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06)
2023(11838)
2022(10544)
2021(9928)
2020(8351)
2019(19423)
2018(19602)
2017(38639)
2016(21092)
2015(23802)
2014(24080)
2013(24057)
2012(22163)
2011(20318)
2010(20154)
2009(18387)
2008(17723)
2007(15607)
2006(13984)
2005(12372)
作者
(61437)
(50547)
(50482)
(48061)
(31935)
(24182)
(22905)
(19842)
(19099)
(18042)
(17202)
(16947)
(15940)
(15930)
(15515)
(15389)
(15094)
(15072)
(14501)
(14469)
(12526)
(12522)
(12157)
(11507)
(11486)
(11273)
(11254)
(11116)
(10228)
(9916)
学科
(83864)
经济(83736)
管理(63252)
(56882)
(46776)
企业(46776)
方法(40212)
数学(35355)
数学方法(34973)
中国(23662)
(22774)
(22252)
(18914)
(18063)
业经(17608)
环境(16957)
(15540)
贸易(15531)
地方(15481)
(15137)
农业(14308)
(14188)
(14130)
银行(14092)
(13459)
(13232)
财务(13165)
财务管理(13138)
(13076)
理论(13005)
机构
大学(306313)
学院(302578)
管理(122049)
(121771)
经济(119121)
理学(105765)
理学院(104636)
管理学(102891)
管理学院(102345)
研究(99964)
中国(74923)
(65315)
科学(61571)
(58051)
(50062)
财经(46459)
(45957)
研究所(45442)
中心(44781)
业大(44717)
(42543)
(42055)
北京(41917)
(39589)
师范(39254)
经济学(36552)
(36529)
农业(36000)
(34889)
财经大学(34504)
基金
项目(205064)
科学(160515)
研究(150980)
基金(148729)
(129113)
国家(128097)
科学基金(109312)
社会(94250)
社会科(89220)
社会科学(89198)
基金项目(79533)
(78826)
自然(71096)
自然科(69317)
自然科学(69302)
教育(68467)
自然科学基金(68039)
(67153)
编号(62093)
资助(61534)
成果(50608)
(45814)
重点(45453)
(43343)
课题(42187)
(42071)
科研(39429)
创新(39301)
教育部(39165)
人文(38351)
期刊
(132435)
经济(132435)
研究(92081)
中国(53831)
学报(46164)
管理(44303)
科学(43415)
(41773)
(40700)
大学(34943)
学学(32710)
教育(31814)
农业(28392)
(26210)
金融(26210)
技术(24984)
财经(22163)
业经(21757)
经济研究(21054)
(18712)
问题(17879)
理论(16157)
图书(16086)
实践(14888)
(14888)
技术经济(14834)
科技(14530)
(13920)
现代(13858)
商业(13542)
共检索到437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小胜  宋马林  
本文应用一种新的碳排放效率测量方法:“零和博弈”数据包络模型,测算了“十二五”时期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并按照效率大小对各个省份的碳排放额度进行重新分配。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发达省份,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地区以及江苏省和海南省,在“十二五”时期都是处在前沿面上,其他发达省份的碳排放效率也高于中西部省份,所有省份的碳排放效率都是逐年上升的,效率的趋同趋势明显。利用计算效率过程中得到的期望产出增加量和非期望产出调整量,重新分配各地区碳排放额度,发现发达地区重新分配后的碳排放额度都较实际排放的数据大,额度应该增加,效率低的地区额度应该减少,有的地区分配的额度甚至为负。为了达到有效,期望产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小胜  宋马林  
碳排放交易体系成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初始碳排放额度分配是交易体系设计的核心问题,如何从国家整体效率最大化的视角研究初始碳排放额度分配是既有研究尚未关注到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十二五"时期的数据,采用集中分配DEA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初始额度分配情况。测算结果显示:①"十二五"时期碳排放额度的空间分配表明,效率低的省份碳排放额度分配小于实际排放,因此,应该减少排放;而效率高的省份则应该增加排放。北京、上海和山西处在前沿面上,碳排放额度没有发生变化,其他发达省份的碳排放额度应该增加,但中、西部省份的碳排放额度应该减少;②对各省份"十二五"时期产出最大化下碳排放额度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小胜  李月  李燕  
利用中国省际投入产出数据,应用改进的"零和博弈"数据包络(ZSG-DEA)模型,对中国碳排放的效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按照效率的高低对碳排放的额度进行分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存在较大的差距,以考虑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各省份之间碳排放重新分配后,效率明显提高,除辽宁、吉林和福建的效率为0. 999外,其余省份都为1。从分配的结果看,发达省份基本都是实际碳排放少于重新分配后的数量,效率低和经济不发达省份的碳排放多数处在超排状态。最后采用考虑公平和效率的单指标分配,发现效果并没有按照ZSG-DEA模型分配的好,这表明按照ZSG-DEA模型分配更加符合经济的发展状况,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苗壮  周鹏  李向民  
欧盟的碳排放分配顾及公平原则、溯往原则和产值原则。借鉴"零和博弈"思想的分配思路,采用多阶段DEA迭代规划求解,并结合本文提出的不同权重因子,以创建兼顾效率、公平、溯往和产值原则的分配机制。实证部分以我国2010年30个省区的化石能源碳排放分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完成基于效率、公平、溯往和产值原则的初始分配,再完成兼顾效率、公平、溯往和产值原则的最优分配,并对我国的东、中、西三个地区以及30个省区的权重因子的临界值加以测算和讨论。实证分析表明:不同的权重因子,对碳排放量的分配结果影响较大;兼顾效率、公平、溯往和产值原则的分配机制,与其他导向的分配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经过多阶段计算分配后,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胜  胡正陶  张娜  宋马林  
基于改进的共同前沿分析方法,本文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的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全局效率、跨期效率和同时期效率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都较低;在对全局效率分析时发现绝大多数地区都存在非效率状况;在对跨期效率分析时发现非效率的地区数量明显比全局效率分析中的地区少;而同时期效率存在非效率情况的地区更少。根据共同前沿模型的特点,我们还发现各地区存在着全局效率小于跨期效率,跨期效率小于同时期效率的情况。根据上述的效率数据,本文还计算了共同前沿Malmquist-Luenberger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效率高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也较高,但是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数值都较小;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分解,发现技术进步较为明显,技术效率有待提高。最后,本文选取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各种因素,应用动态面板数据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有着正向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经济结构重型化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起着正向作用,城镇化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作用为正,但是不显著。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苗壮  周鹏  李向民  
我国政府已明确"截止2015年末,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要比2010年下降17%"的减排目标,而目前学术界缺乏将国家制定的碳强度约束指标进行省级分解的系统考量。因此,制定科学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体系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基于"零和收益"思想的环境生产技术(ZSG环境生产技术)的碳排放分配模型,将"十二·五"时期省级碳强度约束指标进行效率分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ZSG环境生产技术模型对碳排放进行效率分配后,各省区的投入—产出指标同时处于ZSG前沿面上,实现经济指标、能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的整体帕累托最优;"十二·五"时期各省区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大相径庭,部分省区未来需要下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长湧  
我国出口依存度似高实不高,且存在明显的结构性不平衡。"十二五"时期,我国出口增长仍面临明显的机遇,出口仍有可能获得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对于我国而言,不应追求出口依存度数字上的下降,而应抓住我国外需扩大的机遇,顺应我国出口增长的趋势,加快出口部门的结构性调整和出口质量的提高。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提高一般贸易的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姜睿  
在所有的能源类别中,石油一直是全球消费比例最高的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急剧增多。而与之相应,我国还需要在节能减排、改善能源构成等方面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无碳能源和低碳非化石能源无疑是长期的战略方向,但由于我国在新能源及水电、风电、核电等方面发展还很有限,大幅度增加天然气在一次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成为必然。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走向影响着我国油气政策的制定,因此,对我国的油气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而建立准确有效的石油和天然气需求预测模型,针对世界油气市场的变化,快速、准确地预测出油气需求,并对相关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则能更好地提高政府决策的预见性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建豹  黄贤金  孟浩  周艳  徐国良  吴常艳  
以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为例,以2010年为基准年,在ESTDA的框架下,运用ESDA、LISA时间路径和LISA时空跃迁等方法分析了2011~2015年碳排放强度累积目标完成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同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累积目标完成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累积目标完成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自相关性;(2)东部地区具有相对稳定的局部空间结构;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北京稳定性最强,新疆波动性最大;(3)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累积目标完成率空间格局演化的整合性较弱,稳定性较强,协同高增长省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协同低增长省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4)影响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累积目标完成率的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自给度和能源消费结构。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方军  王文举  
依据诺德豪斯提出的经典边际减排成本函数,运用EPPA模型给出的中国边际减排成本数据,可推算出中国"十二五"时期各年的边际减排成本函数,并由同期全国和北京的边际减排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得到北京各年的减排成本函数。在国家下达的北京"十二五"时期碳强度下降18%的目标约束下,使北京各年减排成本总额最小化,得到北京各年二氧化碳最优减排率,给出北京"十二五"时期碳强度的年度目标分解。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继瑞  
在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基于价值规律的制导,房价构成要素的上涨、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的继续释放,许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还存在上涨压力。要有效调控房价,必须从土地供应、房地产银行贷款、税收、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进行综合的、互动的、配套的松紧适度和有差别的结构性调控,以此为改进与优化取向,藉以防止房地产市场与房价的大起大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春丽  相伟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年将开展"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为了更好地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作出了"十二五"规划进展情况和中期评估面临的难题的报告。一、"十二五"规划中期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一)实施规划的新措施1.编制规划实施方案。为了加强中长期规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东南沿海B省某副省级城市明确规划实施责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鄢一龙  王洪川  杨竺松  
本文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了中期评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实现情况来看,"十二五"规划制定的24个主要指标(实际指标是28个)大多数达到或者超过预期进度的要求。提前完成五年目标的有1个(城乡三项基本医疗参保率),接近完成五年目标的有1个(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两年(2011年和2012年)进展完成目标的有19个,累计占到指标总数(按28个计算)的75%;两年完成进度略有滞后的有4个;明显滞后的有3个。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佩  
我国深化医改以来,新农合制度在覆盖范围、筹资水平、报销水平、保障范围、经办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面临着由"制度建立"向"质量提升"的发展转变。本文认为,十二五时期新农合制度质量提升路径在于:全面实施门诊统筹,逐步拓宽保障项目,不断提高报销水平,改革创新支付方式,大力提升经办服务水平。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长湧  
"十一五"时期,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有企业主导的跨境并购快速增长。然而,我国企业跨境并购的成功率较低,对企业绩效提升的作用并不显著,我国也并未从跨境并购中实现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主导的跨境并购,增强了西方世界对我国的疑虑与排斥,给我国的国际形象形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十二五"时期,对我国企业进行绿地投资应加大支持力度;对于以获取战略性资产为主要目标的投资,应继续鼓励企业采取跨境并购方式,但要促进跨境并购成功率的提升,并将跨境并购对国家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对于不同地区的投资,应鼓励企业采取差异化的投资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