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62)
2023(14702)
2022(11868)
2021(10516)
2020(8627)
2019(18988)
2018(18431)
2017(34521)
2016(18057)
2015(20076)
2014(20097)
2013(19439)
2012(18014)
2011(16592)
2010(17069)
2009(16440)
2008(15109)
2007(14039)
2006(12732)
2005(11857)
作者
(52001)
(43386)
(42810)
(40990)
(27276)
(20259)
(19450)
(16480)
(16410)
(15381)
(14876)
(14361)
(14064)
(13866)
(13557)
(13335)
(12741)
(12515)
(12253)
(12093)
(11089)
(10403)
(10396)
(9957)
(9850)
(9644)
(9524)
(9492)
(8696)
(8553)
学科
(89519)
经济(89415)
管理(62819)
(57072)
(50261)
企业(50261)
中国(28114)
(27563)
金融(27556)
方法(26767)
(25590)
银行(25571)
(24753)
地方(23337)
(23155)
数学(22708)
数学方法(22503)
业经(22224)
(22161)
(18681)
技术(17746)
(16205)
(15773)
(14365)
财务(14323)
财务管理(14297)
地方经济(13842)
企业财务(13676)
理论(13675)
产业(13112)
机构
学院(261426)
大学(260000)
(118177)
经济(115710)
管理(97890)
研究(90266)
理学(82708)
理学院(81880)
管理学(80677)
管理学院(80175)
中国(75091)
(57985)
(53638)
科学(49637)
财经(44558)
(44034)
中心(42752)
(41485)
(40140)
研究所(39171)
经济学(38114)
(36358)
经济学院(33922)
北京(33857)
(32954)
财经大学(32855)
(32829)
业大(32440)
(31913)
师范(31551)
基金
项目(167373)
科学(133286)
研究(127754)
基金(121034)
(103765)
国家(102868)
科学基金(89357)
社会(84697)
社会科(80490)
社会科学(80473)
(67247)
基金项目(62764)
教育(57905)
(54598)
自然(53060)
自然科(51865)
自然科学(51852)
自然科学基金(50962)
编号(50714)
资助(47745)
成果(42590)
(40367)
重点(37987)
(37522)
创新(36916)
(36874)
课题(36746)
(36620)
国家社会(35977)
(32635)
期刊
(141541)
经济(141541)
研究(85938)
中国(60915)
(46634)
管理(42085)
(39796)
金融(39796)
学报(35358)
(33984)
科学(33419)
教育(29107)
大学(28248)
学学(26596)
技术(24942)
财经(23711)
经济研究(23616)
农业(21652)
业经(20614)
(20591)
问题(16879)
技术经济(14709)
科技(13052)
(12989)
(12218)
理论(12130)
(12079)
论坛(12079)
统计(12055)
世界(11999)
共检索到421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楷卉  
“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新基建稳步推进,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夯实了基础。但也要看到,数字鸿沟较大、“护城河”技术短板、寡头平台垄断等现实梗阻犹存,制约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此,应从布局“数字基建”共建共投机制、构建“卡脖子”技术攻关机制、建立“一揽子”政策引导机制、谋划“反垄断”监管治理机制着手,以促进“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赵梦  
数字经济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优势,以经济双向增长、产业融合与消费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蓄势添能。但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风险加大、数字技术应用窄而不均、地区收入分配两极化现象突出、数字人才要素支撑力缺失等堵点存在,制约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立足于此,面向“十四五”时期,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发挥“政府+产业”双轮驱动,助力经济“脱虚向实”;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数字技术底座”;坚持共同富裕理念先行,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循序渐进”;厚植数字人才竞争优势,锻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赵梦  
数字经济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优势,以经济双向增长、产业融合与消费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蓄势添能。但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风险加大、数字技术应用窄而不均、地区收入分配两极化现象突出、数字人才要素支撑力缺失等堵点存在,制约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立足于此,面向“十四五”时期,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发挥“政府+产业”双轮驱动,助力经济“脱虚向实”;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数字技术底座”;坚持共同富裕理念先行,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循序渐进”;厚植数字人才竞争优势,锻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陆旸  
"十四五"时期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根据笔者和蔡昉对潜在增长率的估算方法,将短期需求因素剔除,仅考虑随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供给侧要素变化,在不同总和生育率假设下,我们给出了中国未来潜在增长率估计结果(见表1)。不同的总和生育率(TFR)将影响未来"分岁组"上的出生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根据目前人口学界的研究共识,我们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在1.6左右,即使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笑  赵金元  
都市圈凭借超大、特大城市的辐射功能推动高端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以及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然而,受限于城乡要素流动不充分、数字鸿沟、公共服务衔接不畅与供需错配等多方困境,都市圈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潜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应立足都市圈资源集聚优势,从要素流动、供需匹配与产业融合三个层面入手,构建都市圈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框架。基于此,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应以制度供给为引领,释放城乡要素配置潜能;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形成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使城乡服务高效衔接;破除城乡数字发展壁垒,推动经济双向循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西娟  师博  杨建飞  
依据"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发现完善现代产业体系面临产业发展新型化程度不高、产业竞争力短板突出、产业要素协同发展不畅、产业基础能力不足等约束因素。结合"十四五"时期国内国际大环境,应紧抓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机遇,发挥数字经济的融合作用,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竞争力;促进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创新发展高度;深化对外开放,优化参与国际产业竞争战略。依托数字经济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邓丽姝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具有内在逻辑机制。其中,要素融合是基础,技术融合是根本支撑,产业融合是主要载体。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呈现蓬勃态势,但仍然存在制约因素。要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涂圣伟  
城乡经济循环畅通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本质在于构建形成城乡共生关系,以实现城乡两个异质性空间的要素有序对流、产业深度耦合和供需高效适配。从动力机制来看,城乡经济循环受国家战略导向、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创新应用和市场体系建设的共同影响。我国城乡经济循环存在梗阻和断点,突出表现为要素双向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市场基础制度不健全、县域经济链接功能不强、城乡供给体系缺乏适应性。"十四五"时期,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以有效畅通供给侧、构建城乡高质量供给体系为主攻方向,健全"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市场支撑"的三维动力机制,强化县域联动城乡经济的功能,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全面提升城乡要素配置效率、产业关联效应和市场流通效率。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袁宏伟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新技术应用最前沿的一部分,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各国经济向数字经济迁移已经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对传统产业将带来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和突破。数字经济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以及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正积极推动互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卫晓君  赵森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聚焦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探索形成稳健、深入的数字经济推进路径,有助于中国更好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发现,中国数字贸易在政策、规模、新业态与内容服务方面均展现出良好潜力,但在国际市场、政策环境、基础保障与企业竞争力等领域仍面临突出短板。“十四五”时期,国家对数字贸易发展速度、出口结构、产业竞争与企业转型提出新要求。因此,应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贡献数字贸易规则“中国方案”;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字贸易“独角兽”企业;加快数字技术与产业、贸易融合,培植数字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开展数字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数字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白杰  李秀敏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空间结构优化是承上启下推进"数字生态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单元载体,也是深度落实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内在需求。结合我国"十四五"规划有关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在急速增长平台型经济、推陈出新颠覆性技术、覆盖全面生态位竞争的影响下,数字网链价值关系扁平化、高渗透性和高效率性成为数字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布局的重要特征。剖析中国数字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发展所面临挑战,应从内到外重构秩序,加速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切实落地网络强国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秩序与规则制定,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施行"以网治网"策略,打造国家网络空间治理新体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史宇鹏  曹爱家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入了新阶段: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入iPhone时刻,互联网企业经营重心加速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传统企业开始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发力产业互联网建设,乃至国家间开始将竞争策略延伸至数字技术领域。与此同时,也存在数据隔离现象日益突出、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亟待实现、企业数字化程度不平衡以及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等现实挑战。针对上述挑战,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占全球发展先机,应着力打破数据孤岛,深度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挥体制优势,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关注中小企业,多措并举帮扶数字化转型;完善人才培养,降低数实融合的就业冲击;拓展国际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新规则。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欧阳日辉  龚伟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指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推进实体经济业务逻辑重构、组织形态变革、价值模式创新的过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形成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双循环”发展框架,沿着“新型实体企业—数字生态—新型实体经济”的演化路径,在微观层面培育新型实体企业,在中观层面形成和完善数字生态,在宏观层面推动新型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并经历“技术渗透—协同发展—深度融合—融活创新”四个阶段。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政府应夯实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支持研发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加大力度支持数字平台及其生态创新发展,探索建立融合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丽娟   赵春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数字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带来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机遇,通过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但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核心技术储备不足、行业融合不均衡、改造创新度不够、治理体系滞后以及缺乏联动机制等制约因素。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未来需要加大力气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通过运用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全方位提升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技术研发、突破数字转型、加快数字建设、强化市场导向和消弭数字鸿沟,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迟凤玲  
数字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其具有的跨界性,为现有实体经济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将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政策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说明国家不仅关注前沿领域,也重视传统经济领域的发展,即数字经济如何为实体经济带来创新,如何能进一步增强产业基础和竞争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