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8)
2023(3959)
2022(3097)
2021(2982)
2020(2217)
2019(4833)
2018(4789)
2017(9173)
2016(4974)
2015(5327)
2014(5253)
2013(5379)
2012(4980)
2011(4655)
2010(4772)
2009(4524)
2008(4374)
2007(4196)
2006(3882)
2005(3331)
作者
(13804)
(12554)
(11852)
(11262)
(7186)
(6018)
(5166)
(4773)
(4589)
(4196)
(4127)
(3933)
(3684)
(3670)
(3668)
(3567)
(3526)
(3477)
(3252)
(3206)
(3103)
(3027)
(2997)
(2987)
(2849)
(2845)
(2792)
(2539)
(2523)
(2469)
学科
(47533)
农业(31779)
(26221)
经济(26203)
(23032)
业经(13267)
农业经济(12224)
(9301)
农村(9284)
(8499)
发展(7679)
(7678)
地方(7094)
土地(6858)
建设(6805)
(6474)
劳动(6474)
农业劳动(6310)
收入(6204)
中国(6182)
人口(6076)
(5898)
分配(5843)
动力(5765)
劳动力(5746)
农业人口(5701)
方针(5683)
及其(5651)
管理(5620)
经济建设(5544)
机构
学院(74314)
大学(66710)
(38810)
(33855)
经济(33289)
农业(28887)
管理(28852)
研究(25515)
理学(25348)
理学院(25164)
管理学(24839)
管理学院(24731)
中国(21524)
业大(20121)
农业大学(17456)
科学(15152)
中心(13366)
(13330)
(12970)
(12764)
经济管理(12362)
(12144)
研究所(11469)
(11339)
(11229)
(10875)
发展(10432)
(10419)
科学院(9688)
(9423)
基金
项目(49873)
研究(40406)
科学(39300)
基金(35419)
(30403)
国家(29967)
社会(26729)
科学基金(25476)
(25054)
社会科(24760)
社会科学(24755)
(21821)
基金项目(19475)
编号(18649)
(16043)
教育(15812)
自然(14102)
成果(13897)
自然科(13718)
自然科学(13717)
自然科学基金(13467)
(13032)
(12996)
资助(12474)
(12006)
课题(11335)
(11189)
(11116)
国家社会(11101)
农业(11051)
期刊
(49111)
(47579)
经济(47579)
农业(33545)
中国(18371)
研究(18079)
业经(16614)
农业经济(14139)
(13861)
农村(13163)
(13163)
学报(12464)
科学(12432)
大学(10823)
学学(10728)
(10018)
金融(10018)
农村经济(8895)
问题(7756)
(7461)
社会(7073)
世界(7072)
经济问题(6868)
社会科(6749)
社会科学(6749)
(6095)
业大(5868)
农业大学(5718)
技术(5446)
资源(5410)
共检索到1130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本刊记者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全省行政村总数由2003年的近4万个缩减到2022年的1.97万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达90%以上,“千万工程”荣获2018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鸣  魏佳朔  
实现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短板和弱项在农民农村。当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仍有缩小空间,也还需将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稳定在合理区间内,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公益事业仍有发展空间。对此,中央及有关部门、部分地区已有一些政策安排,但在范围上和内容上还有优化空间。面向2035年加快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还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优先向农业农村投入支持的长效体制机制、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并实现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葛林羽   安同良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讨数字经济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虽然我国已经取得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胜利,但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可以通过变革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等方式,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同时强调了政府在推动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浩  
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百年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赓续,以新时代发展为现实依据。总体上包括农民和农村两类主体、内容涉及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样态,拓宽社会保障服务覆盖面,持续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乡村全面全方位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玏  钱益春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的坚实基础。系统总结先发地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浙江高度重视县镇经济发展,建立起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并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促进农业多元化、综合化、融合化发展,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赋能,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实现了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距不断减小,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的经验表明,未来为进一步加快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坚持顶层设计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激发农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与制度安排。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玏  钱益春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的坚实基础。系统总结先发地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浙江高度重视县镇经济发展,建立起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并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促进农业多元化、综合化、融合化发展,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赋能,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实现了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距不断减小,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的经验表明,未来为进一步加快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坚持顶层设计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激发农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与制度安排。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辉   梁勇   田勇  
乡村产业振兴是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富足的支撑点。乡村产业振兴可以通过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民就业与创业技能,并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最终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本文通过分析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并基于产业振兴面临的困境,提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即畅通要素自由流动,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叶兴庆  
中国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目前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距。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市场力量和公共政策带来的排斥性风险难以完全消除,而两者带来的包容性机遇也会长期存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把乡村振兴的过程变成缩小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差距的过程;应推进城乡双向开放,让工业化城镇化的增长效应更公平地扩散到广大农村,使广大农民受益;应提高农业发展的包容性,让小农户以更大比例分享高效农业发展的红利;应消除制度性差距,让农民农村在再分配中以更大比例获益;应注重发挥第三次分配在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的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季焜  
虽然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稳定增长,但城乡居民以及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目标将任重道远。本文在分析过去40多年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基础上,展望未来3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愿景与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未来在保障口粮安全的基础上,推进以高值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为主的农村经济转型,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民与全体国民共同富裕。为此,需要加快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转型速度以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持续增长;养殖业通过规模化与现代化率先消除工农收入差距,种植业逐渐向“二八格局”转变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进而实现大农小农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保进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农民共同富裕不仅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还能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项涉及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任务,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农民权益保护等。在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深入研究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探索稳中求进的实践路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求索  [作者] 胡志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实现富裕就要摆脱贫困、促进乡村振兴,让富裕有增长基础;农民农村实现富裕就要缩小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富裕有分配、社会流动支撑。基本公共服务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于基本公共服务能有效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基本公共服务通过人力资本、均等化、赋权赋能“三大”机制,有效发挥其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社会流动效应,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动力机制。因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须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供给能力三大方面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发挥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增长、分配、流动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培  郭俊华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然而共同富裕的实现存在诸多现实梗阻,突出表现为城乡贫富差距难弥合,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机会均等有待提升。推动农民增收既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助推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可以有效促进生产和改善分配,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加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应加快畅通要素流转、夯实基础支撑、消弭数字鸿沟、紧密利益联结,为产业振兴注入内生动力,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质量,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共建共享共富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郭威  
论文从农村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出发,阐述农村金融对于支持共同富裕的必要性,进而分析出当前农村金融在供需不匹配、普惠性尚未充分发挥、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存在挑战,最后建议从提高农村金融供需适配性、加快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效应、强化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特色农村合作金融等方面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涂圣伟  
产业融合作为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形态,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深远影响。其机理在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村资本要素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和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不仅提高了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农民在参与产业链建设中提高了创富能力、实现了收入增长。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看,反向定制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产业链耦合促进了技术加速扩散,混合经营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激活再造,这些新变量和新变化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对农民增收致富带来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整体层次和水平还不高,对农民富裕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跨界配置面临制度性障碍、农村市场存在功能性缺陷、政府有效激励和规制缺位以及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应加快突破制度障碍、健全市场功能、强化利益分配、夯实基础支撑,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兴农富民带动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涂圣伟  
产业融合作为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形态,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深远影响。其机理在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村资本要素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和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不仅提高了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农民在参与产业链建设中提高了创富能力、实现了收入增长。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看,反向定制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产业链耦合促进了技术加速扩散,混合经营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激活再造,这些新变量和新变化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对农民增收致富带来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整体层次和水平还不高,对农民富裕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跨界配置面临制度性障碍、农村市场存在功能性缺陷、政府有效激励和规制缺位以及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应加快突破制度障碍、健全市场功能、强化利益分配、夯实基础支撑,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兴农富民带动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