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6)
- 2023(11041)
- 2022(9742)
- 2021(9129)
- 2020(7589)
- 2019(17465)
- 2018(17340)
- 2017(33988)
- 2016(18554)
- 2015(20690)
- 2014(20585)
- 2013(20474)
- 2012(18671)
- 2011(16823)
- 2010(16620)
- 2009(14806)
- 2008(14208)
- 2007(12255)
- 2006(10640)
- 2005(9050)
- 学科
- 济(79288)
- 经济(79216)
- 管理(50693)
- 业(48108)
- 企(39864)
- 企业(39864)
- 方法(34612)
- 数学(29888)
- 数学方法(29589)
- 地方(21312)
- 农(19767)
- 中国(18783)
- 业经(18038)
- 学(16329)
- 财(15533)
- 农业(13314)
- 和(12594)
- 技术(12560)
- 环境(12454)
- 贸(12452)
- 贸易(12448)
- 地方经济(12424)
- 产业(12288)
- 理论(12060)
- 易(11964)
- 制(11541)
- 划(10375)
- 务(9733)
- 教育(9684)
- 财务(9674)
- 机构
- 大学(256651)
- 学院(256060)
- 管理(106169)
- 济(101415)
- 经济(99265)
- 理学(92908)
- 理学院(91851)
- 管理学(90374)
- 管理学院(89921)
- 研究(85263)
- 中国(60586)
- 京(57314)
- 科学(54539)
- 财(42309)
- 所(42110)
- 业大(39053)
- 研究所(38798)
- 农(38681)
- 中心(37964)
- 北京(36585)
- 江(35521)
- 财经(34802)
- 范(34743)
- 师范(34471)
- 经(31630)
- 院(31567)
- 农业(30239)
- 州(29426)
- 经济学(29353)
- 师范大学(28111)
- 基金
- 项目(184339)
- 科学(145381)
- 研究(135910)
- 基金(132868)
- 家(115195)
- 国家(114265)
- 科学基金(98699)
- 社会(85031)
- 社会科(80634)
- 社会科学(80615)
- 省(72275)
- 基金项目(71875)
- 自然(64250)
- 自然科(62683)
- 自然科学(62671)
- 自然科学基金(61513)
- 划(61166)
- 教育(60722)
- 编号(55879)
- 资助(53827)
- 成果(44017)
- 重点(41013)
- 发(40799)
- 部(39702)
- 创(38627)
- 课题(38092)
- 创新(35948)
- 科研(34783)
- 项目编号(34249)
- 国家社会(34238)
- 期刊
- 济(108744)
- 经济(108744)
- 研究(73632)
- 中国(44602)
- 学报(39320)
- 管理(37830)
- 科学(37393)
- 农(34423)
- 大学(29517)
- 财(29237)
- 教育(28116)
- 学学(27571)
- 农业(24803)
- 技术(22293)
- 业经(19101)
- 经济研究(17294)
- 融(17068)
- 金融(17068)
- 财经(15651)
- 图书(14693)
- 问题(14362)
- 科技(13740)
- 经(13349)
- 理论(12990)
- 技术经济(12677)
- 业(12513)
- 资源(12513)
- 实践(12114)
- 践(12114)
- 现代(12072)
共检索到3593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叶堂林
京津冀三地在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步性,北京已率先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天津正处于工业化后期,而河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北京由于其城市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明显高出周边城市和地区,加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部分传统制造业的扩散转移,必将促进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产业集聚、产业链接、产业升级。滨海新区和曹妃甸作为京津冀都市圈未来的两大引擎,拥有得天独厚地地理优势,前者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被赋予许多政策上的优惠,后者是"十一五"期间全国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京津冀产业存在较大差距,以新型产业分工为基础,通过合理政策措施,完全有可能在区域内形成拥有基础产业、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错...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合作 产业结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桂荣 王冬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区域竞争更多地体现为产业竞争,京津冀经济圈区域产业发展与升级,不仅关系到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升,更是关乎到国家区域战略布局的效应实现结果。基于此,本文在对区域产业升级内涵和局限性厘清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着力分析,并从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产业创新和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剖析了制约京津冀产业升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转型和创新为坐标,推进京津冀经济圈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璐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京津冀一体化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有效对接,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对接 区域经济 对接模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纪韶
本文在对京津冀都市圈农民工就业状态的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交互分类、对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京津冀都市圈农民工流动就业影响因素的微观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都市圈中农民工迁出概率和迁入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内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城乡教育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都市圈 农民工 微观分析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祝尔娟
进入"十一五"时期,京津冀都市圈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正处于要素一体化阶段,面临着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集聚、扩散、整合、链接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从京津冀三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看,推进区域产业合作、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强劲的驱动力与现实基础。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一体化 产业升级与整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李国平 张丹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中特征,另一方面,中小城镇分布以京广、京九、京哈铁路等为依托,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分布;城镇带分布大体可划分为京广线、朔黄和石德线、京九线、京-津、京哈和京山线、张-承六个片区;经济发展呈现空间均衡的分散化趋势;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发达,随着经济发展的空间重心变化,区域内部各地区对外交通需求建设的空间分布也有所改变。最后,综合考虑京津冀区域人口、经济、城镇和交通体系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地区发...
关键词:
京津冀 空间结构 空间整合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陆小莉 刘强 姜玉英
本文立足新格局背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提出了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多维测度方法;与此同时,在引入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从“质量”和“数量”双重视角,以京津冀区域为例,系统地剖析了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及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京津冀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显著的提升态势,但增速存在增减交替的演变与市域差异特征,增长模式转型与协调开放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核心维度;(2)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一定的驱动效应,但表现为显著的非线性过渡机制,且其转换速度较为平滑;(3)经济增长“数量”层面的非线性过渡机制的门槛阈值显著小于“质量”层面。进一步表明,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有效提升,是新时代、新格局下区域经济高质高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晨帆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的产业数字化发展成为产业链实现升级转型和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以我国京津冀区域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产业数字化对流通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是产业数字化发展能够显著提升京津冀区域流通效率的提升,且这一作用通过了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二是从异质性分析来看,环京城市产业数字化发展对区域流通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明显。三是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能够带来引致创新进而促进区域流通效率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区域流通效率,本文提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数字化转型、发挥北京市周边辐射效应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祝尔娟
本文重点分析了京津冀三地所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进程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等的趋势特征,并从京津冀区域整体角度,针对"十二五"时期可能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从加快经济转型入手,打造"多轮驱动力",构筑区域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增强区域竞争力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十二五” 京津冀 发展阶段 趋势特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凌志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以产业升级转移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解读京津冀产业共生现象,从技术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生态位演进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生态演进特征。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升级转移 产业结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全诗凡
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占据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区域之一,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文章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产业份额的结构变化来研究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发现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的产业正在向天津和河北转移引起的。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经济一体化 区域分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旭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各个地区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发展逐渐加快,对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的关键因素。而京津冀作为我国重要的三个相邻地带,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出现较多问题,给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阻碍,各个产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激烈。想要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完成产业升级与整合,有效改变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的现状局面。鉴于此,文章针对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升级与整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京津冀一体化 产业升级 产业整合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峰 卢燕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区域产业实现优化配置的必然,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效应的最优路径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京津产业链建设,尤其是加快京冀和津冀之间产业链的构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地域分工合理、产业间联系紧凑的区域产业链布局,使其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转移 价值链 综合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冬梅 李春成 赵莉晓
区域产业合作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实现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深入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定位与合作模式,提出了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协作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电子信息产业 合作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陈福中 卢景新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凸显了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借力于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调整。本文构建了金融规模作用于产业升级调整的理论模型,揭示了金融规模对产业升级可能存在"促进"和"抑制"效应,进而采用京津冀1985—2015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规模对产业升级调整的内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规模对京津冀产业升级调整的总体效应为正;金融相关比和金融融资规模提高,会显著提升服务业生产率水平;金融集聚会促进工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金融效率对工业生产率的影响为负,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变化作用不明显,但对产业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