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00)
- 2023(12095)
- 2022(10802)
- 2021(10168)
- 2020(8663)
- 2019(20240)
- 2018(20294)
- 2017(40225)
- 2016(21780)
- 2015(24568)
- 2014(24614)
- 2013(24707)
- 2012(22973)
- 2011(20693)
- 2010(20769)
- 2009(19158)
- 2008(18514)
- 2007(16372)
- 2006(14636)
- 2005(13053)
- 学科
- 济(88723)
- 经济(88625)
- 管理(59571)
- 业(58204)
- 企(45578)
- 企业(45578)
- 方法(42452)
- 数学(37418)
- 数学方法(37060)
- 中国(25585)
- 农(24817)
- 财(22506)
- 贸(20787)
- 贸易(20777)
- 易(20323)
- 学(19910)
- 业经(18040)
- 地方(17464)
- 农业(16905)
- 制(16539)
- 银(13956)
- 银行(13899)
- 和(13636)
- 出(13517)
- 理论(13405)
- 行(13294)
- 技术(13199)
- 环境(13173)
- 融(12757)
- 金融(12756)
- 机构
- 大学(316541)
- 学院(312534)
- 济(127727)
- 经济(125061)
- 管理(122844)
- 研究(107448)
- 理学(106213)
- 理学院(105054)
- 管理学(103279)
- 管理学院(102751)
- 中国(79822)
- 京(68536)
- 科学(67177)
- 财(59321)
- 所(54979)
- 农(52854)
- 研究所(50070)
- 业大(48189)
- 财经(47486)
- 中心(47343)
- 江(44851)
- 北京(43705)
- 经(43172)
- 农业(41845)
- 范(40220)
- 师范(39770)
- 院(39101)
- 经济学(39025)
- 州(36347)
- 经济学院(35447)
- 基金
- 项目(211540)
- 科学(164846)
- 基金(153372)
- 研究(152783)
- 家(134765)
- 国家(133688)
- 科学基金(113086)
- 社会(95095)
- 社会科(90071)
- 社会科学(90046)
- 省(81509)
- 基金项目(81394)
- 自然(74379)
- 自然科(72564)
- 自然科学(72542)
- 自然科学基金(71254)
- 划(69391)
- 教育(69362)
- 资助(64530)
- 编号(62104)
- 成果(50634)
- 重点(47296)
- 部(47118)
- 发(45382)
- 创(43335)
- 课题(42640)
- 科研(40847)
- 创新(40494)
- 教育部(39954)
- 大学(39097)
- 期刊
- 济(138288)
- 经济(138288)
- 研究(95679)
- 中国(56798)
- 学报(52292)
- 农(47462)
- 科学(47236)
- 管理(45372)
- 财(42585)
- 大学(38978)
- 学学(36642)
- 农业(33243)
- 教育(32519)
- 融(26804)
- 金融(26804)
- 技术(25860)
- 经济研究(22877)
- 财经(22802)
- 业经(22138)
- 经(19409)
- 问题(19048)
- 图书(16797)
- 业(16663)
- 理论(16465)
- 贸(16404)
- 技术经济(15544)
- 实践(14989)
- 践(14989)
- 科技(14980)
- 现代(14100)
共检索到4597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 阮健弘
随着劳动力质量和技术进步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有必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进行全方位测算。本文基于多元滤波法等方法,将固定资本分解为通讯信息类固定资本和其他资本,并将劳动力对经济的拉动分解为数量、质量和知识创新三部分,对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进行整体和分行业测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包括通讯信息类固定资本和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拉动呈持续上升态势,劳动力数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弱化,同时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此外,本文通过生产函数法测算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总体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磊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利用生产函数的基本原理,考虑资本、劳动产出弹性以及技术水平的动态时变性,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对"十四五"时期江苏经济增长潜力展开测算,估算出资本产出弹性将逐渐走低,劳动投入产出弹性将逐渐走高,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经济平均潜在增速为5.532%。在此基础上,建构结构化经济增长支撑分析框架,分析得出",十四五"时期江苏可从战略、需求、产业、要素、空间5个方面寻求经济增长支撑。考虑到"十四五"时期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外部环境变化,江苏实际增速将低于潜在增速并进入新的增长区间,结构调整也是平缓而非剧烈的过程并呈现新特征。对此,江苏需要适时适度增加政策力度,对冲外部不利因素影响,使实际增速不要过低于潜在增速,争取与潜在增速持平或略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建平 李俊杰 李文娟 周振亚 王秀芬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口粮作物,随着稻谷总需求量增长,保持其稳产增产能力对确保我国口粮绝对安全意义重大。"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明显先下滑后回升、单产增速减缓,产量呈稳中略降趋势,增产形势严峻。稻田基础地力、灌排条件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基石,高产育种和栽培技术配套是实现水稻单产飞跃的主要推力,经济效益是种植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政策导向是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十四五"期间水稻生产面临的形势,采用CAMES模型预测,2025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1797万吨,与2020年相比增加611万吨。保障增产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具体实现路径为划定水稻面积红线不低于3000万公顷,力争全国2/3的稻谷产自高标准农田,突破水稻生产种子和机械两大技术瓶颈,通过政策调整稳定水稻种植主体受益预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省 王金营
“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5%和18%”,考虑“十四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约束,构建节能减排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对“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各产业能源强度、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供给数量进行预测,为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参数的设置提供依据。采用遗传算法对经济增长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优化结果表明,中国“十四五”期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可分别降低19%和24%,在满足节能减排约束的前提下,最优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4%。实现这一优化结果,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至65%,增强第二产业实力,降低比重至29%,降低煤炭消费比重至50%,提高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至12%、19%。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裴棕伟 盛磊 陈垚彤
生产率是影响一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全周期和子周期两种视角,利用C-D生产函数对我国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预测了未来的经济潜在增长率,研究结果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对经济的贡献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呈现科技与资本双轮驱动特征;未来我国将跨越上中等收入阶段,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预测结果显示:2036-205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将更加接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阶段"战略目标,更加适应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关键词:
潜在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C-D生产函数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剑冰 吕静 王立勇
本文利用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方法估计我国潜在产出、潜在经济增长率和产出缺口指标,以此分析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势和宏观经济增长态势与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自1978-2014年间实际经济增长较为合理,基本与潜在增长率相吻合。然而,近年来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一方面说明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下滑,一部分可以由潜在经济增长率回落来解释,还有一部分是由经济周期性波动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应高度重视稳增长任务的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李雪松 陆旸 汪红驹 冯明 娄峰 张彬斌 李双双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四新经济"蓬勃发展,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各方面风险管控有力。本文从供给侧角度,基于人口结构的变化预测未来潜在增长率。不断降低的总和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趋势都将对供给侧生产要素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最终会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本文在情景预测中考虑了产能利用率和不能增加有效生产能力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实际利用资本存量的影响。未来15年,中国经济不仅规模显著增加,而且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十四五"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应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基石,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更高水平开放为牵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十三五"末期的国内外环境,按照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目标要求,"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涵盖以下六个方面:创新驱动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国内市场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绿色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于这些主要目标和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潜力预测,参考国家中长期相关专项规划,并要留有余地,本文对"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的选择及其目标设定给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鸿武
一、研究意义潜在产出、产出缺口和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分析宏观经济态势以相机抉择的重要参考工具。潜在产出通常是指在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下,使用最佳可利用的技术、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在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时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Levy,1963);潜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若石
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基石。"十四五"时期,若收入分布与外部条件不变,中等收入群体有望实现年均3%左右的增长,约1亿人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但若世界不平等加剧、就业缺口增大、工资增长放缓,有可能导致中等收入群体增长数量失速与发展质量下滑"双碰头"风险。为有效应对风险与挑战,培育中等收入群体重点要从以量为主转变为量质双提,做好相关顶层设计,加大"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力度,从稳就业、拓收入、降负担、应诉求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欣 张文忠
文章基于年度统计数据,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评价模型,分析2002—2019年四大区域板块经济增速和人均增速的差异性,对其变化和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与解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四大区域板块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四大区域板块的经济增速形成2002—2007、2008—2013和2014—2019年三个明显阶段,对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金融危机、经济新常态等历史时期,分别反映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比较优势和领先作用。(2)2002—2010年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存在明显的σ收敛,但2010—2019年期间不明显,2002—2019年实际GDP增速和人均GDP增速存在绝对β收敛,表明区域间发展差异在逐步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成效明显。(3)在近20年的发展中,各区域板块的比较优势实现了重塑和转换,东北地区粮食、生态等功能明显提升,西部地区维护生态安全和边境安全等功能增强,其中川渝陕等省份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上升,中部地区制造业基地、交通枢纽、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不断巩固,东部地区创新中心、开放中心、经济中心的作用持续加强。(4)"十四五"期间,四大区域板块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比较优势,东部地区重点优化创新和开放举措,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创新动力源;中部和川渝陕等西部重点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提高人口和经济支撑能力,培育发展增长极;东北和西部地区重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重点区域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一军 韩亭辉
小麦是我国居民两大口粮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小麦持续增产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本文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改革开放以来小麦的增产经验进行了探讨,查找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小麦增产潜力并提出了实现小麦增产潜力的政策路径。本研究旨在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 小麦 增产潜力 政策路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如斌
本文从潜在产出概念的界定出发,在概述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潜在产出测算问题研究进行了综述。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测算过程和方法选用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测算结果也广泛用于经济增长的预测以及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但受方法缺陷和数据质量的影响,我国潜在产出在测算上不存在最合适的方法,从经济增长推动角度研究潜在产出也鲜有出现。这些都为今后研究我国潜在产出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
潜在产出 产出缺口 测算综述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高哲峰
潜在产出指一个经济体在非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现有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所能实现的生产水平。潜在产出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应注意几个方面: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差异性,以保证政策最大的适用性。二要不断完善统计工作,实现统计数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三要注重人力资本投入,增加教育投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丁俊发
物流业作为现代流通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衔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更好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十四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必须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包括物流业在内的现代流通体系存在哪些关键问题,如何突破;二是物流业存在哪些短板和堵点,如何补齐和打通;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目的何在,如何实现经济性与安全性的结合;四是如何构建畅通双循环的有效制度特别是如何培育完整的物流内需体系。而上述问题的解决要求我国物流业把握大势,稳住阵脚,在遵循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重视创新、人才、科技、消费,在企业生存发展的"丛林法则"中成功突围。具体而言,就是要理清思路,在"十四五"期间把我国物流业的五项重点工作做好。一是进一步练好物流业基本功。从系统论角度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及物流技术与装备建设、物流运作主体培育、物流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从功能论角度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特别是供应链管理、诚信体系、创新理念、品牌意识等软实力;从地缘论角度推动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发展,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优化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二是通过科技赋能、供应链转型、结构重组给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注入新动能,扎实推进物流业智慧化、数字化、生态化发展。三是全面构建包含企业、产业、城市(区域)、国家四个层级的物流与供应链战略体系、组织体系与运作体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与现代化水平,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四是进行市场优化整合,逐步形成10个左右重量级的物流与供应链跨国企业,提升物流与供应链企业集约化水平。五是立足国内大循环,加快培育完整的物流与供应链内需体系,增强物流与供应链供给体系的韧性及其对国内物流需求的适配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沈坤荣 李猛
分别利用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和生产函数法测算中国1952~2008年的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测算结果表明,1952~2008年间,中国产出缺口出现了波动水平正负交替的古典周期情形,改革开放前的波动程度高于改革开放后,1995年前的波动程度高于1995年后。通过分析比较这三种测算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得以测算出历次宏观经济波动的起止时期,这将为分析历次宏观经济波动的形成原因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
潜在产出 产出缺口 波动周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