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53)
- 2023(18023)
- 2022(15931)
- 2021(14769)
- 2020(12671)
- 2019(29331)
- 2018(29300)
- 2017(57755)
- 2016(31470)
- 2015(35756)
- 2014(35961)
- 2013(35697)
- 2012(33237)
- 2011(30006)
- 2010(30230)
- 2009(28051)
- 2008(27739)
- 2007(25035)
- 2006(21960)
- 2005(19742)
- 学科
- 济(132686)
- 经济(132528)
- 管理(90429)
- 业(88414)
- 企(70952)
- 企业(70952)
- 方法(61577)
- 数学(54065)
- 数学方法(53362)
- 农(37765)
- 财(35911)
- 中国(35157)
- 业经(28649)
- 地方(28167)
- 学(27458)
- 制(25622)
- 农业(25308)
- 贸(24893)
- 贸易(24881)
- 易(24119)
- 务(21575)
- 财务(21490)
- 财务管理(21433)
- 银(20738)
- 银行(20678)
- 企业财务(20262)
- 理论(20201)
- 和(19974)
- 技术(19748)
- 行(19635)
- 机构
- 大学(457972)
- 学院(457009)
- 济(186308)
- 经济(182287)
- 管理(178848)
- 理学(154256)
- 理学院(152537)
- 研究(151869)
- 管理学(149794)
- 管理学院(148970)
- 中国(114079)
- 京(97522)
- 科学(93799)
- 财(88513)
- 所(77414)
- 农(75272)
- 财经(70392)
- 研究所(69892)
- 中心(69763)
- 业大(68031)
- 江(67788)
- 经(63740)
- 北京(61960)
- 范(59530)
- 农业(59017)
- 师范(58979)
- 经济学(56544)
- 州(55056)
- 院(54569)
- 财经大学(52155)
- 基金
- 项目(304039)
- 科学(238030)
- 研究(221162)
- 基金(219747)
- 家(191310)
- 国家(189739)
- 科学基金(162321)
- 社会(138338)
- 社会科(131087)
- 社会科学(131052)
- 省(118528)
- 基金项目(116351)
- 自然(106036)
- 自然科(103524)
- 自然科学(103497)
- 教育(101983)
- 自然科学基金(101635)
- 划(99909)
- 资助(92175)
- 编号(91057)
- 成果(74313)
- 重点(67934)
- 部(67490)
- 发(65015)
- 课题(62386)
- 创(62316)
- 科研(58332)
- 创新(58204)
- 教育部(57758)
- 大学(56643)
- 期刊
- 济(204104)
- 经济(204104)
- 研究(136372)
- 中国(82740)
- 学报(72039)
- 农(68329)
- 财(67842)
- 科学(65412)
- 管理(64578)
- 大学(54141)
- 学学(51002)
- 教育(47319)
- 农业(46493)
- 融(40286)
- 金融(40286)
- 技术(39868)
- 财经(34361)
- 业经(33964)
- 经济研究(32660)
- 经(29456)
- 问题(27779)
- 业(23481)
- 图书(22957)
- 技术经济(22836)
- 统计(22626)
- 理论(22400)
- 贸(21748)
- 版(20895)
- 商业(20842)
- 科技(20690)
共检索到672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浩进
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区域福利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相对差距仍不断扩大。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程中,在其内在增收机制作用下,即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引致需求增长、居民就业增加,以及中西部劳动力供给下降导致用工成本增加、职工工资增长,在总体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居民就业的较大增加、收入的较快提高,产生了明显的区域收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拉大的趋势,对我国各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十三五"时期,政府的政策在影响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收入效应上,主要作用点在于:一是政策会影响产业空间转移中的区域收入效应的流量;二是政策会影响产业空间转移中的区域收...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区际产业转移 区域收入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曲夫 刘友金
运用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表明:虽然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尚未发生;现有产业转移基本遵循了梯度转移规律,即先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然后再向西部地区转移。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八大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特点差异明显,在研究区域产业转移时不能"东、中、西部"一概而论。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
地区间 产业转移 产业比重 规模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姜江
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跨区域转移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向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态势,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技术、人才等的争夺日趋激烈。为此,需要加强宏观规划和引导,加速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拾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推进产业转移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是转出区的推力、目标区的拉力与接纳能力及转移通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国家层面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并加大宏观政策引导力度;在区域层面,要根据中西部不同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水平,在中部地区实施"产业对接"策略,在西部地区实施"产业承接"策略,并寻求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产业转移的最佳模式和合理路径;在企业层面,要对不同转移状态、不同转移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转移策略。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东中西部地区 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关爱萍 魏立强
基于西部地区2000-2011的数据,运用经典计量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区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分析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中具有较好效果,相邻省域之间存在空间关联效应,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还发现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与创新强度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有正相关关系,而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技术创新 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关爱萍 李娜
从承接地吸收能力的角度出发,选取2000~2011年西部地区11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国内区际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差距及金融发展程度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皆存在门槛效应。同时,利用门槛回归模型对这4个吸收能力的代理变量做进一步检验,从这4方面测算了产生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门槛水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岳平
目前,促进东部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协调区域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减轻中西部地区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提高中西部地区资源转换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是优化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加快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丹 安欣
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对增强林地生产力和促进林农增收意义深远。为分析和对比各地区林木种苗业的富农效应,利用2005—2015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林木种苗业的面板数据,以SCP产业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F检验和Hausman检验,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建立基准模型,并逐步引入控制变量以建立扩展模型。结果表明:林木种苗业对地方农民林业收入有影响且空间差异明显。其中,东部、中部地区林木种苗业人力资本及投入产出的规模效应对农民林业收入影响突出,西部地区林木种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绩效福利水平对农民林业收入影响明显。产业配套政策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最终,从加强富民效应的角度对地区林木种苗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林业 农民收入 林木种苗 面板数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丁任重 朱博
本文基于200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地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收入水平、城镇化率、房地产市场发展规模和消费习惯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缩小地区间的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川 宋晓明
当前,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然选择。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高技术产业内在特征,阐述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机理与要素,构建了包括产业承接载体、承接科技、承接成本和承接环境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整体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和评价。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加大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投入,优化产业承接科技环境;扩大地区开放水平,增强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地区"短板"影响,提高产业承接整体能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先进 容宁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是当今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由此引发的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行区域间差别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努力降低转移的成本,加强产业链培育和配套环境建设,抓住不同时机的产业类型,实现产业有效承接和合作。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成本 技术含量 公共配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贾兴梅 刘俊杰
将中西部地区划分为东北、中部、西北、西南4个区域,采用1995—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各区域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本存量、经济规模、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源和路径效应。结果发现:4个区域的路径效应、资本存量与产业转移承接地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源与产业转移承接地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东北、西北地区不显著;劳动力成本与产业转移承接地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对东北地区不显著;除中部地区外,经济规模与产业转移承接地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中西部区域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在促进产业转移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影响要素制定宏观政策与微观引资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钟劲松
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中西部地区在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在阐述产业转移与生态循环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中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提出为了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把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置于重要地位,采取更新地方政府发展理念、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培育生态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完善发展相关服务体系、创新生态循环经济的市场价格机制和加快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观念转化等措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进步。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冯根福 刘志勇 蒋文定
本文主要对1993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的形成以及与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出现背离的原因。本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只发生了部分的相对产业转移,绝对产业转移的现象尚未发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还不显著;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许多产业越过中部地区直接转移到西部地区的现象。本文研究结论的重要启示是:同一国度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分析我国地区间产业转移时不能机...
关键词:
东中西部地区 产业转移 趋势与特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桂军 黄灿
本文对2005年至2011年间东部地区出口产业向内陆地区的转移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各省行业出口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对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多数出口产业存在向中西部省份的相对转移,其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转移程度最为显著;出口产业的转入显著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增长,且对西部地区出口的影响程度远高于中部地区。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出口增长 东中西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