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07)
- 2023(10219)
- 2022(8363)
- 2021(7945)
- 2020(6426)
- 2019(14499)
- 2018(14217)
- 2017(25616)
- 2016(13731)
- 2015(15417)
- 2014(15531)
- 2013(14865)
- 2012(13795)
- 2011(12141)
- 2010(12625)
- 2009(11644)
- 2008(11783)
- 2007(11010)
- 2006(9684)
- 2005(8428)
- 学科
- 管理(49307)
- 济(48172)
- 经济(48096)
- 业(45944)
- 企(41088)
- 企业(41088)
- 财(25929)
- 中国(18732)
- 技术(16363)
- 方法(16245)
- 农(15651)
- 制(14382)
- 业经(13438)
- 财政(13178)
- 理论(12528)
- 地方(12107)
- 数学(12028)
- 数学方法(11892)
- 务(11831)
- 技术管理(11831)
- 财务(11791)
- 财务管理(11752)
- 学(11711)
- 企业财务(11224)
- 体(11166)
- 银(11140)
- 银行(11119)
- 政(10735)
- 行(10616)
- 融(10555)
- 机构
- 学院(188584)
- 大学(188253)
- 济(74289)
- 经济(72546)
- 管理(71491)
- 研究(64136)
- 理学(60443)
- 理学院(59790)
- 管理学(58876)
- 管理学院(58490)
- 中国(49666)
- 财(44824)
- 京(40128)
- 科学(37693)
- 所(31644)
- 江(31127)
- 财经(31116)
- 中心(29683)
- 农(28470)
- 经(28082)
- 研究所(28015)
- 范(25677)
- 师范(25401)
- 北京(25396)
- 业大(24989)
- 州(24314)
- 院(23680)
- 财经大学(22710)
- 经济学(22464)
- 技术(22235)
- 基金
- 项目(121500)
- 科学(95980)
- 研究(94888)
- 基金(85211)
- 家(74297)
- 国家(73179)
- 科学基金(62698)
- 社会(59738)
- 社会科(56305)
- 社会科学(56292)
- 省(49920)
- 教育(44725)
- 基金项目(44455)
- 划(40932)
- 编号(38944)
- 自然(37739)
- 自然科(36870)
- 自然科学(36855)
- 自然科学基金(36228)
- 成果(34152)
- 资助(33119)
- 创(31149)
- 课题(28960)
- 创新(28001)
- 重点(27676)
- 部(26559)
- 发(26129)
- 性(24570)
- 项目编号(24429)
- 国家社会(24346)
共检索到3071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姚东旻 李静
"十四五"时期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战略期。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新市场财政学的"市场平台观"、"政府参与观"和"市场规则观"等,为财政支持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在多元化、网络状的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企业和高校等不同创新主体依托市场平台开展互动,最终满足"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社会共同需要。财政在支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基础保障,促进新型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衔接,主要发挥动机激励、引导协调、杠杆撬动、风险兜底等作用。"十四五"时期,财政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从如下方面着手:立足于科研活动主体,完善财政对科技人才第一创新资源的激励机制;完善财政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好中央与地方引导科技发展的积极性;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充分发挥财政科技引导基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构建差异化、普惠性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合理分担重大创新活动可能引致的公共风险。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武彰纯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方式,明晰了现代产业战略性升级方向。在推动现代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财税政策安排能发挥资源要素配置职能,引导产业间形成良性配置,为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带来积极效应。在此宏观背景下,本文从财政与税收两个角度重新审视财税政策支持现代产业的现状,并分析“十四五”时期财税政策支持现代产业面临的挑战。据此,从要素链、流程链、产业链与价值链四维传导路径出发,构建“十四五”时期财税政策支持现代产业的创新驱动体系,以期推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静 姚东旻
我国正处于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财政为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供给和政策支持,是国家创新体系转型与演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演化范式构建创新市场选择的演化分析框架,刻画国家创新体系内发生创新“突变”时所面临的不同市场选择,以及政府借助不同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影响科技创新的“遗传与扩散”过程。国家创新体系转型需遵循创新市场演化的基本规律,顺应科技创新演化规律的财政科技支持手段方能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成功转型。创新体系有效转型需从物质基础、市场选择、关键动力、融资机制四方面着力,为面向重大应用的基础研究提供稳定、持续增长的投入保障,以财政手段引导多元主体融合参与知识、技术和制度的共生演化过程,遵循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市场选择规律,最终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循环动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西娟 师博 杨建飞
依据"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发现完善现代产业体系面临产业发展新型化程度不高、产业竞争力短板突出、产业要素协同发展不畅、产业基础能力不足等约束因素。结合"十四五"时期国内国际大环境,应紧抓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机遇,发挥数字经济的融合作用,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竞争力;促进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创新发展高度;深化对外开放,优化参与国际产业竞争战略。依托数字经济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文杰 李梅 李丽华 刘晓慧 刘鹏
简要介绍当前海关科技资源的总体概况,从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履职把关成效等方面对近几年海关科技取得的成效进行概括。基于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国门安全、促进跨境贸易、推进科技创新等需求阐明现阶段海关科技面临的挑战,并对海关科技工作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进行剖析,同时,有针对性地从融入地方科技顶层设计规制、纳入地方科技人才队伍、列入地方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嵌入地方成果转化链条、并入地方科普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海关与地方科技融合发展的建议对策。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姜竹 王雪坤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基础研究、技术进步带动的管理创新已成为知识社会科技创新的主题,由此带动科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并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一国的核心竞争力已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本文结合财政科技创新投入运行现状及其政策实施效果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对现行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成效检验,从而找出立足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诉求,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存在的现实性约束。探讨完善我国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体系的具体举措,为构建一个适合我国企业创新诉求且相对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出对策。
关键词:
财政科技投入 科技创新体系 财政政策效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温军 王思钦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特征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从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内涵和重构逻辑入手,廓清新发展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优势和掣肘,进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创新体系应服务于“领跑”式创新、契合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注重发挥在制度、产业链、创新链和市场规模上的优势,并着力克服创新模式、主体、环境和外部性等方面的问题。在实践路径上,要统筹“集中式”与“分散式”创新力量,使各创新主体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加强连结,兼顾“向南”和“向北”国际科技合作,令全体人民共享科技发展红利。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泉红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市场经济作为有机统一的体系加以治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基石。把握新时代世情、国情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现代市场体系的"高标准"主要体现在"三化三性"的基本特征,即法治化、信息化、国际化及系统性、高效性、创新性。当前,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不够完善,距离"高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客体发育不成熟、准入和竞争机制不完善、运行秩序不够规范等诸多方面。究其根源,在于产权、信用、市场监管、行政性垄断、财税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仍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束缚。"十四五"时期应重点提升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系统性、创新性及运行效率,着力夯实产权制度、社会信用、市场监管、竞争政策、财税体制等关键性的制度基石,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确保实现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
[期刊] 改革
[作者]
杜志雄 王瑜
立足于中国"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乡村基层治理需适应全面脱贫后的减贫治理新要求,及时形成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治理支撑。伴随减贫目标和任务的变化,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在支撑常态化减贫方面存在短板制约,集中表现为脱贫地区的乡村治理资源匮乏、组织力量薄弱、公共资源瞄准偏差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对常态化减贫和乡村振兴的治理承载力,实现乡村基层由"代理"向主体性"治理"的跃迁,应激活内源性的多种治理资源,提升乡村资源与国家资源下乡的合力;创新乡村基层治理模式,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组织融合优化组织效能;善用信息化治理手段,克服信息不对称引致的治理资源耗散问题。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国新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明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方向、总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和繁荣群众文艺,是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是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的"十四五"预期性指标显现了两大导向: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由高速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预期指标聚焦服务效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陆亭
在"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准确把握多种关系,如教育结构与教育体系的关系、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系、新发展格局与教育体系的关系、教育体系建设与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系、传统教育结构与新兴教育结构的关系,以回应时代要求,满足发展需要。
关键词:
“十四五”规划 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结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傅元海 周铭山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马名杰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回顾和审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历史和现状,发现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应该建设怎样的国家创新体系?怎么建设?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重点任务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家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自主可控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打造区域高水平"创新极"、培养与发现创新人才、借鉴国际经验等角度对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6月17日上午,中国审计学会召开了“十四五”时期国家审计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此次研讨活动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的资助。中国审计学会会长孙宝厚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审计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党委书记、所长姜江华致辞。20名参加研讨的论文作者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深入探讨了国家审计发展经验、国家审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十四五”时期国家审计创新发展的方向。部分地方审计学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关键词:
专题研讨会 中国审计学会 审计创新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王慧
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建立40年来的成功经验,推动“十四五”时期国家审计创新发展,中国审计学会6月17日召开了“十四五”时期国家审计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由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部南部、中部等4个片区的312篇论文中遴选推荐20篇优秀论文的作者参加了研讨交流。与会代表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就“十四五”时期审计工作总体发展思路、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区域协同审计、科技强审、其他审计业务等进行了研讨交流,形成了许多共识。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关键词:
审计创新 研讨会综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