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77)
2023(7034)
2022(5665)
2021(5608)
2020(4205)
2019(9909)
2018(9394)
2017(17517)
2016(9230)
2015(10654)
2014(10223)
2013(10355)
2012(9698)
2011(8884)
2010(8576)
2009(8014)
2008(7615)
2007(6620)
2006(5889)
2005(5467)
作者
(25497)
(21338)
(21239)
(20733)
(13492)
(10126)
(9460)
(8370)
(8312)
(7638)
(7329)
(7032)
(6969)
(6877)
(6700)
(6689)
(6316)
(6146)
(5952)
(5845)
(5294)
(5143)
(5107)
(4878)
(4797)
(4788)
(4573)
(4479)
(4318)
(4222)
学科
(46425)
经济(46394)
管理(20929)
(20130)
方法(19463)
数学(17908)
数学方法(17834)
中国(16633)
(13752)
企业(13752)
(12638)
(11616)
贸易(11603)
(11430)
业经(8731)
农业(8684)
地方(8680)
(8562)
(7804)
(7091)
银行(7084)
(7045)
(6963)
(6910)
环境(6795)
(6762)
金融(6761)
(6624)
关系(6294)
(5649)
机构
大学(134270)
学院(133101)
(67943)
经济(67119)
研究(53821)
管理(46808)
中国(42152)
理学(40038)
理学院(39570)
管理学(39136)
管理学院(38883)
科学(29339)
(29114)
(28867)
(26642)
研究所(24310)
经济学(23574)
财经(23146)
中心(22796)
(21508)
经济学院(21365)
(20468)
(19460)
北京(19175)
(17820)
财经大学(17401)
(17384)
师范(17252)
科学院(17074)
业大(16691)
基金
项目(88896)
科学(71062)
研究(67272)
基金(66980)
(58993)
国家(58590)
科学基金(48936)
社会(46133)
社会科(43932)
社会科学(43926)
基金项目(33986)
(30924)
教育(30195)
自然(28235)
自然科(27603)
自然科学(27597)
资助(27467)
(27367)
自然科学基金(27146)
编号(25126)
(21591)
中国(21533)
国家社会(21062)
成果(21028)
重点(20876)
(20846)
教育部(18792)
(18478)
课题(18267)
人文(17584)
期刊
(72368)
经济(72368)
研究(45407)
中国(27691)
(20530)
学报(20054)
(19687)
科学(19557)
管理(18285)
大学(15759)
学学(14758)
农业(14083)
经济研究(13835)
教育(13419)
(12692)
金融(12692)
财经(12193)
(11132)
(10814)
技术(10417)
问题(10224)
国际(9849)
世界(9847)
业经(9604)
(8354)
技术经济(6791)
统计(6485)
经济问题(6145)
资源(5992)
(5557)
共检索到205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司伟  韩天富  
尽管中国大豆生产成本高、单产低,自给率堪忧,但是大豆在中国农业与食物系统中一直具有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大豆生产发展和产业兴旺对中国粮食安全、油脂油料安全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从中国大豆生产发展的演进与现实困境出发,分析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大豆增产前景,并提出了大豆增产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考虑到玉米等竞争性农作物种植对大豆生产的挤压,大豆种植面积在1.4亿亩的基础上再扩大的空间有限,但单产水平提升的潜力很大,因此,"十四五"时期,大豆增产的关键在于稳定面积、提升单产、提高大豆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此,应该完善大豆生产支持政策,提高大豆品种培育的科技投入,加快品种更新,推广粮豆轮作绿色种植制度,增强大豆供给保障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一军  韩亭辉  
小麦是我国居民两大口粮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小麦持续增产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本文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改革开放以来小麦的增产经验进行了探讨,查找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小麦增产潜力并提出了实现小麦增产潜力的政策路径。本研究旨在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建平  李俊杰  李文娟  周振亚  王秀芬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口粮作物,随着稻谷总需求量增长,保持其稳产增产能力对确保我国口粮绝对安全意义重大。"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明显先下滑后回升、单产增速减缓,产量呈稳中略降趋势,增产形势严峻。稻田基础地力、灌排条件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基石,高产育种和栽培技术配套是实现水稻单产飞跃的主要推力,经济效益是种植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政策导向是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十四五"期间水稻生产面临的形势,采用CAMES模型预测,2025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1797万吨,与2020年相比增加611万吨。保障增产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具体实现路径为划定水稻面积红线不低于3000万公顷,力争全国2/3的稻谷产自高标准农田,突破水稻生产种子和机械两大技术瓶颈,通过政策调整稳定水稻种植主体受益预期。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善高  薛超  徐章星  刘吉双  
中国政府提出了大豆振兴计划,为识别出在大豆产业振兴上是"效率优先"还是"面积优先",本研究基于2004—2016年大豆主产省份大豆种植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大豆种植的技术效率,并从技术效率提升视角和播种面积扩大视角分别计算了大豆的增产潜力。研究发现:①中国10个大豆主产省份大豆种植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862,处在相对较低水平。②在技术效率提升视角下和播种面积扩大视角下,10个样本省份大豆产量平均还可以分别增加20.53万t和12.40万t。③大豆市场价格、种植技术、种植规模、地区种植结构、灾害发生率等会显著影响大豆种植技术效率。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提升大豆种植技术效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梁健  
着力推进城乡空间治理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城乡空间治理历经系统规划、破冰发展、统筹融合、共享共治发展阶段后,面临赋能政府权属网络、市场要素网络以及社会组织网络的重塑契机。"十四五"时期,城乡空间高效治理需紧随国家规划,立足城乡资源价值禀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谋进路。鉴于此,调整中国城乡空间治理思路,实现城乡关系再升级,应探索先融再合,打破城乡二元空间格局;发挥城与乡优势价值,推动城乡空间治理均衡善治;注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城乡空间高效治理;平衡城乡圈层,化解行政层级间治理矛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磊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利用生产函数的基本原理,考虑资本、劳动产出弹性以及技术水平的动态时变性,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对"十四五"时期江苏经济增长潜力展开测算,估算出资本产出弹性将逐渐走低,劳动投入产出弹性将逐渐走高,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经济平均潜在增速为5.532%。在此基础上,建构结构化经济增长支撑分析框架,分析得出",十四五"时期江苏可从战略、需求、产业、要素、空间5个方面寻求经济增长支撑。考虑到"十四五"时期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外部环境变化,江苏实际增速将低于潜在增速并进入新的增长区间,结构调整也是平缓而非剧烈的过程并呈现新特征。对此,江苏需要适时适度增加政策力度,对冲外部不利因素影响,使实际增速不要过低于潜在增速,争取与潜在增速持平或略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白杰  李秀敏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空间结构优化是承上启下推进"数字生态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单元载体,也是深度落实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内在需求。结合我国"十四五"规划有关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在急速增长平台型经济、推陈出新颠覆性技术、覆盖全面生态位竞争的影响下,数字网链价值关系扁平化、高渗透性和高效率性成为数字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布局的重要特征。剖析中国数字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发展所面临挑战,应从内到外重构秩序,加速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切实落地网络强国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秩序与规则制定,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施行"以网治网"策略,打造国家网络空间治理新体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文舸  赵惠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城镇化增速将出现放缓,新型城镇化将以城市群、都市圈等为主体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以低碳、绿色、智慧、生态、宜居为发展方向。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对投资需求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将是我国拓展投资空间的重要手段。建议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新市民住房问题、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着手,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拓展投资空间上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李雪松  陆旸  汪红驹  冯明  娄峰  张彬斌  李双双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四新经济"蓬勃发展,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各方面风险管控有力。本文从供给侧角度,基于人口结构的变化预测未来潜在增长率。不断降低的总和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趋势都将对供给侧生产要素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最终会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本文在情景预测中考虑了产能利用率和不能增加有效生产能力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实际利用资本存量的影响。未来15年,中国经济不仅规模显著增加,而且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十四五"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应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基石,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更高水平开放为牵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十三五"末期的国内外环境,按照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目标要求,"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涵盖以下六个方面:创新驱动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国内市场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绿色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于这些主要目标和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潜力预测,参考国家中长期相关专项规划,并要留有余地,本文对"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的选择及其目标设定给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涂圣伟  
城乡经济循环畅通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本质在于构建形成城乡共生关系,以实现城乡两个异质性空间的要素有序对流、产业深度耦合和供需高效适配。从动力机制来看,城乡经济循环受国家战略导向、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创新应用和市场体系建设的共同影响。我国城乡经济循环存在梗阻和断点,突出表现为要素双向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市场基础制度不健全、县域经济链接功能不强、城乡供给体系缺乏适应性。"十四五"时期,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以有效畅通供给侧、构建城乡高质量供给体系为主攻方向,健全"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市场支撑"的三维动力机制,强化县域联动城乡经济的功能,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全面提升城乡要素配置效率、产业关联效应和市场流通效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肖潇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疫情冲击下的财政潜在风险问题被进一步放大,给维护财政安全带来更大的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改进财政风险衡量方法,有效识别目前财政风险的基本情况和未来趋势,为探索降低财政风险的解决办法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存量数据计算的财政风险保持平稳,但从流量测算得到的债务规模的扩张仍快于名义GDP。“十四五”时期的财政缺口不断扩大,表明未来财政风险有上升趋势。因此,需加强保障重点领域财政安全,在保证基本财政支出的基础上,推进预算制度改革,优化专项债发行使用机制,防范潜在的转移支付风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有效化解潜在财政风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后凯  年猛  李玏  
"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积极推动下,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呈现良好势头,老少边穷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区域之间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尽管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但也面临南北经济增长不平衡、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蓝海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是当前中国区域发展的核心任务。从寻求区域协调发展到追求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不仅体现了区域发展理念的变革,也适应了当今中国区域发展转型的需要。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应继续以四大板块战略为基础,以重点带区战略为骨架,统筹各大板块和带区发展,深化完善"4+X"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体系;以构建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三横三纵"国土空间开发主架构,建立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要载体的增长极网络,以及制定实施国土空间开发负面清单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加快"C"形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进一步加大内陆开放力度,全力培育三大海洋经济区,推动形成陆海统筹以及沿海、沿边和内陆三线协调的全域开放格局。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帮助东北地区实现脱困振兴,大力培育中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制定实施相对贫困地区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一体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郑京平  
一、"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简要回顾"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引领下,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稳步发展,5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十二五"时期虽有所放缓,但预计仍可达到6.5%左右,为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1)的2倍以上。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50.8%提高到2019年的53.9%,预计2020年可达55%左右,单位GDP能耗五年下降17%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史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壮大与竞争优势演进提升有着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工业基本上实现了由价格优势向规模优势的转变,当前正处于由规模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工业竞争优势的第二次转变面临着"逆全球化"的冲击与"双端挤压"挑战,也面临国内需求升级、发展中国家市场扩大、新工业革命兴起等机遇,支撑中国工业培育壮大竞争新优势的条件也已初步成熟。2020年是中国"十三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将要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工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找准新定位、培育新优势、采取新举措,从而加快推进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本文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五个战略定位、六项战略任务、五个重点领域与七大战略举措。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辉  荣晨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住房需求总体呈现"上升—平稳—下降"的倒U型特征,按照"高城镇化率、高人口抚养比"的情景预测,住房需求达到峰值18亿平米左右趋势性下降,拐点出现在2024年。通过对住房潜在的三大需求即城镇新增人口刚性需求、城镇人口改善需求和棚户区改造需求进行测算,也验证了该结论。城镇新增人口、人口抚养比等变量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十四五"末期中国住房需求将不再具备快速增长的条件。然而,根据其他相关因素的情景设定,控制房价涨幅、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中国住房需求仍能继续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