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53)
2023(14682)
2022(12796)
2021(12051)
2020(9933)
2019(22758)
2018(22784)
2017(44150)
2016(24132)
2015(27016)
2014(27116)
2013(26802)
2012(25205)
2011(22892)
2010(23199)
2009(21091)
2008(20409)
2007(18064)
2006(16344)
2005(14640)
作者
(69870)
(57812)
(57179)
(54590)
(37022)
(27550)
(26056)
(22743)
(22103)
(20955)
(19745)
(19474)
(18449)
(18443)
(17881)
(17809)
(17203)
(17113)
(16570)
(16514)
(14491)
(14417)
(13966)
(13283)
(13010)
(12959)
(12944)
(12843)
(11634)
(11456)
学科
(100010)
经济(99910)
管理(67019)
(64673)
(51106)
企业(51106)
方法(39342)
数学(33785)
数学方法(33368)
(30035)
中国(30011)
地方(27666)
业经(23209)
(22864)
(20766)
农业(20293)
(18008)
(18006)
贸易(17992)
(17384)
环境(16580)
(16323)
银行(16284)
(15740)
金融(15739)
技术(15706)
(15703)
(15656)
理论(15538)
(15134)
机构
学院(337678)
大学(336780)
(136554)
管理(133873)
经济(133363)
研究(119181)
理学(114501)
理学院(113204)
管理学(111391)
管理学院(110777)
中国(89649)
(73222)
科学(73117)
(62389)
(60364)
(56126)
研究所(54616)
中心(53977)
(52232)
业大(49914)
财经(48499)
(47482)
师范(47101)
北京(46972)
(43988)
(43396)
农业(43386)
(42351)
经济学(39217)
师范大学(37863)
基金
项目(225787)
科学(177273)
研究(169106)
基金(161065)
(139121)
国家(137868)
科学基金(118244)
社会(104589)
社会科(98955)
社会科学(98930)
(90256)
基金项目(85456)
教育(77281)
自然(76091)
(74785)
自然科(74253)
自然科学(74235)
自然科学基金(72855)
编号(70797)
资助(66499)
成果(58245)
(52103)
重点(50362)
(49501)
课题(49379)
(46529)
创新(43315)
项目编号(42687)
科研(42246)
教育部(42236)
期刊
(159733)
经济(159733)
研究(105716)
中国(71328)
(52319)
管理(50614)
学报(50224)
科学(47807)
(44767)
教育(43234)
大学(38136)
农业(36324)
学学(35510)
(33752)
金融(33752)
技术(30656)
业经(27723)
经济研究(24374)
财经(22696)
问题(20429)
图书(19407)
(19337)
(18314)
理论(16876)
技术经济(16747)
科技(16695)
现代(15943)
资源(15560)
实践(15525)
(15525)
共检索到519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皖苏  连瑞瑞  严鸿和  
随着国家对汽车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重视,一直坚持自主发展的安徽汽车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安徽要从汽车工业大省迈向汽车工业强省,仍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考验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制约。本文通过对安徽汽车工业的现状及特点、面临的发展环境及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十一五”时期安徽省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晴  吴柳燕  
近年来,安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探索了安徽汽车工业发展的原因,发现在控制了需求和生产技术的前提下,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是安徽汽车工业发展的原因,而规模经济的贡献却不明显。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英  
20 0 2年中国汽车工业面对加入WTO后的冲击 ,发展迅速。但是 ,中国汽车工业从整体上看 ,仍然是一个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在加入WTO后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 ,中国汽车工业逐步从制造、研究开发、销售服务、汽车信贷等方面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通过使自身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 ,中国汽车工业将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 ,并且逐步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就长远来看 ,中国汽车工业也必将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 ,并且逐步提高其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隆国强  
汽车工业发展的捷径———泰国汽车工业与产业政策隆国强泰国在东南亚汽车发展中独执牛耳。1995年泰国汽车的销售量达到57万辆,是1991年的21倍,占东南亚地区汽车销售量的393%。同年泰国汽车产量为48万辆,生产能力达到58万辆,占该地区生产能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勇军  
目前国产汽车品牌主要有国外品牌和自主品牌两类。国内自主汽车品牌的发展与国内汽车工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应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打造我国汽车品牌战略,其对策为:汽车品牌从全球化的角度要防左,从汽车发展战略的角度要防右;从战略高度发展自主品牌;实施大集团战略;建设大市场;组建大技术中心;实施人才战略;树立逆向营销观念;因地制宜实施创新战略,分层发展重点突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志平  
汽车工业,可以说是战后日本幼稚产业保护的典型。本文展开的议论,不仅对汽车工业,而且对考察一般企业的成长机制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启发。作者相信,战后日本汽车工业的经验,可以为我国设计保护幼稚产业的政策提供重要的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乐夫  蔡忆昔  王静  王军  
介绍了格兰杰因果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基于1991~2007年汽车工业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及Eviews软件,分析了全国工业发展对汽车工业的依赖程度;构建了全国工业产值增加与汽车工业产值之间的关系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汽车工业产值与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GDP增长随汽车工业总产值增加呈近似线性增长的关系,汽车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将会带动全国工业总产值增加0.76%;而当汽车工业总产值增加10%时,将带动GDP增长7.62%。汽车及其关联产业不仅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郑树清  
本文从理论角度论述了汽车工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的一般特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汽车产业所走的不同道路,以及人均GDP和汽车市场发展阶段的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现在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的建设性的意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卫东  高珍伟  
安徽汽车工业一直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作为安徽汽车工业基础的安徽零部件产业,它的健康发展对支撑安徽省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依托安徽汽车工业的崛起,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然而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技术含量低及整零配套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安徽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应走专业化、模块化,紧抓二、三级市场,最终走上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韦舟  
朱国苗,经济管理在职研究生,高级讲师,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为教育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评审专家,省级专家库成员,安徽省职成教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职业教育协会"行指委"委员,安徽省汽车行业(工程)协会(学会)、经销商会委员等。先后被授予"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安徽省首届优秀校长"称号。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潘和平  
在分析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与江苏、浙江和四川省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存在诸多障碍,最后结合安徽省省情提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对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翀  
长期以来,我国的汽车工业是在高关税以及进口配额等保护措施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但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重返关贸总协定从而受益于总协定的多边贸易体制,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汽车工业经受住重新“入关”的考验,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宗刚  李国洋  
“微笑曲线”最早用于IT产业。但作为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普遍模式,它已成为产业链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所以亦可运用于汽车工业。文章从产业链角度,运用“微笑曲线”对北京汽车工业现状、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策略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