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92)
- 2023(11482)
- 2022(10229)
- 2021(9996)
- 2020(8221)
- 2019(19017)
- 2018(18863)
- 2017(36977)
- 2016(20409)
- 2015(22839)
- 2014(22896)
- 2013(22484)
- 2012(20814)
- 2011(18430)
- 2010(18585)
- 2009(16737)
- 2008(16436)
- 2007(14129)
- 2006(12486)
- 2005(10829)
- 学科
- 济(74334)
- 经济(74250)
- 管理(63322)
- 业(57963)
- 企(48925)
- 企业(48925)
- 方法(34438)
- 财(31941)
- 数学(29817)
- 数学方法(29433)
- 农(21571)
- 中国(21290)
- 地方(16946)
- 务(16694)
- 业经(16647)
- 财务(16631)
- 财务管理(16582)
- 学(16161)
- 制(15903)
- 企业财务(15760)
- 农业(13931)
- 贸(13797)
- 贸易(13792)
- 财政(13646)
- 易(13411)
- 理论(13327)
- 策(13035)
- 和(12399)
- 技术(11981)
- 银(11947)
- 机构
- 学院(276271)
- 大学(276202)
- 管理(113365)
- 济(108408)
- 经济(105908)
- 理学(98153)
- 理学院(97137)
- 管理学(95628)
- 管理学院(95132)
- 研究(90544)
- 中国(67864)
- 京(58423)
- 财(57754)
- 科学(55757)
- 所(45000)
- 财经(42584)
- 中心(40976)
- 农(40859)
- 江(40628)
- 研究所(40542)
- 业大(39468)
- 经(38598)
- 北京(37195)
- 范(36479)
- 师范(36224)
- 院(33273)
- 州(32741)
- 农业(31692)
- 财经大学(31361)
- 经济学(31016)
- 基金
- 项目(188053)
- 科学(147402)
- 研究(141429)
- 基金(135219)
- 家(116055)
- 国家(115038)
- 科学基金(99306)
- 社会(86766)
- 社会科(82126)
- 社会科学(82105)
- 省(73315)
- 基金项目(72001)
- 教育(64873)
- 自然(64611)
- 自然科(63046)
- 自然科学(63033)
- 自然科学基金(61866)
- 划(61440)
- 编号(59517)
- 资助(56143)
- 成果(49162)
- 部(41680)
- 重点(41333)
- 课题(40463)
- 发(39473)
- 创(38880)
- 项目编号(37061)
- 创新(36114)
- 教育部(35947)
- 科研(35671)
- 期刊
- 济(120009)
- 经济(120009)
- 研究(85701)
- 中国(52020)
- 财(46855)
- 管理(40910)
- 学报(40391)
- 科学(37406)
- 农(36845)
- 教育(32575)
- 大学(30904)
- 学学(28890)
- 农业(25922)
- 融(24466)
- 金融(24466)
- 技术(23527)
- 财经(20136)
- 业经(19713)
- 经济研究(18951)
- 经(16959)
- 图书(15487)
- 问题(15188)
- 理论(14438)
- 实践(13438)
- 践(13438)
- 科技(13160)
- 技术经济(13048)
- 现代(12858)
- 业(12621)
- 财会(12275)
共检索到408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2006财政发展报告》课题组 刘小兵 朱萍 胡怡建 龚仰树
一、研究的出发点与制约条件本文的研究及其相关建议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出发点和制约条件而展开的。1.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自1998年末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梁尚敏 陈少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欧阳煌
一、财政政策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取向:三个结合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经济增长是各国发展理念中的主题,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条由物到人、由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演进过程。而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熨平”经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德期
一、支持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现状分析(一)"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十一五"时期,尤其是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实施以来,全区各级财政部门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交通、产业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个优先"发展的战略,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红梅 王克强 郑策
一、影响林业财政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是制定林业财政政策的前提。林业微观主体是林业的基本细胞,是制定林业政策首先要考虑的基本对象。对林业微观主体的行为研究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林业财政政策。 Gregory(1972)曾经提到过,在19世纪的欧洲,由于林场主世代相传,他们更注重“传给下一代的农场其生产能力至少应该和自己继承时的情况一样”,因此这些林场主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取得林地期望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地所有权已经变得如同商品一样可以任意买卖,林场的继承变得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崔玉平
在美国高等教育分散型管理体制下,美国高校的财政政策表现出相应的多元特色。本文着重介绍美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特点、美国高校经常性经费收入(Current-fund Revenue)的主要采源及分配比例以及美国高校经常性经费总支出的分配比例等,以期对我国高校财政政策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美国 高等教育 财政政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徐利
"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发债、增支、补贴、减税和税改等一揽子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财政宏观调控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公平和正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康
“十一五”规划建议对财税政策和财税 体制改革,提出了高屋建瓴要求。财政税收要积极支持发 展、改革和稳定的一系列重点事项,同时要有效推进体制和 机制的创新。第一,发挥好财税统筹协调的分配、调节作 用,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形成与和谐 社会的构建。第二,通过财税自身改革和与其他方面的配套 改革,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打开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 空间和促成长治久安局面。第三,通过财税领域的管理创新 和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形成良性互动,服务于发展、改革 和稳定大局。
关键词:
“十一五”规划 财税政策 财税体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海星 刘德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财税政策作为一国政府调节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产业深度调整,及绿色能源革命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的压力与动力入手,立足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美国、日本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政府作用,提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制度改革措施与财政支出对策。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税收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志勇
·经济全球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财政政策协调。·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税制结构调整,增强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发挥。·应加快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决策机制的转变进程,提高财政政策效率。·要确立财政规则,健全财政制度,为财政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运峰 胡永刚
对货币政策的分析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现实中,货币政策总是和财政政策交织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整个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界一直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及其最优搭配问题的研究。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保安
一、“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1.世界经济总体稳定增长与阶段性波动并存。目前世界经济已走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增长的自主性、长期性因素逐步增强,从2002年起世界经济增速已开始较快回升。实证分析表明,从1971—2001年的30年发展过程看,除近几年增幅有波动下滑外,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叶振鹏 柯小星
作者认为,加强和完善财政的宏观调控,既要重视财政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更要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并指出市场经济要求按照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这种构成来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总量和结构政策,并统一协调两类政策的调控,从而达到财政宏观调控政策整体的正常化,克服以往财政在宏观调控上不同调控手段的交织纠缠,相互抵消,找不到着力点的调不动、控不往的状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力明
农民工市民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是促进农民工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平等权利并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为此需要正确把握农民工市民化特定内涵,找出其中的难点,通过分析现行财政体制下城市政府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理清城市政府制订准入条件背后的经济动因,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公共支出责任,从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支持的角度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新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