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13)
- 2023(10060)
- 2022(8303)
- 2021(7707)
- 2020(6048)
- 2019(13496)
- 2018(13051)
- 2017(24784)
- 2016(13315)
- 2015(14650)
- 2014(14621)
- 2013(14556)
- 2012(14058)
- 2011(13029)
- 2010(13392)
- 2009(12222)
- 2008(11980)
- 2007(11034)
- 2006(10191)
- 2005(9444)
- 学科
- 济(66552)
- 经济(66485)
- 农(46558)
- 业(41016)
- 农业(31384)
- 管理(26677)
- 地方(23952)
- 中国(22203)
- 业经(18110)
- 企(17872)
- 企业(17872)
- 方法(16238)
- 发(14376)
- 数学(14175)
- 数学方法(14079)
- 地方经济(12668)
- 制(12055)
- 学(11496)
- 发展(11256)
- 展(11233)
- 融(11217)
- 金融(11216)
- 农业经济(11084)
- 银(10896)
- 银行(10883)
- 行(10715)
- 贸(10620)
- 贸易(10608)
- 环境(10568)
- 易(10204)
- 机构
- 学院(194456)
- 大学(187754)
- 济(85241)
- 经济(83527)
- 研究(75763)
- 管理(71293)
- 理学(60407)
- 理学院(59629)
- 管理学(58728)
- 中国(58624)
- 管理学院(58366)
- 农(54446)
- 科学(46101)
- 农业(41362)
- 京(41077)
- 所(39356)
- 研究所(35507)
- 中心(35293)
- 业大(35117)
- 财(34678)
- 江(32162)
- 范(28804)
- 师范(28577)
- 财经(26514)
- 院(26410)
- 省(26168)
- 北京(25907)
- 州(25179)
- 农业大学(25070)
- 科学院(24617)
- 基金
- 项目(127982)
- 科学(101294)
- 研究(97902)
- 基金(90635)
- 家(80035)
- 国家(78865)
- 科学基金(66081)
- 社会(63387)
- 社会科(59624)
- 社会科学(59610)
- 省(52935)
- 基金项目(48174)
- 划(43136)
- 教育(41856)
- 编号(41411)
- 自然(39303)
- 自然科(38263)
- 自然科学(38255)
- 自然科学基金(37540)
- 发(35886)
- 资助(34769)
- 成果(32851)
- 农(31212)
- 发展(29484)
- 重点(29159)
- 展(28998)
- 课题(28731)
- 部(28061)
- 创(26697)
- 国家社会(26349)
- 期刊
- 济(111064)
- 经济(111064)
- 农(59591)
- 研究(59448)
- 中国(49362)
- 农业(40623)
- 学报(30562)
- 科学(30473)
- 业经(24951)
- 大学(23730)
- 融(23280)
- 金融(23280)
- 管理(23140)
- 财(22567)
- 学学(22559)
- 教育(22458)
- 业(19466)
- 技术(16690)
- 问题(15631)
- 经济研究(14702)
- 农业经济(14615)
- 农村(14356)
- 村(14356)
- 世界(12685)
- 资源(12468)
- 财经(12204)
- 经济问题(11675)
- 版(11321)
- 经(10620)
- 科技(9965)
共检索到3152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并渐趋稳定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模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半耕"的状态,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则决定了"半工"的状态。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的区域差异塑造出了强弱有别的、差异化的"半工半耕"形态。"半工半耕"的强度直接影响了农民家庭的资源积累能力,奠定了农民家庭发展的基础。经验视野中的"半工半耕"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它不仅是理解转型期农民家庭和村庄社会的重要维度,而且也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维度。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建雷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结构,这一结构体现了鲜明的制度化特征,是农民家庭与市场、制度"互构"的结果。在这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结构下,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和单位劳动报酬持续增长,农业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民家庭发展形态——发展型小农家庭。发展型小农家庭既不同于传统的"过密化"小农,也不同于经典理论视角下高度资本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组织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无产化"小农。随着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农民家庭得以突破长期以来"过密化"农业的低水平增长陷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充分体现出农民家庭内在的发展潜力,并深刻改变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图景。中国农民家庭正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立娟 康晓虹 史俊宏
关注耕地转出行为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对于农民家庭的持久脱贫及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基于CFPS两期全国整合样本的面板数据,在对农户贫困脆弱性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倍差法、OLS模型及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实证检验耕地转出对农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耕地转出行为的发生降低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在帮助部分农户抵御收入风险上起到了积极作用;(2)耕地转出规模的扩大并未显著改善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状况;(3)控制变量也对农户贫困脆弱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户主性别、户主年龄和家庭住房净资产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水平,而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健康状况、现金和存款数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水平;(4)耕地转出行为对农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对东、中和东北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降低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但对西部地区农户的减贫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农户 耕地转出 贫困脆弱性 DID模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立娟 康晓虹 史俊宏
关注耕地转出行为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对于农民家庭的持久脱贫及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基于CFPS两期全国整合样本的面板数据,在对农户贫困脆弱性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倍差法、OLS模型及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实证检验耕地转出对农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耕地转出行为的发生降低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在帮助部分农户抵御收入风险上起到了积极作用;(2)耕地转出规模的扩大并未显著改善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状况;(3)控制变量也对农户贫困脆弱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户主性别、户主年龄和家庭住房净资产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水平,而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健康状况、现金和存款数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水平;(4)耕地转出行为对农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对东、中和东北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降低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但对西部地区农户的减贫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农户 耕地转出 贫困脆弱性 DID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
在对关中陈文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与分析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对于村庄的影响,尝试解释两个问题:一是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的形成及其意义;二是该种模式对于村庄的生活范围与关系模式、生活面向与生活预期、代际责任与伦理三个方面的影响。最后指出陈文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当前国家农村政策的启示意义,即国家在致力于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小农家庭生产的扶持与条件的改善。
关键词:
半工半耕 村庄 小农经济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翟慧慧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它更具有普遍性和终身性。但是家庭教育又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分不开,家庭教育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基础,同时也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家庭是农村的细胞,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开展农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农民家庭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农民,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
农民 家庭教育 社会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华
农村"半工半耕"结构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催生了农村老人农业和中农农业,后者走出了过密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经营的逻辑,是中国农业变迁的重要方向。同时,该结构还型构了"新三代家庭",促发了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催生了农村中坚农民以及型塑了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对农村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该结构不仅内含了收入结构和生计模式的农村经济结构,它还是农村政治结构、村庄结构和家庭结构。农村"半工半耕"结构的提出和提炼,远超出了描述性概念的层次,由其作为主导变量及其衍生变量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能够在农村诸多重要经济和政治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金志敏 撒莹
“半城市化”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大量农业剩余人口在生计上挣脱了农业与农村却未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国家因而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大量学者将半城市化视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主张从制度改革、政策制定和空间策略等方面改革来促进其完全城市化。事实上,半城市化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农民家庭城市化的过渡状态,是一种基于“半工半耕”生计模式的“代际联合式”城市化模式,发展型小农家庭通过“半工”和“半耕”代际主体联合来逐渐推进家庭城市化。厘清上述农业转移人口半城市化背后的行为逻辑后,剖析各代际主体的主要特征再分别作出针对性回应,以助推半城市化人口及其背后的小农家庭完全城市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升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郁义鸿 李会
我国居民家庭电力需求在各地区之间和同一地区内都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利用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电力需求进行了经验研究,并重点分析了居民家庭电力需求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镇居民家庭电力需求在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上差异均显著,而农村居民家庭电力需求则在收入弹性上差异显著,价格弹性差异甚微。对于城镇居民家庭而言,集中供暖地区的居民家庭电力需求差异主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非集中供暖地区电力需求的差异主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农村居民家庭电力需求的区域性差异则主要受到纯收入的影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云
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农村家庭从传统简单再生产进入现代复杂再生产,农民家庭代际差异显现。西方家庭现代化理论认为工业化以来的经济生产变革促成家庭的个体本位。然而,中国农民家庭代际差异表现出的父子代际生活模式不同,实质上区别于西方家庭的独立化趋向,具有"分"与"合"的双重面向,表现为代际间分"工"合作、"分"中有"合"、形"分"实"合"的家庭现代化转型实践,促成家庭资源优化、权力结构重塑和价值观念再造。中国家庭代际差异凝合家庭现代化转型策略的同时也蕴藏着潜在风险。基于此,在家庭现代转型和家庭扩大化再生产的张力下,中国家庭代际差异重新组织了家庭生活实践制度,弹性的家庭代际差异制度使农民在城乡社会流动中具有充足韧性和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小年
户籍改革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但极少有人研究农民家庭落户城镇的具体情形。本文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这种家庭具有半移民特点,即其成员的身份有市民也有农民、职业有务工也有务农、公共服务供给有城市也有乡村,其市民化可能要通过代际过渡来完成;因此,需要农民市民化、家庭公共服务、城市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创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生计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以家乡县城为空间场域的就业和城镇化实践的经验调研,从农民家庭生计转型及其分化视角,立足农民家庭及其主体能动性,考察农民县域城镇化实践对家庭生计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为离农户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空间,促进了城镇化目标的完成;缺乏产业支撑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没有为"半工半耕"农户提供稳定和充分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了进城农民就业和家庭消费负担,并没有改善农民家庭生活完整性;纯农户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县域城镇化发展促进其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及农业收益的增加,但是也增加了家庭经济的消费负担。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应立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原则,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改善农民生计质量。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就业 家庭生计 阶层分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生计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以家乡县城为空间场域的就业和城镇化实践的经验调研,从农民家庭生计转型及其分化视角,立足农民家庭及其主体能动性,考察农民县域城镇化实践对家庭生计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为离农户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空间,促进了城镇化目标的完成;缺乏产业支撑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没有为"半工半耕"农户提供稳定和充分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了进城农民就业和家庭消费负担,并没有改善农民家庭生活完整性;纯农户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县域城镇化发展促进其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及农业收益的增加,但是也增加了家庭经济的消费负担。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应立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原则,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改善农民生计质量。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就业 家庭生计 阶层分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业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能源消费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我国31个省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其中收入水平和气温差异是造成东中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家庭能源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是家庭能源消费产生时间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能源发展和碳减排政策时,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措施,帮助各地区实现能源消费向高效、清洁化方向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