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05)
- 2023(3875)
- 2022(3459)
- 2021(3344)
- 2020(2972)
- 2019(6447)
- 2018(6605)
- 2017(13762)
- 2016(7105)
- 2015(8103)
- 2014(8213)
- 2013(8587)
- 2012(8474)
- 2011(7908)
- 2010(7993)
- 2009(7593)
- 2008(7440)
- 2007(6805)
- 2006(6410)
- 2005(5834)
- 学科
- 济(37414)
- 经济(37387)
- 业(20750)
- 管理(18511)
- 企(14914)
- 企业(14914)
- 方法(14415)
- 中国(13161)
- 数学(12768)
- 数学方法(12733)
- 农(10830)
- 产业(8784)
- 技术(8445)
- 业经(8390)
- 制(8272)
- 地方(8142)
- 银(7420)
- 银行(7417)
- 行(7224)
- 贸(7209)
- 贸易(7203)
- 易(7036)
- 财(7020)
- 农业(6966)
- 融(6255)
- 金融(6254)
- 结构(5932)
- 和(5836)
- 体(5490)
- 地方经济(5264)
- 机构
- 大学(112044)
- 学院(111868)
- 济(54468)
- 经济(53547)
- 管理(43516)
- 研究(39171)
- 理学(36804)
- 理学院(36456)
- 管理学(36152)
- 管理学院(35933)
- 中国(31428)
- 财(25476)
- 京(23967)
- 科学(21047)
- 财经(19906)
- 所(19614)
- 经(17860)
- 中心(17374)
- 经济学(17331)
- 研究所(17322)
- 江(16388)
- 北京(16061)
- 经济学院(15854)
- 农(14595)
- 财经大学(14581)
- 院(13720)
- 范(13588)
- 师范(13512)
- 州(13441)
- 业大(13113)
- 基金
- 项目(65297)
- 研究(52098)
- 科学(51703)
- 基金(46368)
- 家(38774)
- 国家(38475)
- 社会(33755)
- 科学基金(32397)
- 社会科(32247)
- 社会科学(32244)
- 省(25271)
- 基金项目(24536)
- 教育(21875)
- 编号(21394)
- 划(21014)
- 资助(18620)
- 成果(18040)
- 自然(17739)
- 自然科(17224)
- 自然科学(17216)
- 自然科学基金(16946)
- 发(16458)
- 部(15147)
- 创(14722)
- 课题(14476)
- 重点(14334)
- 发展(14155)
- 国家社会(14000)
- 展(13966)
- 创新(13759)
共检索到177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浩 王明利 李旭君 梁耀文
[目的]苜蓿产业对于满足优质饲草供应、推动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科技进步是推动苜蓿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为探究“十三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科技进步贡献变动情况,找准影响苜蓿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十四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方向和路径提供经验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15—2020年苜蓿产业跟踪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苜蓿生产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狭义技术进步率为5.72%,狭义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50%,技术进步已成为苜蓿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生产技术效率均值为0.8751,苜蓿生产者的受教育程度、机械化水平、气候灾害冲击等因素对苜蓿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结论]基于此,提出了提高苜蓿机械化水平,健全机械配套支撑体系;提升苜蓿生产者素质,加强科技培训推广力度;做好气候灾害预警工作,增强苜蓿产业抗风险能力等政策建议。展望“十四五”时期,苜蓿产业科技进步潜力巨大,应当重点推进苜蓿良种研发和规模化繁育水平、苜蓿生产与加工新技术、苜蓿机械国产化水平,聚焦苜蓿产业集群建设,产业扶持政策精准发力,助力我国苜蓿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天阳
"十三五"时期,我国化工产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传统化学产品产能稳中有降,新型化学材料供给快速增长,同时高端化工产品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状况有所改善。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我国化工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化工产业亏损企业占比数量有所提高,专利转化率水平整体偏低,缺少引领行业的大型化工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挑战,关键新型化工材料自给率仍不足。在"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大背景下,化工产业未来必须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具体推进时,我国应延伸发展化工产业下游高端制成品,提高化工产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率,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化工企业,突破功能性化工新型材料供应瓶颈,坚守化工产业生产绿色和安全底线,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化工产业体系。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马林静
"十三五"时期,我国外贸处在"优势交替期""动能转换期"和"目标更替期"三期并行的重要阶段,外贸发展按照"淡化增量、结构优先"的发展思路,在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和国内外布局等方面均实现显著优化。然而,按照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目标审视,中国外贸仍存在发展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动力短板、创新短板、制度短板和结构短板四个方面。文章提出,"十四五"时期,外贸要按照"融合发展、主体强化、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要注重拓展"外贸+"融合度,提升外贸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能力;加大外贸主体培育和扶持力度,强化外贸企业在贸易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推动外贸创新发展,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动能增长体系,在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联通内外的纽带功能。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江西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 陈国英 李春根 赖文军 王雯
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需要保持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分析我国“十三五”时期不同口径和维度下的宏观税负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十四五”时期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宏观税负水平进行研判,立足新发展阶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稳水平、优结构、强征管、抓配套”的思路,促进我国宏观税负合理化,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明月 冷淦潇 冯晓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已成为当前的重点任务,强化后续扶持成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关键。产业发展作为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安置区和搬迁户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途径。本文基于9省4期搬迁户调研数据,对后续产业发展的特征、减贫成效、面临的问题及提升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后续产业已覆盖72.05%的搬迁户,类别以种养殖业为主,组织方式从"农户自己发展"向"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转变。在带动模式及成效方面,后续产业发展主要通过生产带动、就业带动、资产收益带动和混合带动四种模式帮助搬迁户增收致富,可使其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5.27%。但安置区后续产业仍面临着发展不足、产业选择同质化严重、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不够、搬迁户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问题,未来要通过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选择、完善带贫主体激励机制、激发搬迁户内生动力来进行提升,以巩固搬迁脱贫成果,接续乡村产业兴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董昕 杨开忠
通过利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对中国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加以梳理与总结。"十三五"期间,城市群的研究热度明显提升,城镇化的相关研究持续深入,经济增长问题获得更多关注,土地利用、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研究也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也存在着理论创新不够、数据方法限制、政策支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展望"十四五"时期,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将在理论、方法、政策支撑等方面取得进展:以经济增长、生态文明等重大实践问题为导向,推动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运用大数据、新方法等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开展都市圈、城市群等非行政区划的研究;加强政策的模拟与评估,为城市领域尤其是规划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支撑。
关键词:
城市经济学 文献计量 研究前沿 五年规划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希刚
农业部科技司 1 997年 1月 2 3日发出了“关于规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法的通知” ,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作为农口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统一使用方法。应用这一方法 ,测得我国“九五”期间 ( 1 995-2 0 0 0年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年平均值已达到 45% ,种植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42 %。
关键词:
农业 科技进步 贡献率 测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娴 陈曦 周航
十四五开局,流通业的发展方向该如何锚定?十三五收官,流通业有哪些笃定之举?本文基于我国流通业发展走过的历史轨迹和现存问题,着重总结了"十三五"流通业取得的成效,结合"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内涵要求,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流通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格局:数字化转型是流通业发展的新方向,支撑"双循环"流通体系是"十四五"流通业发展的新格局。流通业作为先导产业正在成为引领国内循环的核心,需要实现供给与需求两端并举,供应链与产业链双链共行,技术与机制双效创新。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萌 朱忠琼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是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现实要求和必要选择,是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延伸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分析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现状、亮点、问题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总结梳理佛山市联合图书馆体系"十三五"期间在保障措施、网络建设、服务效能、创新亮点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联合图书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十四五"期间的业务发展和创新服务提出铺排和设想,以期推动联合图书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宋思源 敬艳辉 王旭阳
"十三五"时期,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逐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积极探索转型升级路径机制,为服务外包持续高质量发展锚定了城市"站点",但同时仍在体制机制创新、区域产业协调联动及离岸在岸均衡发展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迈入"十四五"阶段,服务外包面临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产业布局出现区域性转移及再分工,发展动能也将由政策驱动向创新引领转变。文章提出,示范城市应从推动"增量"向"增效"的优势再造,实现"政策洼地"向"创新高地"的转变,明确"接包发包并举、离岸在岸并重"发展导向,强化对区域战略的支撑,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对标国际先进开展先行先试等方面入手,更好整合国际国内资源、联结国际国内市场,加紧实现创新引领,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十三五"时期,我国国际税收工作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中砥砺前行,形成了以"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为引领,多边合作和双边合作相互促进,国际组织与区域性组织互为补充的多层面、全方位国际合作架构,服务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在全球税收治理中体现了大国担当。"十四五"时期,我国国际税收工作将以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税收体系为主线,进一步打造成熟完备的国际税收制度体系、严密规范的国际税收征管体系、优质便捷的国际税收服务体系、互惠互利的国际税收合作体系,全面开启国际税收现代化新征程的总体规划建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绪全 唐际明 刘建军 李侠 林劼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是治国之要。"十三五"时期,我国聚焦解决好十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消除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等"三农"领域的重大历史性课题,持续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章全面综述"十三五"时期广西财政支农的政策实践与取得的成效,总结了行之有效的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模式;同时,结合"十四五"时期的特征,提出健全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将更多资金、资源投向农业和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助力广西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史丹/主编2022年3月出版/198.00元ISBN 978-7-5201-9818-9本书从四个方面对中国能源领域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全面回顾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内外部环境和主要问题,并对中国能源未来发展进行研判。二是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全面系统总结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行业、煤炭行业、油气行业和核电行业在“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分析各行业存在的问题,对“十四五”时期能源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措施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十三五”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许宪春 任雪 张钟文 周融
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那么,"十三五"时期中国平衡发展表现如何?"十四五"时期又应如何开启平衡发展新篇章?本文利用中国平衡发展指数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民生四个领域出发,对平衡发展进程进行监测,总结归纳平衡发展取得的成就,揭示平衡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平衡发展的一些思考,最后,从创新、收入、就业、生态以及养老和医疗公共服务五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国平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平衡发展 经济 社会 生态 民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陆旸
"十四五"时期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根据笔者和蔡昉对潜在增长率的估算方法,将短期需求因素剔除,仅考虑随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供给侧要素变化,在不同总和生育率假设下,我们给出了中国未来潜在增长率估计结果(见表1)。不同的总和生育率(TFR)将影响未来"分岁组"上的出生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根据目前人口学界的研究共识,我们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在1.6左右,即使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