2015(23712)
- 2014(23348)
- 2013(22160)
- 2012(20265)
- 2011(18199)
- 2010(18257)
- 2009(16247)
- 2008(15613)
- 2007(13609)
- 2006(11867)
- 2005(10207)
- 学科
- 济(71982)
- 经济(71911)
- 管理(60135)
- 业(56602)
- 企(49012)
- 企业(49012)
- 方法(33315)
- 数学(28356)
- 数学方法(27994)
- 中国(24901)
- 教育(22880)
- 技术(19968)
- 农(18763)
- 财(17754)
- 学(17558)
- 业经(17293)
- 理论(16970)
- 地方(15882)
- 技术管理(12959)
- 农业(12583)
- 贸(12543)
- 贸易(12534)
- 制(12378)
- 和(12303)
- 易(12144)
- 环境(11607)
- 务(11164)
- 财务(11104)
- 划(11088)
- 财务管理(11087)
- 机构
- 大学(281846)
- 学院(276878)
- 管理(111352)
- 济(101355)
- 经济(98893)
- 理学(97224)
- 理学院(96099)
- 管理学(94459)
- 管理学院(93920)
- 研究(91650)
- 中国(62053)
- 京(61125)
- 科学(56705)
- 范(45751)
- 师范(45469)
- 财(45246)
- 所(44363)
- 研究所(40668)
- 中心(40549)
- 江(40455)
- 北京(39285)
- 业大(39264)
- 农(37761)
- 教育(37582)
- 师范大学(37228)
- 财经(36629)
- 院(33679)
- 经(33370)
- 州(33069)
- 技术(32964)
- 基金
- 项目(193401)
- 科学(154407)
- 研究(149403)
- 基金(137316)
- 家(117833)
- 国家(116694)
- 科学基金(101220)
- 社会(91764)
- 社会科(86719)
- 社会科学(86699)
- 省(77730)
- 教育(74591)
- 基金项目(73287)
- 划(66447)
- 自然(64537)
- 自然科(63060)
- 自然科学(63048)
- 编号(62959)
- 自然科学基金(61911)
- 资助(54805)
- 成果(52625)
- 课题(45768)
- 创(44292)
- 重点(43773)
- 部(43432)
- 发(42081)
- 创新(40443)
- 项目编号(39331)
- 教育部(38120)
- 规划(37414)
- 期刊
- 济(107415)
- 经济(107415)
- 研究(88818)
- 教育(62670)
- 中国(60585)
- 管理(41239)
- 学报(39815)
- 科学(37786)
- 农(33572)
- 财(32568)
- 大学(31404)
- 技术(28654)
- 学学(27795)
- 农业(24126)
- 融(19242)
- 金融(19242)
- 业经(18179)
- 财经(16762)
- 经济研究(16721)
- 图书(16448)
- 科技(15552)
- 职业(15169)
- 经(14236)
- 技术经济(13405)
- 理论(13339)
- 坛(13317)
- 论坛(13317)
- 问题(13313)
- 业(12808)
- 实践(12466)
共检索到4048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潘懋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党的十四大系统总结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11月,国家教委召开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此形势下,时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及后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同志领导组织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简称"理论要点")。这项研究从1993年启动,1997年结题,历时5年,动员了全国一大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红武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协同创新促进资源整合,以协同创新推动管理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政府、高校、社会三维协同,多方联动。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使高校办学水平在全国同级、同类、同学科领域中,争创一流,进入前列,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近年来,福建省从政府部门层面发挥协同创新引领作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永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创新论述,正确认识和有效落实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三教”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协同学,实质内涵是运用协同创新的路径方法来实现“三教”1+1+1>3的效应“。三教”协同创新的控制参量有服务终身学习和全产业链发展的教育理念、导出序参量的管理机构和法规制度、放大良性涨落的教育支出结构和评价考核办法,序参量有考试招生分类互通、人才培养融合互通、教育资源共享互通,自组织演化的条件是强化系统复杂性与开放性、非平衡态、非线性作用、放大良性涨落,相变后的系统构成框架是能动的主体、优化的子系统、协同的结构关系。
关键词:
“三教” 协同创新 协同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凤华 杜怡萍 李磊
加快建立和完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式和路径,这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在探索“三教”衔接、贯通、融合发展已初见成效;但随着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还存在统筹管理“三教”力度不够、制度建设滞后、畅通人才培养通道乏力、与行业企业协同攻关尚未形成规模、优势资源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面向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建立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科教融汇路径、搭建数字教育平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提高经费保障能力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俊生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按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为四种类型:以自然科学为主,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型的科学类别,特别是作为应用类型的财政科学,应顺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探索协同创新模式过程中,为政府改革财税体制、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持和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青松 李雪婵 张伟远
统筹各类教育协同创新是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治理结构性变革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为三类教育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从本体论和方法论视角发现国际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模式主要包括协议代言模式、衔接贯通模式、并行双轨模式和趋同融合模式;协同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学分转换、转学教育、双部门大学和资历名册;协同创新的机制主要有法律制度、资历框架、学分银行、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和质量保证。国际理论研究与实践为我国三类教育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以下启示:第一,基于数字技术实施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建立“三教”衔接与贯通的基础;第二,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系统规划课程设置,打通“三教”协同与融合的通道;第三,基于教育强国目标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三教”协同创新的制度与标准;第四,基于数字技术应用,搭建“三教”协同创新的平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浩 赵昕 杨广俊 李慧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三教”协同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政策涉及概念范畴及实践领域很广,其政策内涵和政策指向需要进行精准的定位才能使协同创新路径真正得以落实。通过分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边界和交叉,明确了“三教”协同政策内涵基础;进一步梳理了历史上三个时期“三教”协同政策的演进脉络,并结合新时期对“三教”协同的新要求,提出当前“三教”协同政策的三个具体指向:解决迫切问题,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实现优势互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资源共建共享。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凤英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选择。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既是新时代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聚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建设教育强国、技能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要求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发展。当前,协同创新发展在认知性、结构性和制度性方面面临困境。对此,需要以理念再生形成统筹“三教”的良好氛围、以体系再构建立统筹“三教”的组织生态、以制度再造架构统筹“三教”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力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创新是协同创新与成人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理论耦合点。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由于创新机制的缺乏,协同创新与成人高等教育的融合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在这方面,"项目+主体"模式恰好顺应了协同创新理论下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要求。
关键词:
协同创新理论 成人高等教育 教育模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东铭
应用型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另一类高等教育,其最重要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包括以专科层次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以本科层次为主的地方院校以及部分应用型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有两大重要潮流,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教育转型,二是高职高专大规模崛起发展。据统计,2012年我国大陆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院校达2492所,其中高职高专、独立学院、地方本科院校等定位于应用型教育的院校占95%左右。因此,探讨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未来发展,开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应用型高等教育如何转型升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应强
今天,我们在安徽工业大学隆重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管理规程》,会员代表大会为本会最高权力机构,每五年举行一次。这次会议,有来自全国130余所会员单位的400余名代表出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安徽省教育厅、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和安徽工业大学的领导出席大会,我们对出席本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和全体会员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薛二勇
我国大学的科学研究以理论研究和学科研究为主,对实践研究和技术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学术创新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大学和产业合作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划分和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企业、大学、政府的协作不够,科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发展滞后,信息不对称。为此,要明确大学和产业合作科研成果权利归属,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大学和产业合作动力和合作积极性,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设立大学和产业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建立利益保障机制;积极推进科技中介和风险投资机构发展,建立外围发展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薛玉香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升级转型期,需要协同创新的科研成果的智力支持。作为协同创新的主力军,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取得了诸多科研成绩,但也存在缺乏协同创新的问题,包括长远规划欠缺、忽视科学分工、缺乏科研交流等。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有助于实现科研团队由个体自闭到互动创新的转变。
关键词:
高校 科研团队 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熊惠平
处于"四化"同步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高职教育,其可持续发展,要以内涵建设与"下移"发展并行为基本战略——即"以创新质量换取发展空间"和"以生存空间换取发展空间"为政策取向,以"县校合作"为基本路径,以"县校合作"式协同创新为核心内容和突破口,来实现研究和实践的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碧珠 陈瑞晶
“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建构全民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所具有的生态性、共享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内涵特征,与作为新动能的数智化具有高度的适配性。数智化技术的迭代演进在思维、载体、结构及效能四方面引领并重塑了“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新生态。基于此,应从开放包容、融通转换、共享互补、智慧治理、组织保障等多维度提出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数智化赋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