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80)
2023(11462)
2022(9659)
2021(9233)
2020(7668)
2019(17655)
2018(17770)
2017(33099)
2016(18362)
2015(20569)
2014(20676)
2013(20250)
2012(18636)
2011(17130)
2010(17409)
2009(16328)
2008(16353)
2007(14842)
2006(13462)
2005(12411)
作者
(49214)
(41817)
(41254)
(39466)
(26254)
(19829)
(18662)
(16079)
(15979)
(14905)
(14379)
(13880)
(13455)
(13254)
(13180)
(12665)
(12106)
(12066)
(12015)
(11811)
(10827)
(10191)
(10013)
(9669)
(9419)
(9340)
(9297)
(9233)
(8376)
(8295)
学科
(77063)
经济(76956)
(55834)
管理(50768)
(46746)
(34880)
企业(34880)
农业(30810)
方法(26156)
中国(24509)
数学(23044)
数学方法(22838)
(22774)
业经(21310)
(20291)
(16569)
(15563)
贸易(15552)
(15308)
(14262)
银行(14251)
(13755)
体制(12877)
(12817)
(12732)
金融(12729)
地方(12634)
(12116)
(11725)
环境(11016)
机构
学院(256176)
大学(253427)
(116570)
经济(114415)
管理(94499)
研究(92105)
理学(79933)
理学院(79097)
管理学(78033)
管理学院(77555)
中国(75146)
(55529)
(55128)
(54005)
科学(50565)
(46160)
中心(42444)
财经(42198)
农业(41775)
研究所(40885)
(40317)
业大(38516)
(38421)
经济学(36353)
北京(34587)
(33292)
师范(33032)
经济学院(32571)
(32147)
(31028)
基金
项目(160256)
科学(126940)
研究(124992)
基金(116904)
(100805)
国家(99837)
科学基金(84978)
社会(81646)
社会科(77046)
社会科学(77030)
(60991)
基金项目(60989)
教育(57040)
编号(51813)
(50559)
自然(50246)
自然科(49033)
自然科学(49022)
自然科学基金(48184)
资助(47037)
成果(43449)
(38087)
(36778)
重点(36243)
课题(36035)
(35620)
国家社会(34890)
(33761)
(33331)
教育部(32960)
期刊
(140601)
经济(140601)
研究(84570)
中国(62273)
(58770)
(43981)
农业(39517)
学报(35902)
科学(35274)
管理(33968)
教育(31668)
(30660)
金融(30660)
大学(29365)
学学(27409)
业经(26216)
技术(22192)
财经(21812)
经济研究(20700)
问题(19426)
(19334)
(18875)
世界(16574)
农村(15082)
(15082)
(15062)
农业经济(14268)
(13516)
经济问题(13254)
国际(13029)
共检索到412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温锐  陈胜祥  杨丽琼  
本文就"十五"以来学术界对新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史的研究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我们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在诸如农地所有权的历史演变、产权制度与规模经营的关系等问题上仍存在诸多歧义与盲点,尚需要学界做深入艰苦的研究,获得新的突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公茂刚  辛青华  
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确立农地的集体所有权,后一阶段是在巩固农民集体所有权基础上放活农地的经营权。整个历程是一个先将产权集中然后又进行分解的过程,并遵循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是在"否定之否定"中进行的。产权在不同的时期,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可以进行集中也可以进行分解。"三权分置"改革就是对产权中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解,是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需要和发展高效现代农业要求的改革。我国"三权分置"改革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土地流转流程不够规范,土地流转不够普遍,土地转出意愿比转入意愿更加强烈,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难度较大等。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应继续不断完善我国农地产权制度。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徐智环  
产权决定决策权的配置,决策权的配置影响产权的经济效率。现阶段我国公有性质且事实上不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造成了农村集体代理人和国家(政府)的公共决策权对农民私人决策权的严重侵害,进而也影响了农业的经济效率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农民的充分的私人决策权,必须对公共决策权进行制度性约束,而约束的根本举措就是彻底改革农地产权制度,实行农地私有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蒋军成  赵丽江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由于产权界定不合理和农地产权的缺失,导致违法征地现象严重,土地交易成本昂贵,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引入产权理论,特别是从农地的使用权和处置权方面,分析农地问题造成的原因,提出"确权、流转、保障"三位一体的制度建设,让农民分享农地产权增值的成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克宁  马素兰  
研究目的:提出改革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权力内容,严格区分土地所有权与管理权,从制度建设上防止管理权侵犯或替代所有权。在集体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除以承包形式取得外,引入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在集体土地使用权类型上,除承包外,应增加出让、出租、作价出资等形式,赋予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样的权能。在保证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类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享有不同的转让、出租、抵押等权力,完善集体土地登记制度,规范集体土地二级市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闵桂林  祝爱武  
产权问题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由于我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产权问题,所有权主体虚置,使用权缺乏自主性、稳定性,收益权被分割,缺乏独享性,转让权不自由,由此引发了困扰"三农"的一系列问题。为解决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多元化,即国家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农民土地实际所有权即农村土地私有、农村公共领地的集体所有权。而要实施农村土地产权多元化改革,则必须在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同时赋予产权主体相应的权能,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使法律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相协调,建立相配套的其他制度或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佑  周俊强  李停  
土地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财产,实现土地产权是中国农民自古以来的不变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实现了产权平等,通过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摆脱了产权异化,从“两权分离”中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经由全面深化改革走向土地财产权。实现农民土地产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的中心问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公茂刚  辛青华  
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农业投资的影响机制发现,明确和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逆向选择风险,增强了农业经营主体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也提高了投资主体获得稳定投资收益的预期,进而增加了农业资金投入的需求和供给。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农业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每一次农地产权制度变迁都显著地促进了农业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确立对我国农业投资增长的影响更大。因此,我国今后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制度保护农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闵桂林  祝爱武  
农村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面对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环境,中国共产党对农地产权变革进行了艰辛探索,先后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再把农地个人所有制推向农地产权集体化,最后对农地集体产权进行分割并使农民获取最大化的农地产权利益,曲折的变迁路径使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逐步走出传统社会对农地产权变革认识的误区,逐步摆脱传统社会主义农地产权制度的束缚,进而趋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经验与教训给予启示,确权于农或权益归农是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方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红云  
本文认为继续现行农地制度将导致农地资源的持续低效利用,并将进一步加大制度运行成本。实行将农地所有权归国家,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归农民的国家与农民混和所有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既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背离、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同时又能在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改革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行性。而建立民主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是这一产权制度改革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多长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中国生态脆弱地区国有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与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目标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反映出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现行国有农地私人承包制的局限性。经验事实表明,土地国有制并不必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私有化亦非治理生态危机的良方。在生态脆弱的国有农地上,建立生态保护区并以政府“生态采购”的方式管理国有农地,同时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契约机制,将是未来国有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理性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香合  赵金龙  胡建  
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有一定机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方向和方式主要取决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摸索前进、渐进变革成为其最重要的特征。但渐进性改革留下的硬骨头越来越难啃,不同阶层农民对产权制度变革的诉求差异巨大,农地产权相关政策之间、政策和法律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这些都使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越来越困难。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红  姜军松  
农地占有关系是农地产权关系的内在质的规定性。百年来,中国农地产权占有关系改革始终秉持农地公有制发展方向的"初心",肩负为广大农民争取更多地权占有利益的"使命",通过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奠定坚实的物质与制度双重支持基础。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存在农地主体的地权占有权能不尽充分与完善,农地占有关系与农业生产力及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问题。鉴此,应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农地所有权主体和非所有权主体的地权占有权能,发展农地公有权和使用权两个市场,着力优化社会主义农地占有产权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香合  赵金龙  胡建  
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有一定机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方向和方式主要取决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摸索前进、渐进变革成为其最重要的特征。但渐进性改革留下的硬骨头越来越难啃,不同阶层农民对产权制度变革的诉求差异巨大,农地产权相关政策之间、政策和法律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这些都使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越来越困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